丁雪峰
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中國畫由古典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借鑒和參照西方現(xiàn)代藝術才能轉化。中國傳統(tǒng)藝術按照自身機制和內(nèi)在邏輯向現(xiàn)代轉化,具有更根本的意義。 作為傳統(tǒng)繪畫中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寫意繪畫,相對于古典寫實繪畫,敘事轉向了形象自身,重客體轉向了重主體。在形、神、意的關系中,“意”逐漸成為核心;在景、情、趣的關系中,“趣”逐漸成為主宰;在寫境與造境的關系中,造境逐漸成為重心;在形與筆的關系中,筆墨逐漸從造型手段升格為精神表達的手段。無論是否有西方文化的沖擊,都會出現(xiàn)現(xiàn)代形態(tài)。
任慶萍是一位有才氣的畫家,她的花鳥畫,繼承傳統(tǒng),特別是受吳昌碩的影響很大,再上溯到八大山人、李復堂、陳白陽、林良諸大家,這些寫意畫的高手,都給任慶萍的繪畫以豐富的營養(yǎng)。在研究明清花鳥畫成就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寫生觀察,以奇崛的筆墨,著意圖寫,風格蒼健渾樸。
任慶萍對自然中的一花一葉、一草一木,無不縱觀細察,熟悉其形貌,領會其精神。試觀任慶萍所作,無論是四季花卉,抑或文房清供,多似信筆寫來、隨意點染,卻氣勢磅礴、逸趣天成。任慶萍用筆非常簡潔,大力著重于對象的精神狀態(tài)、內(nèi)在氣質(zhì),不寫萬物之貌,不在皮毛上多下功夫,乃傳其內(nèi)涵精神??此漠嫞杂幸环N渾厚深摯的神韻。大自然的一花一木,在畫家的筆墨耕耘下展現(xiàn)其無窮奧秘,給人以高尚雋永的藝術享受。
任慶萍的繪畫,氣魄之大,不讓須眉。所謂氣魄大,不僅僅指形式上的篇幅之大、筆頭之大,還包括表現(xiàn)形象內(nèi)在力的雄厚。只要畫家的功夫具備了雄厚的“力”,則她的一點一畫,即便是細若游絲,也顯得氣勢磅礴。
誠然,要畫出自然之性、內(nèi)涵精神,絕不是脫離自然的“形”和“貌”,而是更透徹地把握住它們,并運用和發(fā)揮繪畫的技巧,形之于筆墨。我們看任慶萍的作品,往往首先被它的精神、氣勢、韻味所感動,而暫時忘卻其所用何種方法,功夫技巧如何,這正是畫家經(jīng)過千錘百煉,把藝術技巧融會貫通,達到收放自如、得心應手之境。黃賓虹所說“不求氣韻而氣韻自至,不求法備而法自備”,也正是這樣的境界。
在運用筆墨上,任慶萍是博采兼施、不拘一格的。根據(jù)畫面的不同意趣,時而用潤墨點染,時而用枯筆皴擦;有時以勁峭的線條勾勒,有時以暈漫的水墨鋪灑;有的設色較為濃麗,有的筆調(diào)極為簡淡……可謂變化萬千而瀟灑自如。
她最為擅長的是用線,以線為主,以線為骨干。她作畫,如畫枝干之類必須用線是無疑的了,就是畫石頭,也是先用線畫出輪廓,再稍加點染。我們在她的畫冊里隨處都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特點。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感覺任慶萍的畫傳統(tǒng)味道濃,也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
任慶萍的畫粗枝大葉,但卻栩栩如生,看似畫得不像,但卻越看越有味,這正是她的過人之處。
任慶萍,慧嚴居士,江蘇人,現(xiàn)居北京。
2000年求學于中央美術學院。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等美展并獲獎。作品入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藝術經(jīng)典——書畫集》《當代實力派書畫精品集》,并在《美術報》《中國書畫報》《書畫研究》等多家報刊發(fā)表作品,多家電視臺做了專題報道。曾出版《任慶萍花鳥畫選》《真水無香》《任慶萍中國畫選》等。多件藝術作品被國外首腦及國際友人收藏。中國女畫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水墨研究院院士,中國國畫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金融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女畫家大寫意國畫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