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殷超
摘 要:在一個民族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會顯現(xiàn)其獨有的民族特質。經過傳承和發(fā)展,這些民族特質固定成為本民族的文化符號,生活在其中的人通過共同的文化記憶獲得自我身份認同。國家是一定范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文化記憶具有國家認同功能。香港與內地同根同源,破解部分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危機,可以從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加強香港國民教育體系建設、促進兩地文化交流和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入手,筑牢香港青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發(fā)揮文化記憶在建構國家認同中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記憶;香港青年;國家認同;路徑
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1]?!边@“五個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內容,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是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的思想基礎。其中,文化認同是最基本的要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蔽幕且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國家在建立、發(fā)展過程中的記憶梳理和沉淀,是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作為民族向心力的源泉,是維系民族發(fā)展壯大的精神支柱。
一、文化記憶的國家認同功能
在人類生活的文化定向中,記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研究記憶有助于幫助人們理解記憶如何從一種本能變?yōu)楦淖內说囊庾R、促進人反思的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對于建構公民國家認同具有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
(一)文化記憶
揚·阿斯曼在《文化記憶》一書中提出:“文化記憶”包括一個社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必不可少且反復使用的文本、圖畫、儀式等內容,其核心是所有成員分享的有關政治身份的傳統(tǒng)[3]。在他的定義中,強調了文化作為一種“凝聚性”的結構,與群體的身份認同息息相關。理解文化記憶內涵,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首先從時間維度來說,文化記憶是時間跨度巨大的,依靠文化符號傳承的記憶。其次從傳播媒介的維度來說,文化記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文本、圖畫、儀式等文化符號得以傳承;最后從建構的維度來看,文化記憶是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并能為一定權力所建構。
(二)國家認同
國家作為一個有機的共同體,是當今世界的主要出場方式,其重要任務之一便是建構公民的國家認同。現(xiàn)代國家是政治和文化的結合體,國家認同也相應的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政治國家認同,即公民對于自己所屬國家的政權系統(tǒng)的認同,強調了公民對于國家政權權威性的認可;二是民族國家認同,即公民在文化和心理上對本民族的認可,強調公民內在歸屬。
(三)文化記憶在建構國家認同中的作用
共有的過去的記憶,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以及共同認可的文化使人們有著共同的自我認知,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凝聚力和感召力。這種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時間層面上使過去的經驗和回憶以某種形式固定下來并保持其現(xiàn)實意義,在空間層面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共有的行為空間,使群體內部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如何保持這種凝聚力和感召力,這就需要“文化記憶來為群體成員在時間層面上和社會層面上提供歷史意識和整體意識”文化記憶為群體確立自我身份認同從而確立國家認同提供了歷史和價值依據[4]。
另外,文化記憶通過影音、圖像、節(jié)日等媒介再現(xiàn)和傳承,逐步成為群體無意識的活動。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集體無意識”,指的是人類個體從祖先那里通過遺傳而繼承下來的類似于本能的無意識心理要素。這種“集體無意識”形成一種行為慣性,使群體成員認同共有的文化記憶,從而對自我身份和國家產生認同。
二、部分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危機歸因
在香港持續(xù)幾個月的街頭運動中,青年群體成為暴亂的主體,成為別有用心之人蠱惑的對象,因此,有必要對部分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危機的原因進行反思和分析,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議。
(一)回歸前長期殖民統(tǒng)治的歷史后果
回顧香港學校教育的歷史,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淪為英國殖民地開始,香港政府禁止學校師生談論政治和參與政治,在教育過程中也有意隱瞞歷史,抹黑中國。例如在談到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原因時,香港歷史課本將之表述為“因商業(yè)利益而爆發(fā)的戰(zhàn)爭”,導致香港新生代對中國近代史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在教育過程中強調“熱愛香港”“我是香港人”等淡化國家概念的標語,有意模糊“我是中國人”的意識。除此之外,香港推行“世界公民”的教育,以英文授課為主要手段,推行西方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價值觀,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營造出中華民族腐敗沒落的形象,鼓勵香港青年成長為合格的“世界公民”。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的香港青年,缺乏對祖國客觀的認識,難以產生歸屬感,較易引發(fā)國家認同危機。
(二)回歸后香港國民教育稍顯不足
部分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危機不僅有歷史的原因,還有國民教育不足的現(xiàn)實因素。自香港回歸以來,公民教育得到了重視,但關于國史、國情等國家認知的內容只占公民教育的一小部分。這種重視公民教育而弱化國民教育使得香港青年缺乏對國家的客觀了解和認知,以至情感上未能與國家緊密相連,政府在教育層面上的“去殖民化”工作也難以深入開展。
此外,香港部分教材的選編不當也是國民教育不足的一個表現(xiàn)。香港通識教育從2009年開始成為高中的必修課,涵蓋內容廣泛,沒有固定的教學范圍,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綱領選擇或編寫教材。但實際上有不少材料不甚客觀,充滿引導性。更有部分別有用心的教師制作出用于政治宣傳的“教材”,鼓動學生積極參與“抗爭”。這種教育教材背景嚴重阻礙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
(三)香港青年獨特的價值取向
經過長達156年的殖民歷史,西方的價值觀念已經深刻影響了數代香港人,且被固化和延續(xù)下來。香港青年主體意識存在差異,在社會交往中多強調個性而忽略共性,強調自我權利而忽略公民義務,強烈的自我意識成為青年在國家認同道路上的阻礙?;貧w以后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依然保留,港人“世界公民”意識不斷發(fā)展,自由、民主、人權等核心價值觀促使他們產生人權至上、國家虛無等觀念。在對待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上,他們注重個人情感和行為,崇尚個人權利和自由,而“國家”“集體”等觀念較弱。較強的自我意識成為國家認同道路上的障礙。
(四)部分媒體的誤導
當前隨著新媒體的日益發(fā)展,網絡成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重要手段,各種網絡論壇、社交媒體的開放,為香港青年了解祖國大陸提供了重要渠道。然而香港一些社交媒體為了博人眼球,故意夸大事件,言辭也較為偏激。網絡上的良莠不齊,使青年難以甄別。加之國情教育的缺乏,香港青年對國情缺乏客觀的判斷,對國家和政府造成了諸多誤解。部分香港媒體帶有政治導向性的報道,將香港與內地的某些差異對立起來,影響了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的建構。
三、傳承文化記憶,增進香港青年國家認同
要破解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危機,可以從文化角度切入,通過大力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兩地文化交流、加強網絡陣地建設等充分發(fā)揮文化記憶在增強香港青年國家認同中的作用。
(一)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鞏固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基礎
如何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yǎng)分,并結合新時代香港社會發(fā)展狀況和要求,探索出破解香港青年國家認同危機的路徑成為關鍵。
首先,應積極找尋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香港核心價值觀的耦合,從共通性出發(fā),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香港國民教育當中,增強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香港的核心價值觀中崇尚民主、自由、法制、拼搏、和諧、穩(wěn)定等,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至真、至善、至美、中正、勤勞等有很多相通之處,文化記憶使兩者不謀而合。其次,可以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建設傳統(tǒng)文化資源庫,發(fā)揮不同學科和教師的優(yōu)勢資源,開設傳統(tǒng)文化研究課程,推廣中華文化??傊餐奈幕洃浐颓楦惺桥囵B(yǎng)國家認同的基礎和前提,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被融入香港青年生活學習中。
(二)加強教育體系建設,完善香港青年價值系統(tǒng)
香港之前重公民教育而輕國民教育,導致青年對于“國家”“集體”的概念較為模糊,而講求“自我”和個性”,在這種情況下,應加強教育體系建設,增強國民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一方面,應加強國史國情教育。讓香港青年了解自己的祖國,了解自己的根,從心理上認同自己的國家和個人身份??梢猿浞职l(fā)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多主體協(xié)同作用,幫助香港青年潛移默化地樹立起國家認同。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化解“通識教育”的誤導。學校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管理,防止課堂成為教師的“反中基地”,消除害群之馬,同時注重培養(yǎng)愛國愛港教師隊伍的建設。
(三)加強媒體陣地建設,優(yōu)化文化共享平臺
香港媒體作為聯(lián)結香港和內地的重要媒介,是香港青年了解外部世界、認知國情的重要渠道,對于塑造香港青年價值系統(tǒng)和國家認同具有特殊意義。然而,一直以來崇尚言論自由的香港媒體,對國內報道失真、夸大其詞,是當前培養(yǎng)香港青年國家認同需要重點關注的部分。加強媒體陣地建設,首先應注重培養(yǎng)香港媒體工作者的素養(yǎng),用年輕一代的話語和思想傳達積極正面的國家信息,用活潑的方式傳遞青年喜聞樂見的兩地訊息,使香港青年消除對祖國的誤解。其次,引導香港媒體將兩地核心價值共性相融合,把香港的“自由民主、公平正義”與新時代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統(tǒng)一,建立價值共識。此外,還可以積極搭建兩地媒體文化交流平臺,通過多種渠道創(chuàng)新交流機制,引導香港媒體積極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強化兩地媒體的共鳴,增強香港青年對祖國的認可與信心。
參考文獻
[1]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心西藏發(fā)展紀實[N].人民日報,2015-09-06(第1版).
[2]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第2版).
[3] [德]揚·阿斯曼.集體記憶與文化身份[M].陶東風,譯.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4] 劉振怡.文化記憶與文化認同的微觀研究[J].學術交流,2017(10):23-27.
基金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地(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kfjj20191701,名稱:集體記憶與國家認同——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教育探究)。
作者簡介:王娟(1994- ),女,安徽蚌埠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