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工作者要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評論是傳播機構履行傳播者、記錄者、推動者、守望者職責的重要形式,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集中體現媒體的宗旨、立場、主張。
每遇重大突發(fā)事件,形勢往往瞬息萬變,眾說紛紜,“亂花迷人眼”,甚至流言四起、謠言滿天飛,關鍵時候能否發(fā)出清晰有力的聲音,對一個媒體、新聞人都是一種考驗。往往這時候,評論能發(fā)揮舉旗定向的作用。
6月11日,在連續(xù)50多天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后,北京出現新的本地確診病例,猶如一聲炸雷響起,北京隨即進入非常時期和“戰(zhàn)時狀態(tài)”。6例、36例……伴隨每日新增確診病例的更新,北京市委主要領導同志甚至發(fā)出了“背水一戰(zhàn)”的號召。
后來被“命名”為北京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聚集性疫情的這場戰(zhàn)“疫”,始終備受中外關注。面對這次疫情,我們嘗試緊緊抓住評論這個抓手,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關鍵時候發(fā)聲,取得了引導輿論、以正視聽的效果。媒體用戶反饋說,“新華社及時播發(fā)評論報道,主動設置議題,鼓舞戰(zhàn)斗意志,樹立戰(zhàn)‘疫’信心。”
新華社社長蔡名照同志在2019年10月召開的新華社評論工作會議上提出,新華社建設國際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訊社,既要當好“消息總匯”,也要構筑“觀點高地”,并要求構建有新華社特色的評論工作格局,形成全媒體、多層次、規(guī)?;脑u論傳播矩陣。
從6月11日至6月23日,10多天時間里,北京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聚集性疫情不斷發(fā)展變化,牽動著首都兩千多萬人乃至全國的視線,新華社發(fā)表12篇多種題材的評論,包括4篇新華微評、3篇新華時評、兩篇半月談評論、兩篇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文章、一篇《評“新”而論》音頻評論,初步構建起了一個多層次的評論矩陣。
6月11日,出現1例確診病例,情況還不明朗;6月12日,出現6例確診病例,警報進一步拉響。新華社當天播發(fā)新華微評《疫情防控之弦不可松》,雖然只有短短141字,卻旗幟鮮明地指出:“出現病例不可怕,關鍵是防控之弦不可松?!?/p>
之后,伴隨形勢的演進,從6月15日至17日,新華社連續(xù)播發(fā)3篇新華時評:《疫情防控要非常精細》《背水一戰(zhàn),堅決打贏這場硬仗》《常態(tài)化防控須臾大意不得》,這3篇評論媒體總采用超過600家,新華社客戶端總點擊量超過560萬,《常態(tài)化防控須臾大意不得》還在以“評新聞、論熱點”為宗旨的新華社音頻節(jié)目《評“新”而論》上由記者朗讀播發(fā)。
“三連評”連續(xù)發(fā)出有力聲音,釋放強烈信號,提醒公眾“面對已經取得的防控成果,不能有絲毫驕傲自滿、麻痹松懈,必須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部署,以慎之又慎的精細措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把各項防控工作做在前頭,落在實處”,“面對嚴峻疫情,各方都要緊急行動起來,把疫情防控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立足防大疫、打大仗,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這場硬仗”,“從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看,當務之急是響應級別‘升級’后的各項防控措施真正落到實處”,猶如三劑清醒劑,不斷給各級黨委政府、廣大干部群眾作出提醒,提升了新華社在這次疫情報道中的話語主動權。
互聯網重塑輿論生態(tài)和傳媒格局,越來越成為新聞熱點的生成地、輿論發(fā)酵的策源地、信息傳播的主陣地?!叭巳硕加宣溈孙L,人人都是評論員”,各種消息真假莫辨,各種觀點魚龍混雜,受眾缺少的并不是信息,而是對信息的準確分析和權威解讀。
北京新發(fā)地聚集性疫情舉世矚目,我們及時研判形勢,密切關注新聞熱點,緣事而發(fā)、寓理于事,用理性的思考、權威的觀點、獨到的見解引導輿論,努力形成“每逢熱點必聽新華社聲音”的傳播效應。
6月16日,在新發(fā)地聚集性疫情確診病例破百、升級為疫情中高風險地區(qū)的街道鄉(xiāng)鎮(zhèn)達23個之際,新華社通稿播發(fā)“新華時評”《背水一戰(zhàn),堅決打贏這場硬仗》,強調“形勢仍然嚴峻,警鐘再次敲響”,指出“盡管面臨許多不確定性,但真正決定疫情走向的,是面對重大突發(fā)疫情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策略,是強有力的組織體系和行動力、戰(zhàn)之必勝的鋼鐵般的意志”。媒體用戶表示,評論邏輯清晰,明確打贏這場硬仗不僅需要各級黨員干部提高政治站位,也需要北京市民克服恐慌情緒,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6月16日晚,在一再推遲時間后,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在深夜召開當天的第三場新聞發(fā)布會,宣布北京市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三級調至二級。此舉非同尋常。第二天,新華社通稿播發(fā)“新華時評”《常態(tài)化防控須臾大意不得》,既指出“十分嚴峻的防疫形勢已經敲響聚集性疫情的警鐘,必須深刻吸取教訓,切實做好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也指出“北京市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升級’之際,武漢宣布無癥狀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觸者全部‘清零’,這進一步給我們以信心。做到快篩查、嚴防控、緊溯源,健全防控體系、嚴格防控策略,我們就一定能贏得勝利?!?/p>
上述兩篇評論,媒體采用分別達143家、284家,新華社客戶端點擊量分別達286萬、132萬。事實表明,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關鍵時候發(fā)聲,不斷拓展思想深度、豐富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才能積極搶占輿論場。
評論不能閃爍其詞、含含糊糊,而應開門見山、旗幟鮮明,抓住癥結、擊中要害,給人以啟發(fā)和警醒,從而有效地說服受眾、引導受眾。
在重大突發(fā)事件中,由于形勢復雜,往往給人霧里看花的感覺,如何透過云霧看到事情本質,發(fā)出清醒之聲,是對記者和媒體的考驗。在這次北京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聚集性疫情中,一位權威專家的一句話、新增確診病例數字的一個變化,往往遭人誤讀甚至曲解。此時此刻,媒體就要敢于開門見山、旗幟鮮明地提出觀點。
6月18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5場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已經控制住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專家言之鑿鑿定有依據,但流行病學還沒有搞清楚、病毒千變萬化,是不是說得太早了點?半小時后,“半月談評論”迅即推出評論《不能過度解讀“疫情控制住了”,更不能放松警惕》,在對專家做出“疫情控制住”判斷的重要前提進行簡要分析后話鋒一轉指出“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對疫情放松警惕,掉以輕心”,提醒“不僅干部要保持清醒,廣大市民也不能因為好消息就放松警惕?!?/p>
這條評論對片面理解、過度解讀“疫情控制住”給予清醒分析,提醒“形勢仍然嚴峻復雜,絕不能放松警惕”,是中央媒體第一時間發(fā)出的“長鳴警鐘”。
6月21日,北京市新增報告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9例。這是八天以來北京新增病例數首次降到個位數。這一消息令人備受鼓舞,甚至有的專家樂觀判斷北京疫情已處于“平穩(wěn)期”。此時,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文章《新增病例數降,警惕性不能降》,再次呼吁:要繼續(xù)保持高度警惕,不可有松勁心態(tài)。評論既充分肯定降至9例來之不易,同時提醒“不能沾沾自喜”“更要保持高度警惕”,指出“首都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如果我們掉以輕心,疫情隨時可能反復?!惫唬?月22日,新增確診病例又回升到兩位數:13例。這條評論被資深傳媒人評價為“清醒”之作,提醒“媒體人要保持清醒”。
伴隨疫情發(fā)展,“您核酸了嗎”成為網絡上甚至現實生活中人們幽默調侃的話語。這一現象究竟是好是壞?6月23日,《為這份淡定從容點贊!“您核酸了嗎”成為北京人的新問候語》在“半月談評論”推出,稿件從細節(jié)和現象切入,旗幟鮮明地指出這種幽默調侃“凸顯的正是人們對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心”,文章吸引不少網友留言,一位網友就認為評論體現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韌勁,對戰(zhàn)‘疫’必勝的信心”,呼吁“加油!”
□ 左圖 北京分社記者謝昊(左一)采訪北京市豐臺區(qū)疾控中心流調人員。
□ 右圖 北京分社記者張晨霖(右一)身著防護服拍攝北京金域核酸檢測實驗室工作人員進行核酸檢測。
6月22日,已經累計檢測234.2萬人、采樣294.8萬人后,北京提出三類人群必須“全面檢測”,且對即將接觸集中醫(yī)學觀察的重點人群要安排“二次檢測”,進一步擴大檢測面。與此同時,雖然與新發(fā)地批發(fā)市場有關的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一些家庭、單位聚集疫情和社區(qū)散發(fā)病例還時有發(fā)生。疫情防控仍處在最緊要、最吃勁的關頭。伴隨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的進一步提升和防控形勢的依然嚴峻,核酸的準確性、假陰性等問題備受關注。此時,新華每日電訊刊登評論員文章《“全面檢測”要速度快更要結果準》,提出“核酸檢測,準是‘硬道理’”,“既要保障核酸檢測量增加,又要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再次旗幟鮮明地發(fā)出清醒之音。
新華社在北京新發(fā)地疫情報道中組織的這些評論,基本上實現了多聲部傳播、多維度表達,提升了新華社在疫情報道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