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當(dāng)下,合理膳食、均衡營養(yǎng),提高抵抗力尤顯重要。有部分人習(xí)慣購買很多食物放在家里,這樣會不會影響食物新鮮?怎么吃才既營養(yǎng)又健康,從而提高免疫力呢?
選擇食物不妨“花心”(多樣化),谷類為主,粗細搭配。建議普通人每日攝入谷類250~400克,全谷類和雜豆50~150克,薯類50~100克。在購買糧食時,優(yōu)先購買真空的小包裝。玉米和大米等都是易產(chǎn)生黃曲霉菌的食物,建議在天氣晴朗干燥時將其分裝成可在1~2周吃完的小袋。除谷類外,建議搭配粗雜糧,如燕麥、糙米、蕎麥、黑米等,每天50~100g。
畜禽肉每天攝入量為40~75克,魚肉40~75克,雞蛋1個。奶類每天300毫升,大豆及其制品50克。可選擇盒裝奶或袋裝奶,也可用黃豆、黑豆制成豆?jié){,或選購腐竹、千張、凍豆腐、豆奶等。
普通人每天的蔬菜量最好在300~500克,水果每天200~350克。蔬菜放置時間過長,易腐爛。建議葉菜類(菜心、生菜、油麥菜等)風(fēng)干后分袋放進冰箱冷藏,不要貼近冰箱內(nèi)壁,以免“凍傷”,儲存時間最好不超過3天。同時,洋蔥、茄子、番茄、青椒、黃瓜之類的蔬菜可以在低溫下儲存5~6天,可一次性適量多采購。干貨類(木耳、香菇、金針菜、海帶等)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有一定幫助,且保存期較長,可多儲存并搭配食用。
在防控新冠肺炎的特殊時期,老年人群對提高免疫力的需求最為迫切。人們常認為免疫力越強越好,事實上,免疫力既不能低下,又不能亢進。免疫力低下,身體易受到外來損害的侵擾。而免疫反應(yīng)太強烈,容易患上類風(fēng)濕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專家建議不要一味地用補品去提高免疫力,而是要想辦法讓身體的免疫系統(tǒng)處于一種均衡狀態(tài)。人的獲得性免疫大都取決于飲食、睡眠、運動、心理等因素,特別是飲食具有決定性作用。飲食均衡,不挑食,這點很重要,尤其是老年人。
在確保均衡膳食的基礎(chǔ)上,適當(dāng)增加某些食物,有助提高身體免疫力。
1.食用薯類:薯類富含大量維生素C、維生素B1、鉀、膳食纖維等,山藥、芋頭、紅薯等還含有具有免疫促進活性的黏蛋白。
2.吃深綠色、橙黃色蔬菜:深綠色蔬菜含豐富的葉酸,而葉酸是免疫物質(zhì)合成所需的因子。橙黃色食物,如胡蘿卜、南瓜、玉米富含胡蘿卜素,可以在體內(nèi)轉(zhuǎn)變成維生素A,對鐵元素代謝及維持身體免疫功能有重要作用。
3.選擇深色水果: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和花青素的水果,像獼猴桃、橙子,對激發(fā)免疫系統(tǒng)的活力十分有效。
4.選擇豆制品:三高、心臟病、脂肪肝人群建議用大豆類制品來替代部分紅肉類食用。
5.選擇益生菌:研究證實,益生菌能提高免疫力系統(tǒng)對病毒和細菌的反應(yīng)能力。
6.適當(dāng)運動,規(guī)律休息:建議做運動量較小的抗阻力運動,比如拉伸、牽拉、跳繩、瑜伽、伸展運動等。每天保證30~40分鐘的運動為宜。
摘編自《東江時報》《每日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