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 康丹華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使得任何文物所承受的任何安全威脅都難以接受。避免和消除文物所承受的威脅,是所有文物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常規(guī)影響文物安全的因素
⑴惡意或無意的人為因素,如盜竊、破壞。對于這方面的文物安全的保障,是博物館系統(tǒng)對文物安全保障的基礎與根本;⑵環(huán)境因素,包含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對于大部分不可移動文物,面對的環(huán)境威脅主要來自于自然環(huán)境,如風雨雷暴、酷熱嚴寒等。對于大部分的可移動文物,特別是館藏文物,面對的威脅主要來自于人工環(huán)境,如室內(nèi)溫濕度、顆粒物,揮發(fā)性有機物、霉菌、蠹蟲等;⑶文物自身因素,包括文物自身材質(zhì)的老化、衰退。這類威脅往往是最難以控制的。大部分時候只能延緩而無法停止或逆轉(zhuǎn)文物材質(zhì)的老化。
以上三類威脅,基本囊括了文物可能面對的絕大部分威脅,這些威脅對于文物工作者來說都是需要極力避免和抵抗的。但是還有一種威脅,反而有可能是文物工作者主動施加于文物之上的。這種威脅長期以來一直被忽視,直到2020年初,一場前所未有的疫情,將這種威脅暴露于我們的面前。
2.新冠病毒對文物安全的威脅
雖然疫情期間,各大小博物館制定了詳細嚴格的防控措施,但由于無癥狀感染者的存在,文物工作者將新冠病毒傳播至文物之上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被病毒污染的文物須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或者按照其提出的衛(wèi)生要求,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根據(jù)有關規(guī)范文件,我們可以總結出文物可能面臨的消毒措施包含如下幾種:
⑴高溫,不低于56℃30分鐘;⑵紫外線;⑶醇類消毒劑,最常用消毒劑為75%酒精;⑷含氯消毒劑,最常用為次氯酸成分消毒劑,如84消毒液;⑸其他消毒劑,包含過氧化物消毒劑、含溴消毒劑、酚類消毒劑等。
然而,以上消毒措施沒有一項對文物是絕對安全的。
⑴高溫會加速文物材質(zhì),特別是有機質(zhì)文物的老化。對于硬質(zhì)文物,高溫可能造成局部熱脹冷縮不均勻而導致文物開裂、變形。倘若采用蒸汽加熱,水蒸氣會對有機質(zhì)文物的纖維造成不可控的傷害。倘若進行干式加熱,則可能因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有機質(zhì)文物的碳化,甚至燃燒,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⑵紫外線,會加速有機質(zhì)文物材質(zhì)的老化,而波長為180~200納米的紫外線會產(chǎn)生臭氧。臭氧的氧化性對有機質(zhì)文物有極大的傷害;⑶醇類消毒劑,對大部分的無機質(zhì)文物如石質(zhì)、陶瓷、金屬等文物安全。但由于醇類消毒劑是一種有機溶劑,倘若無機質(zhì)文物表面有漆或其他可溶于有機溶劑的涂料,或者使用了可被有機溶劑溶解的材料進行修復,使用醇類消毒劑可能會破壞文物外觀。對于紙質(zhì)文物,由于其寫印料可能存在溶解性。而且寫印料一旦被溶劑洇化,其后果是不可逆的,所以醇類消毒劑不可用于紙質(zhì)類文物;⑷含氯消毒劑,由于其較強的氧化性,對大部分文物,包括金屬、紙張、木材都有較強的腐蝕性,可能引起文物表面變色。相對安全的是瓷質(zhì)文物,使用含氯消毒劑對瓷質(zhì)文物進行清洗甚至是目前部分陶瓷修復的常規(guī)措施,但即便如此,使用含氯消毒劑后也需對瓷器進行嚴格的清洗,以消除殘余消毒劑;⑸其他消毒劑與含氯消毒劑類似,主要問題也在于其氧化性對文物的傷害及未徹底去除殘留后對文物的長期傷害。
3.防疫期間應對文物所受病毒威脅的對策思考
當文物在新冠病毒環(huán)境中暴露后,為防止其對后續(xù)接觸文物的工作人員造成感染威脅,依法依規(guī)進行的消毒措施都會對文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當然,如果在新冠病毒高風險時期,避免任何接觸文物的操作,可以避免落入不對文物消毒則傷害文物工作人員,對文物消毒則傷害文物本身這一怪圈。但實際上,即便從確保文物避免盜險、火災、水侵、環(huán)境傷害等方面來看,完全不接觸文物也不現(xiàn)實。3月13日上海博物館重新開放后,文物修復部門即已恢復部分工作。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自2月10日起已恢復部分文物工作,文物修復室自1月23日封閉,春節(jié)期間曾因?qū)ふ铱谡值确酪哂闷范虝簡⒎猓⒂?月11日再次以封條徹底封閉,后因工作需要于3月2日啟封。從實際角度出發(fā),一方面,對于前所未見的病毒肆虐,我們對于病毒對文物造成的次生傷害認識是需要時間的;另一方面,繁重的文物工作也難以接受長時間的封閉庫房與修復室。
正如同我們不可能等到疫情完全消滅后才復工復產(chǎn),文物工作也不可能等到疫情全部消失后才啟封。我們要做的,是在確保文物和工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協(xié)調(diào)好防疫與工作的平衡;一旦發(fā)生最壞的結果,對文物必須采取最小傷害的消毒措施。
3.1流程制度方面的保障
做好文物工作人員健康監(jiān)測和報告。按照上海市及上級單位要求做好修復人員健康管理,按照館內(nèi)安排及時上報健康情況。每日入館前要監(jiān)測體溫,出現(xiàn)發(fā)熱、呼吸道癥狀時,要及時報告,且不可進入庫房、修復室或展廳。
指導員工做好個人防護。員工應減少不必要外出,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在人員密集的地方,應按照《不同人群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口罩選擇和使用技術指引》要求,正確佩戴口罩等防護用品。
減少員工聚集。根據(jù)館內(nèi)安排,減少員工聚集。除因操作必要,盡量減少庫房、文物修復室、展廳內(nèi)工作人數(shù)。
3.2最壞情況發(fā)生時的應對方案
3.2.1封存
在前文中對各部委的文件分析中,都未見污染物體封存多久后可免于消毒的描述,這可能與新發(fā)性疾病相關研究的缺乏有關,病毒肆虐的初期,能找到相關研究文獻基本都是基于非典病毒的。雖然其與新冠病毒同屬冠狀病毒,具有一定參考性,但仍缺乏直接的證據(jù)。幸運的是本文撰寫之時,已有科研人員針對新冠病毒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中發(fā)表了科研結果。由于文物的表面與日常用品的表面還有較大的不同,比如包漿等,為確保安全,我們應設置比較大的安全冗余,一個月的封存時間應比較安全。
3.2.2消毒方法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