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法國南部舉行安裝啟動儀式,開始了為期5年的組裝工程,這標志著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聚變項目進入到了新的階段。我國也承擔了該項目多個方面的重要工作。
該項目由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印度、日本和韓國聯(lián)合建設,共耗資2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40億元)。該熱核聚變裝置包含數(shù)百萬個零件,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熱核聚變工程。ITER計劃的主要目的在于模擬太陽產(chǎn)生能量的熱核聚變過程,因此其核心裝置“托卡馬克”(tokamak)也被稱為“人造太陽”。
ITER項目將為大規(guī)模的熱核聚變提供概念實證,而不是為了未來的商業(yè)用途。ITER總干事貝爾納·比戈(Bernard Bigot)在啟動儀式上說,ITER項目帶來的能源將是“地球的奇跡”,熱核聚變提供的能量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將改變世界的能源使用。然而,這一項目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
由于核心裝置“托卡馬克”主要部件的尺寸和重量問題還未解決,加之制造商眾多、建設時間緊迫等諸多因素,ITER依舊面臨著巨大的工程和物流挑戰(zhàn)。據(jù)新華社7月28日消息指出,ITER是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我國于2006年正式簽約加入該計劃,參與了該項目多個部件包括核心部件的制造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作。譬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擔研制了PF6線圈,并在今年由合肥運輸至法國;由中核集團牽頭的中法聯(lián)合體則承擔了杜瓦底座的接收及吊裝工作。中國企業(yè)和科研人員勇挑重擔,與國際同行齊心協(xié)力,為計劃的順利推進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