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錚
“讀者留言東莞圖書館”的感人故事既是一個熱點新聞事件,給2020年中受疫情影響的社會生活帶來珍貴的禮物:溫暖、希望和力量;同時,這又絕不只是一件短期時事,而會是載入我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史冊的重要事件。見微知著,這其中不僅包含社會對圖書館工作的肯定、對圖書館價值的認可,更為公共圖書館事業(yè)未來發(fā)展提供了“強心劑”,既是對過往成績的歡呼,更是對前路征程的鼓舞。
已有很多評論對這則新聞進行了解讀,同時為事件的兩個“當事者”——“愛書人”與“圖書館”點贊。本文嘗試切換一個視角,調(diào)整新聞事件舞臺聚光燈的投射焦距,將舞臺上的更多角色納入視野,從全景中去識別和認定“主角”的意義與價值。
圖書館留言者吳桂春的身份首先是一個“讀者”——“讀者”吳桂春是知識需求端千千萬萬讀者的縮影。社會大眾對于主人公圖書館留言的“感動”,決不止于對當事人在疫情之后一時境遇的“同情”,也源于對當事人愛書敬書之心、樂知好學之情的“共鳴”。這種共鳴,超越了職業(yè)、地域、性別、年齡、學歷,表現(xiàn)在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上不計其數(shù)的轉發(fā)與點贊,轉化為正面輿論的巨大聲量與動能。我國社會業(yè)已存在的、日益增長的對于知識文化供給的需求感、認同感、獲得感被這短短100余字的留言所激蕩。所以,吳先生的百字留言,如同蝴蝶偶然間的一次振翅,在細微現(xiàn)象背后,我們更需要把握的是其背后蘊藏的潛力巨大的社會文化知識需求。這種需求是公共圖書館得以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是對公共圖書館的期許、守護與支持,也是對“圖書館式微”論點的有力回應。
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表現(xiàn)在面向全社會的知識服務領域時,就是日益增長的社會文化知識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知識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與此同時,社會轉型折射到文化層面,也表現(xiàn)為公眾層次化、復雜化、多樣化的知識和文化需求[1]。
在我國社會需求端宏大規(guī)模的拉動下,近年知識供給端也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尤其表現(xiàn)為知識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厮葸^去幾年間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智庫、培訓等領域的新聞,可以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行業(yè)機構將自身定位為“知識服務者”:大量傳統(tǒng)出版單位開始轉型為“知識服務商”[2];知識服務的商業(yè)模式日益成熟,受到市場與資本的熱捧,大量“知識付費”平臺/APP如雨后春筍般相繼上線……總之,面向全社會的知識服務供給端,短時間內(nèi)已呈現(xiàn)出“線上”與“線下”交融、“實體”與“虛擬”交互、“上游”與“下游”交匯、“免費”與“付費”交錯的多元供給格局。
筆者曾在有關文獻中從理論層面將當前社會知識服務按照供給主體劃分為權威型知識服務供給、志愿型知識服務供給和商業(yè)型知識服務供給3種模式(見圖1),并對服務對象、典型特征與局限進行了分析[3]。比如,權威型知識服務供給面向一定范圍內(nèi)的全體用戶,具有計劃性、普遍性、福利性;商業(yè)型知識服務供給面向付費用戶,具有盈利性、競爭性和效益導向,能夠滿足消費者對基本服務的額外需求,但容易造成潛在的信息分化,對信息公平可能帶來威脅。在現(xiàn)實層面,這3種模式相互補充、相互搭配、相互延伸并相互影響。
圖1 全社會知識服務多元供給格局[3]
尤其是近年來在商業(yè)型知識服務供給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當“知識付費”服務模式高歌猛進時,當知識付費服務商充滿創(chuàng)意與熱情并不遺余力地將知識內(nèi)容“明碼標價”、精心打造為“知識商品”時,當許多都市白領將“知識付費”產(chǎn)品作為其發(fā)展個性愛好、緩解“知識焦慮”的“知識保健品”時,當市場機制深刻地作用于知識的生產(chǎn)、加工、傳播、服務環(huán)節(jié)時,當知識服務的商業(yè)付費模式成為市場追捧乃至學術研究的熱點時……更不能忽視更廣范圍內(nèi)多元主體的立場、聲音與價值。
“讀者留言東莞圖書館”故事的價值,正在于讓社會大眾重新感知到在數(shù)字化、個性化、差異化、新潮化的知識追求之外,普遍存在讀書看報的基本需求和樸素渴望,以及對圖書館最真摯的情感寄托、最信任的知識依賴。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讓社會大眾直觀了解到,在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有一類機構始終發(fā)揮著社會知識保障的“兜底”作用;始終在知識“市場化”“交易化”趨勢面前保護和捍衛(wèi)著知識的“公益性”[4];始終充當著保障社會知識包容與公平獲取的“守門員”角色;始終關照和維護著在各種社會經(jīng)濟因素沖擊下各類“數(shù)字素養(yǎng)不足”“支付能力不足”群體的“獲知”權利。
吳先生最終留在了東莞,獲得了新的工作,重新辦回了讀者證,讓故事有了“童話”般的結局。而公共圖書館正是這則人間真實童話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我們相信,這則童話還將繼續(xù)下去,并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其中。我們同樣相信,在這之后,公共圖書館面向千千萬萬“吳先生”的服務,也絕不會止于“辦回”讀者證。一則留言讓包括圖書館自身在內(nèi)的社會各界看到了公共圖書館在“知識援助”“知識保障”“知識扶弱”“知識救困”等領域的巨大潛力、價值與發(fā)展空間。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屬于公共圖書館的具有獨一無二價值的知識服務!
在當前的社會知識服務多元供給格局中,當其他新進主體爭相介入乃至主導知識服務的話語權、解釋權時,圖書館界作為知識服務最早的推進者與倡導者之一,需要對知識服務環(huán)境中的“變與不變”保持敏感與響應。尤其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值得重視和發(fā)掘百字留言背后的社會需求與多元供給之中的公共價值,值得在社會知識服務的“語境”與“場境”中,積極注入公共圖書館的立場、價值與作為,探索契合自身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者定位、符合《公共圖書館法》要求的知識服務形態(tài)。
一則給圖書館的平凡留言讓我們在不平凡的2020年感受到溫暖、希望和力量,對公共圖書館及其服務對象來說,這種感受是雙向的:“溫暖”既來自讀者“對知識的追求”“對閱讀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尊重和承接,也來自圖書館一直以來精心的服務設計、辛勤的服務實施得到了肯定和認可;“希望”既來自用戶的社會信息福祉、基本文化權利得到保障,也來自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社會價值得到彰顯、社會使命發(fā)揮出效能。這份溫暖與希望得到了強大“力量”的保障和捍衛(wèi),這份力量來自日益堅實的公共圖書館核心價值與服務傳統(tǒng),來自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來自日益健全的政策法規(guī),來自圖書館職業(yè)與專業(yè)教育,更來自廣大讀者的認同。就讓這份溫暖、希望和力量照亮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