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為民
(提要)除非信貸政策大幅放寬,否則僅依靠自用型的購買要使樓市呈現(xiàn)“價量齊揚”之態(tài)勢,難如登天。
5月底結束的全國兩會,創(chuàng)造了不少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記錄,對后續(xù)經(jīng)濟、金融乃至房地產(chǎn),均將帶來深遠影響。
不設“GDP增速”的隱形壓力更大
長期以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均提出當年GDP增速目標,如:2019年為6%~6.5%,結果為符合預期的6.1%,但今年則沒有設定增速目標。之所以如此,既有政治、國際與中國臺灣和香港問題解決之考慮,也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響,因此“不設定GDP增速”,保持彈性以應變。
另外,赤字率“擬按3.6%以上安排”,使中央財政赤字規(guī)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fā)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加上其他“鐵公基”等公共支出,合計將向市場釋出8萬億元人民幣。在這種情況下,M2(廣義貨幣)增速重新站上雙位數(shù)、創(chuàng)40個月新高的11.1%,余額達209.35萬億元,融資規(guī)模存量達265.22萬億元,便可以理解。
“購房保值”的“沖動”正在形成
歷經(jīng)數(shù)年的打壓樓市,本次兩會對樓市格外開恩,過去經(jīng)?!皰煸谧爝叀钡姆康禺a(chǎn)稅、調(diào)控、房價上漲壓力……等敏感字眼沒有出現(xiàn),顯示因應當前疫情沖擊下的國內(nèi)外局勢驟變,針對房地產(chǎn)之調(diào)控有望松動。
尤其近期“杭州5萬人搶959套新房”“北京二手房5月份成交量創(chuàng)新高”“上海新房5月成交量創(chuàng)44個月來新高”……各地“捷報”頻出,更加使“房地產(chǎn)將進入牛市”的樂觀情緒迅速蔓延。
但實情果然如此?我看并不盡然,或只能說當前形勢純屬“階段性有利于房地產(chǎn)”。
亦即眼下的樓市榮景是“三降”——降準、降息、降風險偏好所形成。降準、降息不用多解釋,不管是房企與消費者的資金成本都得到實惠,而由此導致的通脹壓力(包括“M2效應”),亦有助提升市場“購房以保值”之沖動。
自住者購房后即退場
所謂的“降風險偏好”,指的是在整體經(jīng)濟形勢不明朗或欠佳的情況下,投資與創(chuàng)業(yè)都難以達到獲利預期,因此多數(shù)人會“戰(zhàn)略退縮”,寧愿選擇風險相對偏低、“至少還有居住功能”的房地產(chǎn)作為避險工具。這顯然有利于樓市銷售。
惟必須要知道的是,在不以房地產(chǎn)作為短期刺激經(jīng)濟的手段之“大政方針”引導下,加上信貸政策未大幅松綁,進入樓市的資金有限,主要以自用(首購+換房)為大宗,這樣的需求在龐大的供應量面前,顯得微不足道;更何況此類型“長期持有”的購房者,其“進場之日即為退場之時”,不會再投入資金到市場,與投資、投機反復進出市場所形成之“乘數(shù)效應”,及其資金流量、動能,完全無法相提并論。
換言之,除非信貸政策大幅放寬,否則僅依靠自用型的購買要使樓市呈現(xiàn)“價量齊揚”之態(tài)勢,難如登天。
“漲捂跌扶”是樓市調(diào)控最高境界
當然,以上論述并非指明樓市榮景不可持續(xù)或即將陷入困境,畢竟,房地產(chǎn)雖然不再是“唯一”,但至少還擔當排名第一的“經(jīng)濟引擎”,重要性不言可喻。
事實上,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在“家庭負債率”已達50%、唯恐觸及“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中央對房地產(chǎn)“呵護”備至,便同樣在情理之中,故而對其走勢之控制可以用“漲不上去、跌不下來,漲要捂、跌要扶,既怕漲、更怕跌”來形容。
總之,在中短期大多數(shù)樓市板塊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以投資為目的之購房,必須慎重,慎選標的(“專家時代”已來臨),畢竟“隨便買隨便賺”的大好時光已一去不復返,以自住為目的之購買,要趕快出手,因為政策調(diào)控,當前一二線城市房價的相對穩(wěn)定,一旦政策松綁,房價雖未必出現(xiàn)“報復性反彈”,但溫和上漲仍可以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