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英 羅 瑤 龔冬君 陳 琴
(南充市中心醫(yī)院 四川省南充市 637000)
心臟手術包括開胸手術以及微創(chuàng)手術,而微創(chuàng)手術當中又包括射頻消融手術以及心臟介入手術[1],而不管哪種手術方式,其都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疼痛,而當患者出現(xiàn)術后疼痛后,會出現(xiàn)排痰困難、情緒焦慮以及呼吸不暢等情況,從而影響患者的身體恢復,延長住院的時間,為此,針對于進行心臟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問題應給予重視,本文就以如下的對比研究過程,探究綜合性護理干預的改善效果。
本文觀察對象為2018 年5 月-2019 年7 月我院收治的64 例擇期心臟手術患者,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一組為參照組32 例,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男:女=17:15,年齡18~60(41.32±2.11)歲,瓣膜置換術14 例,心臟冠脈搭橋10 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8 例;另一組為觀察組32 例,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男:女=18:16,年齡20~58(43.12±1.32)歲,瓣膜置換術15 例,心臟冠脈搭橋13 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4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常規(guī)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患者的病情程度進行評估,告知患者術前的準備事項以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從而保證治療流程的順利進行。
觀察組:綜合性護理:(1)健康教育:在對患者進行相關護理前,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姓名、學歷、職業(yè)等,有效的了解患者的理解能力,之后選取患者能夠理解的方式和語言對患者進行健康宣講,并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的設備。醫(yī)生資質以及各個科室的方向等,以便于改善患者的陌生情況,幫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時還可以設立健康知識講座[2],鼓勵患者與患者之間多交流心得,提高對疾病和手術的認知程度,幫助每一位患者建立信心(2)術前準備:在術前輔助患者做好相關的檢查工作,并且根據(jù)診斷的結果向患者介紹治療的方式、流程、時間以及麻醉方式等,以改善患者對手術的緊張情緒,同時可以向患者介紹手術后的預期效果,使患者提高配合度,做好術前的準備工作(3)術前由于很多患者存在負面情緒,使得應激反應增加,所以術前做好心理疏導是十分必要的,為此,護理人員需要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了解其內(nèi)心感受以及存在的疑慮,并且盡力的滿足患者的臨床需求,解答患者的疑慮,使得患者能夠積極的面對治療,建立良好的信心(4)術后疼痛護理:疼痛是心臟手術后的常見現(xiàn)象,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蘇醒過后立即告知患者手術順利完成的消息,并且給予患者不斷的鼓勵,以提高患者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需要叮囑患者及家屬術后恢復的注意事項[3],且加強術后生命體征的監(jiān)護工作,以保證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wěn)。而對于患者存在的疼痛程度,護理人員則需要做好評估的工作,了解疼痛的部位以及程度,并給予相對應的護理干預。如果疼痛較輕,則給予安撫工作和鼓勵,還可以叮囑患者多聽音樂或者看看電視,多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如果疼痛較為嚴重,則需要選取安全性較高、有效的止痛藥物進行鎮(zhèn)痛處理,且合理的掌握劑量和次數(shù),并告知患者及家屬合理使用藥物的必要性(5)出院指導:護理人員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病情改善情況對其進行院外注意事項的叮囑,并且告知患者復查的時間,以保證患者能夠按時來院復查,在此期間,護理人員可以在患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定期的電話隨訪,以便及時了解患者的病情狀況。
分析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的疼痛評分、術后的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心血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護理前、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護理前、后的疼痛評分采取VAS 疼痛量表進行評估,滿分10分,分值越低越好。
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采取SF-36 量表進行評估,從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狀態(tài)、軀體健康以及生理功能等維度進行評分,每項均為100 分滿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護理前,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7.94±1.33)分與參照組(7.63±1.42)分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與護理前相比,差異明顯,且觀察組疼痛評分(3.12±1.11)分明顯低于參照組(4.98±2.53)分,差異顯著,(p<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yōu)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性顯著,(p<0.05),見下表一。
?
觀察組患者術后的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25%)以及心血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13%)明顯低于參照組(25.00%)、(21.88%),(p<0.05)。
心臟手術通常針對于一些患有心臟疾病的患者,且患者的病情通常較為危及,而手術治療則是有效且直接的治療方式,且治療效果明顯,但是由于侵入性的操作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損傷,所以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較為明顯,同時還會引發(fā)較多且嚴重的病理生理改變,為此,臨床上提出了綜合護理干預的模式[4]。本文的綜合護理模式不光包括常規(guī)的準備工作、叮囑注意事項、監(jiān)測生命體征等,同時還會根據(jù)患者的臨床需求進行護理服務,正如本文的患者一樣,進行完心臟手術后均存在較大的疼痛程度,所以進行完常規(guī)護理后還需要進行疼痛護理,而疼痛護理的方式分別從評估疼痛程度、選取對應鎮(zhèn)痛方式等進行護理干預[5],此外,還需要評估患者的情緒以及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以達到改善疼痛、改善情緒、提高認知、提高配合度等臨床效果。
結合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表明,對進行心臟手術的患者實施良好的綜合性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保證治療效果,改善疼痛程度,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