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春霞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對于蔡襄來說喜憂參半。
先說喜吧,蔡襄因為幫助仁宗皇帝摹制了真宗皇帝親手所寫的《奉神述》,他那80歲的老母親被賜予冠帔。不久,他的長子蔡琇得賜太子中允。
而蔡襄的憂,則源于他的新職務(wù)。這一年七月,他權(quán)知開封府。該職務(wù)的風(fēng)險系數(shù)大,因為全國權(quán)臣顯貴基本集中在開封府,干得好升遷沒問題,干得不好落職也是相當(dāng)容易的。
恰好此時,有兩件棘手的事落在蔡襄頭上。一是仁宗皇帝要給剛剛?cè)ナ赖膶欏鷱埵弦曰屎蠖Y儀進行安葬,此事引來言官們一陣口誅筆伐。但仁宗皇帝很不甘心,他的一些小動作引發(fā)了糾紛,案子就發(fā)到了開封府。二是有人告發(fā)63歲的老宰相陳執(zhí)中為了護寵妾,在大冬天里擼起袖子把家里的婢女給活活打死,案子同樣被發(fā)到開封府。
北宋 蔡襄《安道帖》 26.8厘米×35.5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好了,一邊要審訊皇帝,一邊要審訊宰相,天上的流星墜落到了蔡襄的頭上,他沒有榮耀高升,而是墜落了。因為處理事情不得力,他被赫赫有名的“鐵面御史”趙抃(1008年至1084年)彈劾,只能引咎辭職。
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蔡襄以母親年邁為由請求到泉州任知州。
蔡襄是非常不愿意離開汴京的,這時他才44歲,沒犯什么大錯,之前的資歷也穩(wěn)步積累,目前的頭銜已經(jīng)是“龍圖閣直學(xué)士”,后面再積累就可以進入兩府三司的核心領(lǐng)導(dǎo)層了??蛇@一下放至少三年,就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了。
在離京前,蔡襄給“安道侍郎”寫了一封信,內(nèi)容如下:
襄再拜。自安道領(lǐng)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時通記牘,愧詠無極。
中間辱書,頗知動靖。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
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儀亦將來矣。
襄已請泉麾,旦夕當(dāng)遂。智短慮昏,無益時事,且奉親還鄉(xiāng),馀非所及也。
春暄,飲食加愛,不一一。
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
謹空。二月廿四日。
這封《安道帖》的意思是說:自從你去廣西負責(zé)平叛之后,日子一天天地過去,無法經(jīng)常與你通信,真不好意思。其間你給我寫了信,使我對你的情況略有了解。最近聽說儂智高在南邊鬧叛亂,你上書朝廷請求抓捕儂智高,這真是一件好事。歐陽修(1007年至1072年)、孫甫(998年至1057年)都已經(jīng)留在京城了,王素(1007年至1073年)很快從成都回京城(王素將接任蔡襄的知開封府一職)。我已經(jīng)請求到泉州去就職,很快就離京了。我智短慮昏,對國家也沒什么幫助,就打算回家奉養(yǎng)老母,其他事也幫不上什么忙。春天來了,多注意飲食,照顧好自己。
這位“安道侍郎”就是景祐三年(1036年)為疏救范仲淹而知名的“四諫”之一余靖(1000年至1064年),其余三位是尹洙(1001年至1047年)、歐陽修和蔡襄。他們都是私交甚好的朋友,只是每個人的命運都不一樣。
北宋 范仲淹《師魯帖》32.8厘米×39.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余靖在“四諫”中最年長,才學(xué)兼優(yōu),是著名的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團成員之一。他沉默寡言,不好行樂。千載之下,仍然能感覺他像一頭很能負重的耕牛。他在疏救范仲淹時火花四射,自己也被灼傷了,被貶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監(jiān)管酒稅,在地方上待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朝廷需要找個人到遼國談國事,突然想起了他,他就成了出使遼國的外交官。
這是個苦差事,因為漢人自視為主人,夷戎是邊民。但當(dāng)時的遼國是名符其實的上位國,要在強大的遼國面前保持北宋的尊嚴,不要臉的人不能派,只能派不怕死的人。不怕死的余靖平安歸來,后來升遷為知制誥,任史館編修。后來,他再次被派往遼國,結(jié)果因為學(xué)習(xí)遼國人的語言被外放,一沉就是多年。
皇祐三年(1051年),余靖的父親去世了,按慣例他要謝職守孝。沒多久,皇帝的詔令就火速送達,命他出任新職。余靖則以要守完父孝再出來工作為由推辭??墒腔实鄹静蝗菟终f,要他馬上就任。原來儂智高已經(jīng)淪陷了整個廣西,目前正以破竹之勢揮師直指廣州。國家有難,匹夫有責(zé),51歲的余靖身戴重孝、快馬加鞭馳赴戰(zhàn)爭前沿。在茫茫身負王命的逃離者中,他是一位逆行者。
蔡襄寫信給余靖時,余靖已經(jīng)在廣西干了四年。期間狄青出征,廣西無大事后,朝廷就把余靖“忘”在那里了。
“四諫”中的尹洙也是大家的好朋友。他沒有出現(xiàn)在蔡襄這封信里,因為他已經(jīng)去世八年了。慶歷初年,西夏攻打北宋邊境時,3 9歲的尹洙與范仲淹、韓琦一起成為活動在一線戰(zhàn)區(qū)的戰(zhàn)友??上г凇八宄恰笔录?,尹洙遭受了嚴重的政治危機,最終被貶為崇信節(jié)度副使(治所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在范仲淹的傳世墨跡中,有一封《師魯帖》是寫給尹洙的,內(nèi)容如下:
李寺丞行,曾(闕),遞中亦領(lǐng)來教。承動止休勝,某此中無事,□兒子病未得全愈,亦漸退減。田元均書來,專送上。
近得楊州書,甚問師魯,亦巳報他貧且安也。
暑中且得未動亦佳,惟君子為能樂(闕),正在此日矣。
加愛,加愛,不宣。
仲淹□師魯舍人左右。四月二十七日。
這封信的大意是:李仲昌去你那里,我曾讓他帶了一封信給你,后來又收到郵差送來你寫的信。我這兒沒什么事,兒子的病還沒有完全好,不過已經(jīng)好轉(zhuǎn)。田況給你寫了一封信,托我轉(zhuǎn)給你。最近收到韓琦的信,很是關(guān)心你,我已經(jīng)告訴他你目前比較貧窮但還比較安心的狀況。天氣熱了,不動為佳。這樣的時候正適合以道為樂。
這封信寫于尹洙被貶湖北的時候,此時他正貧病交加、憂憤不已。第二年,他被遷往均州(今湖北丹江口)。這個地方離被貶的范仲淹所住的南陽只有幾十公里。有一天,他似乎預(yù)感到了什么,于是拖著沉重的病體前往鄧州,那里有他靈魂的歸宿地。尹洙將后事托付于范仲淹這位令人尊敬的師友,然后默然辭世,享年47歲。訃告送至福州,蔡襄潸然淚下,他翻檢昔日與尹洙的通信,寫了首悼念亡友的詩,并為尹洙寫了墓志銘。
相比其他朋友,蔡襄的仕途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當(dāng)年“四諫”被處罰時,他被分到了洛陽,這哪里是受處罰,簡直是掉到福窩里。有大領(lǐng)導(dǎo)的裁培,有朋友們縱情山水,日子可謂令人難忘。多年以后,他還于病中回憶起在洛陽的幸福生活,寫下了《夢游洛中十首》,其中第一首為:
天際烏云含雨重,樓前紅日照山明。
嵩陽居士今安否?青眼看人萬里情。
前面兩句是夢中寫的詩句,后面是醒來后續(xù)寫的句字。此詩后來被蘇軾抄錄,即其傳世詩帖《天際烏云帖》。
蔡襄的所有外任,除了洛陽和人間天堂杭州之外,就是家鄉(xiāng)福建。相比蘇軾年輕時出離四川,終生未能如愿回家鄉(xiāng),蔡襄是幸福的。
蔡襄不想離開汴京,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身體不好。他有腳氣病,年年復(fù)發(fā),痛起來只能臥床休息。但是從汴京到福建莆田,跋山涉水,全程有4000多公里,得走大半年才能到,這會令他元氣大傷??墒巧暾堃呀?jīng)被批準(zhǔn),只能如期到達任所。
對于蔡襄來說,離京回閩的路途從來沒有如此沉重過。出城不久,長子病逝于商丘。舟行到忂州,夫人病逝。他扶著兩具靈柩,帶著白發(fā)蒼蒼的老母親,萬念俱灰。
蔡襄回到家鄉(xiāng)后,在泉州與福州知州的崗位上干了六年。離開汴京回到福建的蔡襄,是不會再掛念汴京的。他除了為老百姓干了很多實事,還寫出了《荔枝譜》。
然而到了嘉祐五年(1060年),朝廷又重新起用蔡襄,命其官復(fù)原職。而他已經(jīng)樂于在福建工作,加上腳病難以承受遙遠的路途,推辭了好幾次。但是朝廷不準(zhǔn),他不得已只好擇日起程。臨行前他給朋友寫了封信:
仆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fā)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于湖山佳致未忘耳。
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
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dāng)行,襄又上。
這就是蔡襄的傳世信札《腳氣帖》,看來他的腳氣病更嚴重了,已經(jīng)只能依季節(jié)出行了。
49歲的蔡襄此行北上,他還會再經(jīng)歷一次告別汴京嗎?
北宋 蔡襄《腳氣帖》 26.9厘米×31.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