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日常生活已與科學技術發(fā)展密切相關。但相比其他新聞,科技新聞依然是“冷門”。目前的科技新聞,專業(yè)化程度較高,但與生活關聯(lián)性較差。文章結合具體案例,對如何增強科技新聞傳播效果提出建議。
科技新聞廣義上包括科技成果、科技活動等??茖W技術往往給人“高冷”印象——復雜深奧的科學原理、生澀難懂的專業(yè)術語。當對時效性要求高的新聞報道遇上專業(yè)性強的科學研究,如果不加以消化,只是對科技論文等照搬照抄,科技新聞就會陷入“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尷尬局面,留下生澀、呆板的“畫像”。
大量新聞實踐證明,要增強科技新聞的可讀性和傳播效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2019年,《科技日報》“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專欄刊登的文字系列報道“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意味著,這組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的報道,得到了新聞同行的專業(yè)認可。
2018年4月16日,有關中興事件的新聞在網(wǎng)上爆棚。三天后,《科技日報》一版頭條強勢開辟專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開篇以“是什么卡了我們的脖子”為引題,報道了中國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頂級光刻機方面的落后狀況。
很多新聞同行都評論說,《科技日報》這組報道策劃得很及時。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成績當然值得肯定,但更應該看到差距和不足。只有認識到差距,才有可能彌補差距?!犊萍既請蟆窙]有人云亦云,認為公眾有必要了解更多東西,尤其應該知道,我國的科技發(fā)展仍然在“長征”,甚至還有受制于人之處,這體現(xiàn)了《科技日報》的使命和擔當。
與以往泛泛談差距不同,“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專欄報道定位于非常重要但不為人知的能力疲弱領域,也就是“卡脖子”技術。專欄共推出35篇稿件,可以說是對各個行業(yè)的35項“卡脖子”技術做了梳理,是一次直擊“軟肋”的深度調研。這組報道收獲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社會反響強烈。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傳統(tǒng)媒體不一定能拼贏新聞的速度,但獨家觀念、獨家視角、獨家手法一定是看家本領,與其他媒體比眼力、比耐力、比深度,才能不斷“生產(chǎn)”出比別人有質量的新聞產(chǎn)品。[1]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對科技新聞來說同樣如此。
便利的網(wǎng)絡讓人們有了更多渠道來獲取信息,也讓科技信息的發(fā)布者越來越多,直接的結果就是真假難辨,網(wǎng)絡上偽科學、科學流言屢見不鮮。向血液內注入基因能治療疾???改造自身基因將催生“超級人類”?近年來有關醫(yī)學問題總能觸發(fā)公眾的敏感神經(jīng)。
2018年5月,“中國富豪前往烏克蘭注射胚胎干細胞續(xù)命”事件被多家媒體報道。事件看似是幾個富豪的個人行為,但其進行違規(guī)治療的行為敗壞社會風氣?!犊萍既請蟆房摹?0萬元“土豪保鮮針”扎出無知和愚昧》,稿件在標題里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作者此前持續(xù)跟蹤干細胞研究、產(chǎn)業(yè)的相關動態(tài),在稿件中進一步闡釋兩個觀點:一是干細胞利用不是兒戲、也不是妄想,而是遵循科學規(guī)律、標準的臨床醫(yī)學;二是愚昧引發(fā)的產(chǎn)業(yè)亂象會使得正規(guī)產(chǎn)業(yè)停滯甚至倒退。
2019年10月,有媒體發(fā)長文講述了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對腦癱患兒采用“封針療法”。這一已投入臨床應用近30年的療法,就此進入公眾視線,并引發(fā)廣泛質疑。是拯救孩子的創(chuàng)新,還是讓孩子無端受苦的騙局?《科技日報》2019年10月刊文《“封針”療法治腦癱,是創(chuàng)新還是騙局》,作者在深入采訪后提出,不能武斷地認為所有自創(chuàng)療法都無效。不過,臨床應用的技術,應該是得到大家普遍認可的、有循證醫(yī)學支持的技術。畢竟,創(chuàng)新療法在進入臨床之前,是要過好幾道關的。
▲ 近年來,河北省唐山國家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機器人產(chǎn)業(yè)基地的企業(yè)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和創(chuàng)新研發(fā)力度,拓展機器人應用領域,提高產(chǎn)能滿足市場需求。圖為2020年5月18日,工人在唐山國家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唐山開元自動焊接裝備有限公司調試一款焊接機器人系統(tǒng)。(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
量子波動速讀、給小學生戴頭環(huán)來監(jiān)測走神、買抗糖丸抗衰老……近年來,《科技日報》特別開設了“科技改變生活·正聽”版,專事辟謠。與此同時,近年來科技報道時常出現(xiàn)“反轉”:前一天還是大肆宣傳的重大成果,第二天就變成了負面的、人人喊打和質疑的事情。2018年11月26號,某新聞網(wǎng)站上午發(fā)布一則新聞,稱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的嬰兒在中國誕生。這樣一則“重大成果”,當天下午卻發(fā)生轉折,國內同行紛紛質疑。
科技新聞工作者不是科技工作者,但這不應成為科技新聞報道盲目追求轟動效應的借口,也不應當成為放棄審慎嚴謹態(tài)度的理由。2019年5月,“水氫發(fā)動機正式下線,市委書記點贊”的新聞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熱議。因為原始新聞報道中“加水行車”的說法容易產(chǎn)生歧義,很多人表現(xiàn)得很亢奮:“有點常識的人就應該知道是假的”“學過中學化學的人就應該明白不可能”,“旗幟鮮明”地定性:這是一門偽科學,一場騙局。
《科技日報》記者通過對話相關技術研究團隊負責人,回應“水氫發(fā)動機”實為“車載水解即時制氫氫能源汽車”,屬于一種制氫技術。作者同時采訪其他業(yè)內專家,提出“從理論原理上來講,水氫燃料技術路線存在,但主要問題是效率低和成本高”的觀點,認為與技術的真實性相比,其高昂的成本和現(xiàn)時條件下無法量產(chǎn)才是引發(fā)質疑的關鍵所在。
目前報道我國科技進展時,“美國跪了”“日本嚇尿了”等字眼在新媒體端口屢見不鮮。要做到去偽存真,不被“嚇跪體”“嚇尿體”帶節(jié)奏,要求記者自身熱愛科學,并愿意扎根科技領域報道,日積月累,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科技新聞資源庫,對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重要科研成果,可以在第一時間報道;大到某個地區(qū)或領域的科研水平、科研優(yōu)勢,小到科研人員的最新動向,可以持續(xù)跟蹤;對存疑的社會熱點,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外腦,也就是專家等來進行“把脈”,特別是通過聽取不同專家的意見,發(fā)出盡量客觀的解讀。
閱讀科技報道的讀者,概括地說主要有兩類人:科技工作者和普通人群(非科技專業(yè)人士)。
最新發(fā)布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8.47%,接近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但即使是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的專家,隨著科技分工越來越細,在其他領域他們可能也是普通讀者。
因為有難以表達、說不透徹的特點,科技新聞記者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科技語言的翻譯,在科學家和普通人之間發(fā)揮橋梁作用。
要做好翻譯,記者首先要樹立讀者意識,新聞是給讀者看的,不是給專家看的。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科技日報》策劃“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選題衡量標準是和老百姓疑問的契合度,比如疫情初期會追問發(fā)燒咳嗽了到底要不要去醫(yī)院,當專家呼吁痊愈者捐獻血漿,就追問“痊愈患者的血漿對于臨床救治有什么作用”。
2018年6月1日,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閉幕式上,李曉紅院士當選新一任院長。如何拉近普通讀者與這樣一次改選的距離。作者在李曉紅當選后第一時間發(fā)表文章《中國工程院迎來最年輕院長》,標題巧妙設疑:他/她是誰?是個多大年齡的“年輕”人?在文章寫作上,跑口多年的作者提前準備,將李曉紅院長的經(jīng)歷梳理得“眉清目秀”,成為10萬+的爆款。
讀者閱讀科技報道,希望了解最新鮮、最準確的科技信息,但讀起來不費勁,可以通過設問句、疑問句、反問句及比喻、擬人、類比等修辭手法,感性的語言、貼近的角度、力求將科技新聞與人們關心的事件、熟悉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減少信息傳遞的屏障。
以“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系列報道為例,報道聚焦的是某項具體技術,更容易造成技術術語堆積,一般人看不懂。系列報道中《這些“細節(jié)”讓中國難望頂級光刻機項背》一文在談及光刻機極致的機械精度時這樣寫道:光刻機里有兩個同步運動的工件臺,一個載底片,一個載膠片。兩者需始終同步,誤差在2納米以下。兩個工作臺由靜到動,加速度跟導彈發(fā)射差不多?!跋喈斢趦杉艽箫w機從起飛到降落,始終齊頭并進。一架飛機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飛機的米粒上刻字,不能刻壞了?!边@樣的比喻形象生動,讓人印象深刻。
微球是個應用很廣泛的材料,在《微球,民族工業(yè)不可承受之輕》一文中,作者在兩千字內的篇幅里,只講最容易理解和最能為人記住的細節(jié)。作者這樣講微球的常見用途:“手機屏幕里,每平方毫米要用一百個微球。間隔物微球撐起了兩塊玻璃面板,相當于骨架。在兩塊玻璃面板的縫隙里,再灌進液晶?!痹俦热纾v微球的制造:“微球的材料是塑料或二氧化硅。第一步,在反應液里,塑料或者硅烷變成液球,并且固化。就好像油快速攪拌在水里,會分散成小球一樣?!边@樣的表達讓讀者大致明白,這么小的球是怎么做出來的。
《文匯報》曾在報道國家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束流檢測與控制技術部副主任冷用斌時這樣寫道:他必須在百萬分之一秒內,“看清”直徑只有幾十微米的電子束流的運行狀態(tài)?!斑@個精度,相當于在萬米高空飛行的超音速飛機上,要看清地面上運動員的投籃動作,而且還要報告出有沒有投中,如果沒投中,偏差有多少?!薄鞍偃f分之一秒‘看清’電子束運行”“在萬米高空看清地面上運動員投籃”,這樣的“翻譯”讓人印象深刻。
與其他新聞,比如社會新聞、娛樂新聞相比,科技新聞更講究嚴謹性,專家在講述一些科技事件時,也習慣引用大量專業(yè)術語。但一些專業(yè)名詞聽起來會比較刻板和晦澀,降低了閱讀興趣。
科技新聞不僅要求新、求快、求準,講故事的技巧同樣重要,將新聞性強的科技熱點融入涉及民生小敘事,這樣的科技報道才有深度、有高度,更有溫度。
同樣是對陳年遺骸的DNA檢測技術的報道。有報道這樣寫道: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輝團隊研發(fā)的“針對陳年遺骸的DNA檢測技術”,日前刊登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人類遺傳學》。而憑借這一技術,這一團隊已幫助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找到了她當年參加抗日戰(zhàn)爭,并埋葬于山西平遙的父親的遺骸。目前該團隊,正在嘗試鑒定更多英烈遺骸,希望能在各方支持下,建立起相關數(shù)據(jù)庫,幫助更多烈士英魂回歸故里。另一家媒體這樣表達:“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70多年后,‘士兵D02324’終于找回了他的名字,還有他的家人。上海復旦大學的一項DNA檢測技術取得突破,讓抗戰(zhàn)英烈鄒開勝的身份得以確認。”對比起來,后者通過將DNA檢測技術與抗戰(zhàn)英烈的身份認定聯(lián)系起來,讓技術不再冷冰冰。
2017年,《科技日報》關注了首個在我國本土冷凍并等待復活的“病人”展文蓮的故事。在《死亡“暫?!保阂旱蘩锏年庩柎┰健袊桌就寥梭w冷凍的故事》一文開頭,作者這樣寫道:
她正以頭朝下的姿態(tài)沉睡在容積2000升的液氮罐內。那是-196℃的極低溫,時間的流逝,幾乎不會再在她身體上留下任何痕跡……桂軍民保存妻子的遺體,也是對未來的押注——從理論上來說,被冷凍的人或許可以復活。
桂軍民希望妻子能快點醒來。他們都只有49歲,都算年輕。但他又很清楚,這事急不得?!耙人@個病能治了再醒,不然沒意義。醒過來也沒意義,對吧?!惫疖娒裰貜椭裨谔嵝炎约?。[2]
文章沒有提及液氮冷凍是什么原理,而是用“液氮罐”“-196℃的極低溫”等將冷凍的事簡單交代,重在講述有點科幻色彩的“復活”故事。從文章刊發(fā)后的反響看,這也是最吸引受眾的地方。
從報道實踐來看,人情味是任何新聞報道里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也是增強傳播效果的利器。
此外,在全媒體時代吸引受眾,科技報道同樣也需要形式創(chuàng)新。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中,從2019年9月25日開始,一批圖文、長圖和視頻產(chǎn)品在《科技日報》新媒體各平臺集中推出。其中,《70年濃縮成24小時,最后一小時燃爆!》從70年間的百余項重大科技進展中擷取36個科技成就代表濃縮在24小時內,并依據(jù)不同平臺特點精心構思文案,截至10月14日,總點擊量達111萬。圍繞中國科技投入金額、中國專利的申請量與授權量、中國論文數(shù)量3個主題的系列視頻,通過3D動畫制作立體展示數(shù)據(jù),讓網(wǎng)友直觀理解中國科研事業(yè)的跨越式發(fā)展,集納這3個視頻的文章《¥1967790000000!是誰這么大手筆?》在微信端發(fā)出后,在全網(wǎng)范圍形成討論的熱潮,截至2019年10月14日,《數(shù)說70年·數(shù)據(jù)視頻》系列總點擊量340萬。
總而言之,不論是第一時間搶發(fā)獨家科技新聞,還是分辨信息的真?zhèn)魏秃脡?,抑或挖掘到科技好故事,考驗的都是記者長期積累的功力。從這個角度說,記者對科技行業(yè)的熟悉程度,決定科技新聞報道的質量。在全媒體時代,圖片、視頻等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形式,科技新聞要增強社會影響力,必須更注重用新媒體手段呈現(xiàn)高冷的科技。
【注釋】
[1]陳泉涌,袁志勇.脫掉科技新聞報道的長衫[J].新聞戰(zhàn)線,2008(5):36-38.
[2]張蓋倫.死亡“暫?!保阂旱蘩锏年庩柎┰健袊桌就寥梭w冷凍的故事[N].科技日報,2017-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