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媒體工作者來說,郝銘鑒談出版工作的一系列著作和《咬文嚼字》雜志歷年來的“糾錯”成果,是編輯業(yè)務學習的生動鮮活而極有價值的“教材”,從中可以得到諸多有益的啟示。一位稱職的編輯,對漢語學習應有一種敬畏的態(tài)度,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要以工匠精神對待編輯工作。
【關鍵詞】咬文嚼字;報紙差錯;漢字文化
【作者簡介】續(xù)紅明,中國文化傳媒集團編輯。
四月初,驚聞著名語言學家、出版家郝銘鑒先生在上海病逝,不勝唏噓。學者易中天在微博上發(fā)文悼念:“推陳出新,蒼天可鑒;咬文嚼字,金鼎留銘?!币允鶄€字的嵌名聯語,標舉郝銘鑒一生的志業(yè)和功績。筆者讀過郝先生的《出版的燈光》《撞進編輯這扇門》等著作,也一直是他創(chuàng)辦的《咬文嚼字》雜志的“粉絲”,欽佩其以敬畏之心守護漢字文化,付出半生努力“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執(zhí)著精神和“盡精微、致廣大”的治學境界。
對于媒體工作者來說,郝銘鑒談出版工作的一系列著作和《咬文嚼字》雜志歷年來的“糾錯”成果,是編輯業(yè)務學習的生動鮮活而極有價值的“教材”,從中可以得到諸多有益的啟示。
一、報紙差錯頻現,錯別字居多
在各類出版物中,相比于期刊和圖書,報紙更講時效性,出版節(jié)奏更快,采、編、發(fā)流程更為緊湊,要求編輯在很短的時間內處理稿件,因而出現差錯的幾率相應增加。從《咬文嚼字》雜志的“一針見血”“文章病院”等欄目看,來自報紙的差錯較為集中,既有綜合性報紙,也有專業(yè)性報紙;既有全國性報紙,也有地方性報紙。差錯以錯別字居多。
報紙常見的差錯類型,用字差錯、詞語差錯、表達差錯、知識內容差錯占90%以上。用字差錯包括錯別字、異體字、漏字、多字、字序顛倒等。詞語差錯包括錯用詞語、褒貶不分、生造詞等。
字序顛倒最典型的例子,是“奧巴馬”鐠為“奧馬巴”。新華社于2015年11月30日19點38分播發(fā)的通稿標題寫錯美國總統名字,一批手快的門戶網站卻紛紛“中招”——“奧馬巴”生生地出現在中國網、財新網等多家網站首頁。而最令人不解的是,次日出版的多家報紙原文復制,任由“奧馬巴”以醒目的錯誤標題見報。
別字多為誤用形似字或同音字,如:“王久辛的抒情長詩不但在思想上追求神思高遠,含蘊豐瞻……”( 2017年9月20日《文藝報》),文中“豐瞻”應為“豐贍”?!斑@些子女其實也在‘啃嗜老人,和依靠父母提供經濟支持的啃老區(qū)別不大?!保?018年4月9日《新京報》),文中“啃嗜”應為“啃噬”。“在‘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的今天,山芋依舊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喜愛……”(2018年10月26日《安徽日報》),文中“燴不厭細”錯了,“燴”應為“膾”?!笆巢粎捑⒛挷粎捈殹背鲎浴墩撜Z·鄉(xiāng)黨》?!澳挕敝讣毲械娜?。
錯用詞語,如:“與他們相伴廝守的,是來自彼得堡與巴黎沙龍里典雅美麗、風姿綽綽的貴婦人闊小姐?!保?018年10月11日《文學報》),文中“綽綽”應為“綽約”?!爸黧w漢字的下方特別提示學生要掌握漢字肩架結構的特點……”(2017年第12期《書屋》),文中“肩架”應為“間架”。
生造詞,如:“春聯,除寺廟用黃紙,其余都是用紅紙的。那時紅紙有順紅、梅紅、木紅、誅箋、萬年紅等多種之分……”(2019年1月30日《人民日報》)誅,義為譴責、責備、殺死,寫春聯不可能和“誅”相關?!罢D箋”應為“朱箋”。“《放生記》中他寫甲魚的活靈活現,惜字如墨,看似輕松如意,實則都是處心積慮,大有講究。”(2018年8月23日《文學報》),文中“惜宇如墨”說不通,應為“惜墨如金”。
知識內容差錯,如:“第一個從唐詩中選出獨占鰲頭之作的當數嚴羽,他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在嚴羽打開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言人人殊,莫衷一是。”(2018年11月23日《光明日報》)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貌美性詐?!芭硕嗬暮凶印背1挥脕肀扔髟斐蔀碾y的根源。文中把嚴羽之舉說成是“打開潘多拉盒子”是不妥當的?!爸星锍蔀楣?jié)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2018年9月10日《人民政協報》),文中“折桂”應為“斫桂”?!拔业臅x朝同鄉(xiāng)陶淵明受了官場的窩囊氣,撂下縣令的大印就回了老家,一面做他的老農民‘晨興理荒穢,荷鋤帶月歸……”(2018年4月24日《新民晚報》),文中引用錯誤,陶詩原句是“帶月荷鋤歸”。
諸如此類的語文差錯,五花八門,而大部分是本應避免的低級錯誤。
二、報紙差錯危害,因互聯網而放大
在人們的印象中,傳統媒體強調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在出版環(huán)節(jié)、編校質量上較為嚴謹,因此權威性、準確性是報紙的口碑所在。隨著電腦排版技術的不斷升級,采、編、發(fā)的流程提速,報紙內容生產工作量加大,出現個別差錯在客觀上也在所難免。但是,每一次由文字差錯造成新聞事實出錯,都會損害媒體形象和公信力,甚至危及媒體自身的生存。前述的“奧馬巴”標題事故,對相關報社來說都是一次形象的減分。
以嚴謹著稱的新華社,近年來發(fā)力新媒體,以接地氣的報道文體樹立新華社的新形象,其開創(chuàng)的“剛剛體”尤其被業(yè)界津津樂道——2017年6月21日,新華社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剛剛,沙特王儲被廢了》刷屏。但這則正文僅有45個字符(含標點)的簡訊,居然有一個錯別字:“廢除”應為“廢黜”。這一瑕疵引發(fā)熱議,微信編輯特意在留言區(qū)置頂公開致歉。
據搜狗輸入法統計,互聯網領域最常出現錯別字的是微博、門戶網站、微信公眾號。隨著報紙電子化(數字報)和轉型融媒體,傳統媒體在互聯網領域加大了傳播力度,而一旦出現文字差錯,也會迅即傳播開來,尤其是被廣泛轉載之后,以訛傳訛,并且無法更改,在互聯網上永久留下這一差錯的“痕跡”。
有人認為“報紙是速朽的”,因為新聞時效性強而短,時過境遷就會被人遺忘。但是報紙作為當下現實的見證和記載,特別是記錄了眾多的歷史時刻而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未來書寫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報紙除了時事報道,還刊登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研究、學術爭鳴等各式各樣的文章,是文化積累和傳播的重要載體。魯迅先生說“紙墨更壽于金石”,而報紙上頻現的錯別字,也因“白紙黑字”而長久留存,從而對文化積累造成困擾和負面影響。
以《咬文嚼字》雜志的挑錯標準來衡量當今報紙的編校質量,某些報紙的差錯率無疑是不達標的。當社會上對“無錯不成報”的說法習以為常,乃至新聞工作者也對此習焉不察,正說明語文差錯確實到了泛濫成災的境地。這些差錯,還會誤導讀者尤其是眾多學子,謬種流傳,貽害無窮。
三、編輯工作應有敬畏態(tài)度、工匠精神
有學者說:“無處不在的錯別字,正在毀掉中國人的精神生活?!贝苏Z并不夸張。郝銘鑒曾指出,當今是語言最活躍的時代,也是語言最脆弱的時代。捍衛(wèi)漢語言文字的純潔性,讓報紙經得起“咬文嚼字”,應是每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為減少報紙差錯,出版流程應強化責任意識,嚴格執(zhí)行三審制和三校一讀制度,對編輯記者經常進行業(yè)務培訓,建立完善防錯規(guī)章制度等。此外還應有一些切實的措施,比如各報社根據自身出版特點,整理出一份常見錯誤、錯別字匯總表,供年輕編輯記者學習和掌握。
作為原稿的處理者和把關者,編輯的作用如何體現?郝銘鑒認為,人類社會大量的文化遺產,是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在現代出版工作中,編輯的作用體現為:文化生產中的組織作用、文化傳播中的導向作用、文化創(chuàng)造中的優(yōu)化作用。
怎樣做一位稱職的編輯?首先,對漢語學習應有一種敬畏的態(tài)度。漢字是美麗而神奇的,漢字研究是一門有趣的學問。看似平常的一筆一畫,可能蘊藏著遠古的信息,傳遞著我們祖先的思考。漢字體現了歷史的深度,讓我們觸摸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脈。郝銘鑒說:“我們要像護花使者一樣,愛護漢字的一枝一葉、一花一果,決不讓它的美麗有一絲一毫的折損?!?/p>
其次,要做“雜家”,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出版家、雜文家羅竹風提倡多讀書,認為“編輯應該是雜家,所謂雜家,就是對各個領域的各種學問,都要懂一點,略知一二還不夠,最好是略知二三”。郝銘鑒主張,編輯要做雜家的同時,也要成為專家、學者,“博”中求“?!?,以“專”促“博”。編輯文化素質的構成,除了基本的理論修養(yǎng),扎實的專業(yè)訓練,開闊的知識視野外,還應包括良好的思維習慣。
再次,“臨稿如臨陣”,要以工匠精神對待編輯工作。事實證明,不少差錯是由于疏忽大意、心存僥幸而造成的。年輕編輯遇到生僻字詞時,往往圖省事便捷,“百度一下”,以錯為對。郝銘鑒認為,編輯工作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一定要有踏實的工作作風。面對稿件,編輯要像戰(zhàn)士進入陣地一樣全神貫注,并且要學會獨立思考,養(yǎng)成查工具書的習慣,無論是審稿、加工還是讀樣,都不能放過一個疑點。工匠精神具體體現為:熱愛編輯工作,視編校質量如生命,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保持專注的工作狀態(tài)。當代新聞出版行業(yè)亟需這樣一種精神。
郝銘鑒曾在一篇文章中寄語青年:“如何正視漢字的生存現狀,提高漢字的文化地位,讓漢字綻放出更為燦爛的花朵,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漢字傳人,好自為之?!弊鳛榫庉?,可不慎乎?
參考文獻:
[1]郝銘鑒,撞進編輯這扇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2]曹玲娟.半生努力字斟句酌[N].人民日報,2020-4-9(12).
[3]郝銘鑒.錯別字危害說[J].編輯之友,1992(0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