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文前提要:當“前浪”愿意向“后浪”看齊的時候,在理財方面,“后浪”卻正在向“前浪”看齊。有報道指出,疫情讓許多“后浪”改變了消費習慣,變得更加重視理財。為此,我們整理了一份“‘后浪理財術”供各位參考。
如今,90后、00后的年輕人也被稱為“后浪”。
從這個詞最初的誕生來看,似乎帶有一種上一輩人對如今年輕人的吹捧,他們不再想教育年輕人如何如何,反倒是更愿意在思想上向年輕人靠攏,并且自嘲為“前浪”。
關于“后浪”和“前浪”的故事,網絡上炒得火熱,不過,我們關注的是,在理財方面,“后浪”是否也已經推動了“前浪”呢?有報道指出,疫情讓許多“后浪”在消費習慣上產生了巨大的改變,甚至正在向“前浪”看齊。
“1000元可以花,10塊必須省”
在今年疫情之前,網上流傳著的一份關于當代年輕人消費觀的圖文,題目為“1000元可以花,10塊必須省”,以下是部分摘錄:
AJ可以買,視頻會員花錢不行;
800塊的衣服可以買,8塊錢運費不行;
口紅再多可以,襪子20塊一雙不行;
3500塊面霜可以買,35塊午飯不行;
在外吃飯上千塊可以,外賣沒有湊滿減不行;
游戲一次充2000塊可以,地鐵一次充100塊不行;
28塊的奶茶可以買,28塊的水果不行;
貓罐頭300塊一箱可以,豬肉30塊一斤不行;
…………
雖然這篇網文對年輕人的消費觀帶有一定調侃的成分,但是反觀自己和周圍的年輕人,似乎說得也并沒有太夸張。
總結來看,在消費上,現在的年輕人似乎既很富有,又很貧窮。也許每個人都有幾件奢侈品、名牌服飾或化妝品,但在衣食住行等最重要的方面,則好像過的十分馬虎——
我們喜歡的是30塊錢的奶茶,300多元的口紅,3000元的運動鞋,但卻對許多真正質優(yōu)價廉的生活必需品并不感興趣;我們也更習慣于將“省錢”理解為花很多時間去“湊運費” “湊滿減”,而一旦被“爆款”“網紅”商品戳中,卻總覺得非買不可,并將此當作對自己的犒賞。
“過上了像爸媽一樣的日子”
在疫情過后的5月,騰訊新聞谷雨工作室的一篇報道這樣寫道:
“人們普遍說不清楚,改變是如何發(fā)生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疫情蔓延的幾個月里,一些被戲稱為“后浪”的年輕人掉頭轉向,過上原先被他們不屑的、像爸媽一樣的日子?!?/p>
這篇文章并沒有從宏觀上分析疫情對經濟產生的種種影響,而是從幾位90后年輕人的案例入手,說明疫情改變了很多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 收入降低,開始省錢。
“及時享樂”原本是很多年輕人的消費觀,不過,疫情期間一些企業(yè)效益下降,一些年輕人也面臨失業(yè)、減薪,因此不得不改變原來“掙多少花多少”的習慣,開始關心蔬菜、肉的價格,精打細算過日子。
2. 反思過去的購物習慣。
居家期間沒有太多社交活動,“虛榮性”消費戛然而止。一些年輕人過去熱衷于購買高價的奢侈品,有著數量遠超正常需求的口紅、包包、首飾和電子產品等,而如今他們則開始反思,認為自己繳了很多“智商稅”。
3. 信用卡欠款大幅減少。
信用卡、花唄、白條等的存在,進一步助長了年輕人的過度消費。疫情過后,一些年輕人主動降低了信用卡額度,給自己設定了每月消費上限。
4. 開始自己做飯,減少外食。
以前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自己做飯,經常外出就餐或點外賣,而疫情期間則不得不自己下廚,早上跟大爺大媽一起去買菜,他們發(fā)現:這樣不僅更省錢,也更好吃,更健康。
5. 體會到有存款的樂趣,開始制訂理財計劃。
消費的減少,讓一些過去從來不記賬的年輕人,第一次發(fā)現原來在一線城市即使每個月花3000~5000元,也能生活得很好,同時也驚喜地發(fā)現自己的賬戶中有了存款,體會到有“余糧”的樂趣,開始制訂自己的存款和理財計劃。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開始可能是出于無奈,而在經歷了疫情中幾個月的適應期后,這些年輕人維持了這樣的消費習慣,即使收入情況好轉,回到了原先的正常生活,他們也不再想回到過去,“過像爸媽一樣的日子”成為了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
“后浪”該如何理財?
對于一些“后浪”而言,最頭疼的一個理財問題,就是如何省錢,少“剁手”。而通過疫情前后的明顯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培養(yǎng)好的消費習慣,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克制欲望,一味省錢,而是要適應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過,比“像爸媽一樣生活”更值得提倡的,是轉變我們對消費的思維方式,從“1000塊可以花,10塊必須省”,到適度花一些“小錢”來節(jié)省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同時,把“大錢”花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比如給自己配置保險,提升居家環(huán)境和生活質量,購買一些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等等。
我們認為“后浪”在理財上可以參考以下幾項建議:
第一, 不隨意借貸消費是底線。
花錢多的年輕人要堅持一個底線——不能為了滿足購物欲望而隨便借貸,比如國家明令禁止的“校園貸”等各類套路貸,以及成本高昂的信用卡分期。使用信用卡也要秉持適度的原則,持有1~2張卡即可。
第二, 善用二手平臺,處理閑置物品。
將自己沖動消費的產物或多余物品在二手平臺轉賣出去,既可以減少浪費,也可以讓自己的居家環(huán)境更整潔。
第三,適度承擔風險,提高存款收益。
報復性存款不如報復性理財,省下的錢不能僅僅是存下來,或放在余額寶里,還要規(guī)劃好理財方案。一方面要多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提升理財收益;另一方面要有自己的理財目標,理財的根本目的是增加未來的消費。
第四,30歲要開始考慮買保險。
雖說是“后浪”,但實際上第一批90后已經到了而立之年,不再能無限制地用健康換取高收入了,而是到了考慮“保障”的時候,30歲左右應該要給自己買保險了。
第五,多花1000~2000元租一套好房。
對租房族來說,宅家期間,不需要化妝或穿很多靚麗的衣服,而自家的居住環(huán)境卻顯得尤為重要。其實,即使是復工以后,好的居住環(huán)境也能給自己更好的休息和生活狀態(tài)。年輕人如果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每月多花幾千元去租一間更好的或離公司更近的房子,所得到的回報會遠遠高于每個月花幾千元買買買。
向“前浪”高手學習
如果說以上內容只是一些“后浪”理財通則,做到了就可以逐漸讓你的生活從有些“迷茫” “糟糕”變得舒適、安心、并且有規(guī)劃和條理性,那么,如果再進一步升級為理財的高手、達人、大師,就沒有什么固定套路可循了。
如今有一種流行的觀點是:那個“造富”的時代已經遠去,它不屬于“后浪”,時代留給“后浪”的賺錢機會寥寥。
然而,看看“前浪”走過的路,我們會發(fā)現:即使“穿越”到那個時代,如要抓住一些投資機會,同樣需要的是獨到的眼光、耐心的觀察、扎實的研究和足夠的魄力,在這個基礎上還需要一些運氣的成分。無論在什么領域,高手都是少數人;無論在哪個時代,賺錢機會也都屬于少數聰明有遠見的人。
如今,還有一些浮躁的觀點,認為學理財就是要迅速發(fā)家致富,希望別人能告訴自己一些馬上賺到錢的方法??蓡栴}的關鍵在于,嚴謹的觀點不有趣,誘人的結論不靠譜,只有騙子才會危言聳聽、斬釘截鐵,真正的金玉良言在庸人耳中倒反而顯得乏味。結果就是,越是想快速發(fā)財的人,越是容易上當受騙。
與其焦慮浮躁,我們不妨再聽聽“前浪”的理財理念,倒不是為了復制他們的成功經驗,而是因理財是一件終身的事,偶爾一兩次的成功并不能說明問題,只有在漫漫人生中,能夠抓住一些機會的同時,又能保住自己不遭遇巨大虧損,才是真正的成功,這樣的理財建議才有參考價值。
一次的成功可能靠運氣,一生的成功卻不可能僅僅只靠運氣。只有時間才能檢驗真理,一種理財的理念是否正確,也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給出答案——這就是“前浪”能夠帶給“后浪”的最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