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彬,鄭 霞
自19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技術變革和科研合作雙重驅動下,以知識共享為核心,開放數據、開放獲取和開放政策為紐帶的開放科學運動朝著縱深發(fā)展,成為打開科研團體與學術機構交流合作新視角的工具。開放科學(open science,OS)一詞最初是由美國經濟學家P.David創(chuàng)建[1],是指在現代通信推動下,以開放、自由、透明、包容等方式實現知識共享和成果公開,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學信息交流的質量和效率,促進科研協作和創(chuàng)新融合。盡管學術界對開放科學的概念尚未形成統一定論,但其“所有的理論都應該經得起批判,而且結論應可重復”[2]的核心理念自始至終貫穿于推進開放科學運動的全過程中。
近年來,開放科學運動在國內外科研界如火如荼地開展,各類實踐項目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為推動開放科學理念的普及提供了堅實基礎。如創(chuàng)建于2013年1月的非營利技術組織——開放科學中心(Center for Open Science,以下簡稱“COS組織”)[3]建立初衷就是為了保障科學研究的開放性(openness)、 完 整 性(integrity) 和 再 現 性(reproducibility),進而提高知識共享的質量和效率。其最終目標是倡導科研資助機構和合作伙伴參與學術共建,實現資源合理利用和服務開放共享。
在開放科學運動推動下,COS組織創(chuàng)建了專門用來預注冊(pre-register)研究、公開數據與材料以及進行遠程合作的平臺——Open Science Framework(以下簡稱“OSF 平臺”),以幫助研究者在收集數據之前通過該平臺提前注冊擬解決的研究問題、具體研究設計和分析方案,并形成由研究人員創(chuàng)建的帶有時間信息的、不可修改的、作為研究憑證的科研文檔——“預注冊式研究設計”(preregistration)。截止到2019年4月,通過OSF平臺完成注冊的“預注冊式研究設計”數量達289,889篇[4],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加入到提交“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隊伍中。鑒于此,本文系統梳理“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產生背景、發(fā)展過程及其對學術交流的影響,以期為國內開展“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提供參考和依據。
筆者于2019年10月,以“preregistration”為檢索詞進行標題檢索,廣泛調研Web of Science、CNKI等數據庫,發(fā)現國內尚未有學者開展此類研究,而國外現有“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相關研究成果主要包含以下幾個角度:(1)研究“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概念涵義、突出優(yōu)點及實現途徑。Nosek等[5]分析了“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產生基礎,認為其核心理念是明確區(qū)分前測研究和后測研究,并介紹“預先注冊研究設計”的方法、途徑和動力。Bruno Verschuere等[6]認為,“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突出特點是提高科研過程的透明性。他通過一項神經疾病學領域應用“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完成科研工作的實例論證了這一科研文檔的重要價值。(2)剖析“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應用場景。Gehlbach等[7]、Krypotos 等[8]、Mertens 等[9]等分別探討“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在教育學、病理學及心理學等學科科研成果交流中的應用;Johnson等[10]探討將“預注冊式研究設計”應用于小規(guī)模單一案例的實驗設計中。(3)分析“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可能存在的發(fā)展壁壘。Washburn等[11]通過訪談人文社會心理學1,035位研究人員對“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納入到研究實踐中的想法,總結認為“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發(fā)展受必要性、質量控制、科研人員對其了解程度、注冊便利性等因素的影響。Jan 等[12]、Gelman 等[13]、Monogan 等[14]總結學術界對“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擔憂,如靈活性低、提交過程繁瑣等。
國內尚未開展“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研究,更多聚焦于探討助力“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發(fā)展的開放科學運動,主要有以下角度。(1)對開放科學本身的研究,包括開放科學的概念體系[15-17]、發(fā)展歷程[18]、驅動因素[1]、發(fā)展壁壘及解決路徑[18]。(2)開放科學驅動下圖書館的角色轉變。如開放科學環(huán)境下研究型圖書館的角色與職責[19-20]、高校圖書館館員角色定位[21]和專業(yè)圖書館的新角色[22]等。(3)開放科學環(huán)境對圖書館資源管理與服務的影響。蔣冬英[23]、陸建玉等[24]研究了開放科學環(huán)境下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創(chuàng)新,郭進京等[25]、洪躍等[26]、查繼紅[27]進一步對研究型圖書館資源建設與服務、學科服務拓展進行探討,劉敬儀等[28]、孫仙閣等[29]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科研數據管理服務與治理措施。
綜上所述,盡管國外已有關于“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研究,但系統梳理“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概念體系、發(fā)展歷程等內容的相關研究還較為缺乏。而國內相關研究還停留在對開放科學基本概況的剖析層面,尚未關注到“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及其相關概念的分析與探索。
研究設計指的是研究者遵照其研究思路和既定目標制定的用以探索特定現象或事物的具體操作規(guī)劃,有利于幫助科研人員梳理出最佳的研究路徑和恰當的分析方法,為后續(xù)研究工作的開展和實施奠定基礎、提供依據[30]。照此理解,研究設計應當包含詳盡的研究內容和操作方案等具體內容。根據研究目的可將研究設計分為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和驗證性研究(confirmatory research)兩種基本類型[5]。探索性研究指的是科研人員在對研究問題的內容范圍、概念邊界、研究對象及其內在關聯等都不甚了解,尚缺乏前人基礎理論作為依據,也無法使用確切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工作的情況下提出研究假設的一種探索式科學研究模式;驗證性研究指的是在已有觀察結果和實驗經驗的理論基礎上,提出研究假設和理論假說,并對研究假設進行不同時空維度或試驗條件下的分析檢驗,最終依靠得到的研究數據判斷研究假設是否成立的一種驗證性研究模式。
然而,已有研究表明[5,31],在20世紀60年代前,學術界并未對上述兩種研究類型做出清晰界定,導致實際研究工作中存在較大的模糊性和隨意性,致使基于假說演繹法的研究無法得到預期效果??偟膩碚f,該時期學術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32]:(1)重現性低(Lack of replication),掩蓋了結果偏差和錯誤問題,削弱了基礎理論依據;(2)統計功效低(Low statistical power),易遺漏實驗得到的真實數值,進而忽略正面研究結果;(3)p值操縱(p-hacking)[33],即科研人員通常會采用兩種方法篡改p值,其一是得到正面結果后再收集數據,其二是在研究報告中僅提及正面結果;(4)研究假設滯后(HARKing),獲得研究結果后再補充研究假設,即從研究數據中推斷出研究假設;(5)發(fā)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又稱出版性偏倚,即出版機構更愿意發(fā)表呈正面結果的論文;(6)數據不共享(lack of data sharing),未提供詳盡的Meta分析描述,因此無法判斷是否存在虛假數據。在此背景下,一些國家要求醫(yī)學領域工作人員通過特定機構提前登記、注冊其臨床試驗的設計方案,以幫助臨床試驗招募到更符合試驗要求的被試者,提高研究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反映了“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核心理念。而第一位明確提倡通過預注冊研究實驗來界定統計分析計劃的心理學家De Groot認為,在開展研究之前提交精確且可執(zhí)行的研究構想對確保驗證性分析研究結果的可重現性非常有必要[34]。但由于當時提出此理念重在提高臨床試驗工作的嚴謹性和規(guī)范化,并未強制要求科研人員公開其試驗設計和研究成果[35],因此“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尚未實現從理念構想到實踐探索的跨越。
如果說20世紀60年代前學界對“預注冊式研究設計”還停留在理論構想和宏觀概述層面,那么之后,由醫(yī)學領域率先提出的“臨床實驗預注冊制度”則標志著“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實踐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隨著領域知識完善和研究成果的大量產出,出版界普遍存在發(fā)表偏倚問題,即在同類研究中,與結果無統計學意義的研究成果相比,統計結果具有顯著統計學效應的研究性論文發(fā)表機率更高[36]。為此,醫(yī)學領域研究群體提出實行臨床研究注冊制度是解決發(fā)表偏倚最好的方法[37],隨后多所醫(yī)學科研單位頒布了實驗注冊和公開報道的相關政策。2007年美國醫(yī)學科研機構要求科研人員提交已獲《2007年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修正法案》(Food and DrugAdministration Amendments Act of 2007)批準的所有治療試驗的研究結果;赫爾辛基世界醫(yī)學協會在其2008年的有關宣言(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s Declaration of Helsinki)中公開聲明:“應當公開試驗過程獲得的所有結果,無論統計指標是否呈陽性?!?/p>
此后,科研機構和出版集團正式提出了“預注冊式研究設計”這一名詞,并開始探索如何將其應用到更廣泛的科學研究實踐中,要求科研人員在收集數據之前,在相關平臺中登記、注冊其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基本思路,以提高科學研究的質量、開放性和透明性。而隨著21世紀以來開放科學、數據科學等理念和運動的進一步推廣與發(fā)展,科研群體“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認可度也得到不斷提升。2013年6月,由來自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80位學者共同簽署的公開信發(fā)表在《衛(wèi)報》(the Guardian)上,呼吁將“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納入學術期刊出版范圍[38]。此后,多家出版集團和機構平臺加入推動“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發(fā)展進程中。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的期刊Cortex創(chuàng)辦了旨在推動“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新興出版物——“注冊式研究報告”(Registered Report,RR);部分期刊開設預注冊類研究專欄,如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等。2017年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頒布《公開已獲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資助的臨床試驗信息》(Dissemination of NIHFunded Clinical Trial Information)[39],要求所有由NIH資助的臨床試驗結果(無論最終的研究結果如何)都必須預先注冊并提前發(fā)布其研究設計。此舉得到公共和私人資助者的積極回應,他們同意遵循NIH的倡議,并在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網站上發(fā)布“關于公開臨床試驗結果”的聯合聲明[40]。歐盟也要求科研團隊必須預先注冊其研究設計,并將藥物試驗結果發(fā)布在歐盟臨床試驗注冊表上。
當前一些在線出版平臺、開源管理軟件、科技期刊、協會組織和資助單位等在促進“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發(fā)展與演進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推廣模式。
(1)開展線上推廣活動。近年出現各類支持“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在線注冊平臺和開源管理工具。其中,在線注冊平臺主要有:生物醫(yī)學領域ClinicalTrials.gov[41]、政治經濟學領域AEA RCT Registry[42]、 RIDIE Registry[43]、 EGAP Registry[44],不區(qū)分學科領域且提供多種注冊方式的OSF 平臺[45]和僅提供簡單注冊方式的AsPredicted platform[46];而開源管理工具方面,較有代表性的是Zotero軟件,用于匯集和發(fā)布成型的“預注冊式研究設計”,該軟件以Google Scholar 引文跟蹤結果為依據,由專業(yè)研究人員定期匯總和收集預先注冊后形成的研究成果。
(2)同步發(fā)展線下活動。OSF平臺舉辦為期兩年的“預注冊式的挑戰(zhàn)”(Preregistration Challenge)活動,該活動于2017年由勞拉和約翰·阿諾德基金會資助舉辦,最終評選出1,000項預先注冊了研究設計并取得突出成果的科研項目,獎勵每個參與的科研人員1,000美元??萍计诳?、協會組織和科研資助單位也紛紛加入此類推廣活動,進一步推動了用于規(guī)范“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出版流程的RR 的發(fā)展。從創(chuàng)建初衷看,RR用于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和透明性。在形式上,需要標注“Open Science Badge”[47],遵循“透明性與開放性推行準則”(The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Promotion Guidelines,即“TOP準則”)[48]。
依據開放科學界的共識,“預注冊式研究設計”是一種在采集科研數據之前,由科研人員創(chuàng)建的標記有時間信息且一經提交即不可更改,永久性記錄某項研究工作實施方案和技術路線的科研文檔,以便于其他科研人員、評審專家、資助機構及出版平臺檢索、復用、評估和核查該研究設計的全部信息,提高科研成果的質量、透明性和開放性[49]。“預注冊式研究設計”需要描述研究工作的基本信息、設計方案、數據采集和分析計劃,變量統計分析結果等,內容僅是對研究方案設計思路的基本闡述,不涉及后續(xù)研究結論的分析與揭示,可在撰寫完成后通過特定的開放存儲平臺完成研究設計的預注冊(pre-register)。
目前可供選擇注冊形式最多的COS平臺為研究者提供了13種“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內容模板,形成一整套規(guī)范格式和撰寫要求。本文以其中一種較通用的“預注冊式研究設計”模板為示例,剖析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核心要素??偟膩碚f,“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核心內容包括研究設計基本信息、設計方案、樣本采集計劃、實驗變量、分析計劃以及其他補充信息等6 個模塊。表1展示“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對上述6個模塊提出的細節(jié)描述。
(1)研究設計基本信息(study information)。此模塊要求提交者提供研究設計的標題、作者、研究設計內容描述以及研究假設等,用以說明研究設計的核心要素和基本信息,為其他科研人員、資助機構和期刊編輯快速檢索、審查和組織“預注冊式研究設計”核心內容提供便利。除“研究設計描述”為可選項之外,其他三項內容均為必備項。
表1 “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核心要素及其細節(jié)描述[50]
(2)設計方案(design plan)。此模塊要求提交者全面描述研究設計的主要內容,說明研究類型、所用盲法、設計方案和隨機化處理方法等。作為體現“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內容特點的核心模塊之一,設計方案模塊需要遵循更多的細節(jié)化要求,主要包括:介紹研究工作中所應用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觀測研究和Meta分析等;詳細描述盲法類型,如單盲、雙盲和三盲;說明實驗設計的方法、樣本類型和觀測試驗類型;在隨機化部分列出隨機對照研究的處理方法和實驗標準等。
(3)樣本采集計劃(sampling plan)。此模塊是對采集樣本的方法、數量和基本原理的描述,側重闡述研究樣本的獲取來源、樣本大小及選擇依據等,是研究者在開展研究工作前對樣本采集和選擇標準等控制方案的宏觀規(guī)劃。該模塊涉及的內容包括:已有數據描述、解釋說明現有數據、數據采集過程、樣本量、樣本量確定依據以及實驗終止規(guī)則等。
(4)實驗變量(variables)。此模塊描述實驗過程中涉及的操縱變量和測量變量,供后續(xù)開展驗證性分析使用。
(5)分析計劃(analysis plan)。此模塊描述在“預注冊式研究設計”中提及的驗證性研究分析計劃,需在最終完成的科研論文中報道上述分析說明,同時補充計劃之外的探索性分析發(fā)現或研究假設。分析計劃是建立在研究設計方案、樣本采集計劃和確定實驗變量的基礎上,闡明最終實驗分析的工作流程和實施步驟,以避免科研工作的無計劃性,提高后續(xù)研究的質量和效率。此部分內容主要包括統計模型、數據轉換、推理標準、數據剔除、缺失數據處理和探索性分析等。
(6)其他補充信息(other)。此模塊包括文獻引用、已有的相關研究工作說明、數據重用,以及其他可幫助使用者更好理解該科研文檔的背景信息。
根據在采集數據前是否經過同行評議可以將“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分為兩種類型[51]:(1)采集數據之前未經同行評議的“預注冊式研究設計”(Preregistration,又稱unreviewed preregistration,UPR)。(2)在數據收集前接受過同行評議的“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即“注冊式研究報告”(Registered Report,RR;又稱Reviewed Preregistration或Reviewed Pre-Reg,RPR)。
表2顯示“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兩種類型各自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其中,UPR僅要求作者在開展數據收集工作之前自行完成“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撰寫和注冊,形成由設計方案、樣本采集計劃、實驗變量和分析計劃等內容構成的永久性科研文檔,其功能在于詳實記錄科研活動開展、糾錯、試驗和分析的全流程。同時,科研人員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公開或暫時隱藏其已注冊的研究設計。若選擇暫時隱藏已注冊的研究設計則可能存在獲取受限、易得性偏差或無法獲得外部識別等問題。
與之相比,RR需要遵循更加嚴格的審稿規(guī)則和出版流程,因此被稱為“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金標準”(gold standard)。若科研人員選擇發(fā)表RR,需要在注冊其“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后,開展科研數據采集之前,交由期刊聘請的評審專家對“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進行同行評議,并提出修改意見,以優(yōu)化設計方案。通過同行評議后,“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原則上已被期刊接收。如果科研人員在后續(xù)研究中能遵照所提交的“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內容開展研究,則無論最終能否得到正面的研究結果,期刊都會出版該研究成果。需要指出的是,“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兩種類型并不是完全對立的,二者在整個科研周期中都發(fā)揮著重大作用,研究者可自主選擇其中一種或混合應用兩種類型完成預注冊。
(1)科研人員。首先,“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可為科研工作者提供有利的出版政策支持。得益于“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出版模式,科研工作者可以更好地避免傳統出版模式下發(fā)表偏倚等問題引發(fā)的研究成果出版束縛,從而充分利用豐富的科研資源開展研究,敢辟新路,大膽創(chuàng)新,進一步推動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尤其是為學術影響力較低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有利支撐。其次,推動形成開放、嚴謹、包容的科研信用保障機制?!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為研究者提供預先注冊其研究設計這一路徑的同時,也有利于健全更加開放、嚴謹的科研信用保障機制??蒲腥藛T完成研究設計的注冊后,將獲得更高的使命感和承諾感,迫使其在領域同行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鞭策和期待下不斷完善和改進研究工作,而開放、包容的科研環(huán)境無形中也激發(fā)了研究人員的科研熱情,調動其科研積極性。最后,構建了科研合作和協同參與的新模式。在研究工作開展之前,研究者通過注冊平臺預先注冊其研究設計,在不同實驗室、科研團隊或工作組之間進行重用、復用和共享,進而幫助其他科學工作者理解和知曉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同類問題和解決方案,避免重復嘗試無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領域同行從中探索和發(fā)現合作契機。
(2)學術成果出版機構。一方面,有效解決了傳統出版模式下滋生的各類偏倚問題?!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的理念為清晰界定探索性研究和驗證性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出版模式下滋生的各類偏倚問題,回歸科學本身要求平等、批判和懷疑的精神特質。另一方面,提高審稿規(guī)則的透明化和公開性?!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清晰界定探索性研究和驗證性研究的初衷,保障審稿過程不再單純根據研究結論是否有顯著效果做出判斷,提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審建議和優(yōu)化方案。在“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理念的推動和要求下,在審核和校驗尚未開展數據收集的研究設計雛形時,評審人員將更具針對性地把握、考量和權衡研究工作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更加重視研究過程的可靠性、可行性和規(guī)范性,評審過程也受到來自領域同行、評審專家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共同監(jiān)督和反饋,使傳統審稿規(guī)則朝著更加公開、透明、客觀的方向邁進。
(3)圖情機構。作為人類文明和知識文化的傳承機構之一,以及科研交流的橋梁與中樞,在開放科學理念與運動的推動下,在以科研數據為基礎的科研新范式的影響下,圖書館也將因“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出現和發(fā)展進一步拓展該學科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延伸圖情機構的資源體系與服務內容。具體來說,“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對圖書館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豐富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體系?!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作為科研交流中揭示科研思路和科研過程的重要媒介,其內容具有較高的收藏和利用價值,是開放科學環(huán)境下促進科研思想傳播和科研成果共享的一類特殊信息資源,圖書館通過必要的收藏機制,將“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納入館藏資源體系中,有利于拓展圖書館的資源規(guī)模,豐富圖書館的資源類型,更好地滿足科研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②拓寬圖情學科的研究視野?!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有自身獨特的內容體系、審稿機制和發(fā)布流程,應對其進行合理組織和有效檢索,不能完全照搬圖書館學領域已有的方法和工具,需要在理論和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才能有機結合預注冊式研究報告的屬性和特點,對其進行高效的描述、組織、檢索和保存。在此過程中,圖書館學相關研究人員可以進一步拓寬已有信息組織、信息檢索和信息保存的研究視角。
(4)科研資金提供者。通過“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公開共享,科研資金提供者不僅可以通過本機構的項目信息庫,獲取科研項目的研究方法、分析計劃(包括統計模型、數據轉換、推理標準、數據剔除等)和樣本采集計劃等關鍵信息作為其進行科研資助決策的依據;還可以在全球范圍內獲取本學科領域擬資助或已獲得資助的更多同類科研項目的前述關鍵信息,從而幫助其在更大的樣本規(guī)模上,對其擬資助的科研項目,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可行性等方面進行系統地比對、審核和評估,進而更好地支持其科研資助決策。
(1)彌補當前學術文獻對科研活動前期準備工作和實驗設計介紹不夠系統化的不足。傳統的科研成果出版物重在闡述重大研究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且主要以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專著、科研報告等為主要的學術交流媒介,而有關前期準備環(huán)節(jié)、試錯過程與彌補方案的介紹甚少,致使研究工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隨意性,不利于開展高效的科研管理?!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出現拓展了出版內容,要求精確、完整地記錄全流程的實驗室日志作為研究憑證,此舉可在很大程度上確??蒲羞^程的可追蹤和可核查,使得出版內容可以進一步涵蓋研究設計、方案實施和處理細節(jié)等更有利于提升科研績效的內容,進一步細化了科研管理的對象。
(2)豐富科研學術交流媒介的類型體系。作為一種獨特的科研成果形式,“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包含有研究設計基本信息、設計方案、樣本采集計劃、實驗變量和分析計劃等在內的基本模塊,同時,由研究者上傳的相關實驗材料、分析計劃和階段性研究成果還可以在研究團隊中進行共享,從本質上完全不同于現有的各類科技文獻,是一種獨立的學術交流媒介。這種出版模式與傳統出版模式在未來會并存發(fā)展,進一步拓展學術交流媒介的類型體系。
(1)縮短科研人員與同行進行科研交流的時間間隔。科研人員通過開放資源存儲平臺完成研究設計的預注冊,可以提前與同行交流研究想法、分享理論或方法的創(chuàng)新思路,為同行研究者更及時快速地提供參考和借鑒已有研究的新路徑,促使研究人員更加積極、及時、主動地探索新的領域知識,可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進科研人員開展探索性研究。
(2)提高學術成果交流的時效性?!邦A注冊式研究設計”理念下科學信息交流的時效性更強,研究者的科研靈感或研究設想將得到及時認證和保護,最大限度地實現從研究設計、研究開展到最終研究成果出版的全鏈式學術成果開放共享和提前公布,簡化傳統模式下較為繁瑣的評審過程及其造成的研究成果出版滯后問題,為提高科學傳播交流效率提供了可靠途徑。
(3)簡化學術出版與傳播流程。“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出現,可使科研人員在預注冊其研究設計階段就得到來自領域同行的認同及評議,方便科研人員及時對研究設計做出進一步的思考并提交調整方案,簡化傳統出版模式下研究者需反復、多次根據審稿意見修改研究成果甚至是實驗方案的繁瑣過程。
“預注冊式研究設計”是集成并融合開放數據、開放期刊、開放存儲等一系列出版形式,最能體現開放科學運動核心思想的科研文檔類型,其出現和發(fā)展是推進科研工作走向開放、共享的一次偉大創(chuàng)新和嘗試,將對整個出版界和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繼科學數據等科研資源被納入圖書館的信息資源體系后,“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及其所催生的各種新興科研交流出版物,也將豐富圖書情報機構的資源體系,拓寬圖書情報機構在資源采集、組織、保存和傳播等方面的工作范疇,并推動圖書情報機構開展以此類新興出版物為依托的新型信息服務,豐富圖書情報機構與科研群體的交流內容。盡管當前學術界對“預注冊式研究設計”的認識深度和認可程度還較低,各項基礎平臺、保障機制和服務政策仍在構建和優(yōu)化過程中,但作為最能夠反映開放科學理念的新出版形式,“預注冊式研究設計”已初具規(guī)模并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比如,知識問答平臺——知乎開設Open Science Club板塊用于介紹預注冊式研究報告的基本理念和出版流程,且有超過2萬人關注此話題[53]??梢灶A見,隨著開放科學環(huán)境下融合資源、思想、成果為一體的多方合作交流共享機制的不斷革新和改進,這種將研究設計提前至科研工作開展之初就公開和共享的理念的重要性將不斷凸顯,進而改變傳統科研工作流程,并最終形成更加開放、更加透明、更加可持續(xù)的科研交流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