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
保健食品商家抓住老年人在意健康又容易貪圖小利、跟風從眾的心理,組織一些所謂的健康講座、營養(yǎng)宣傳會等,大肆夸大甚至是虛假宣傳保健食品的功效,誤導老年人,形成欺詐。
現在人們對自身健康日益關注,特別是老年人的保健需求十分旺盛,從而催生了各種保健食品市場亂象。
服用保健食品2年后出問題
2012年9月,A公司和B公司共同舉辦了某營養(yǎng)滴液產品的宣傳會,B公司的銷售員小陳向與會的老年人極力推薦產品,宣稱該產品適用于150種疾病,是對抗糖尿病、血管硬化、高血壓、低血壓、腎病、癌癥等老年人常見病的“神藥”。這對已80高齡的薛女士產生了極大的誘惑和誤導。薛女士一口氣訂購了72瓶,產品總價高達41760元,并隨即支付了18960元。
之后,薛女士持續(xù)服用該產品2年時間。
2015年5月,薛女士在一次體檢中發(fā)現異常,其血壓與癌細胞指標均存在超標情況,在醫(yī)生建議下她停止服用該產品。2016年12月,薛女士訴至上海市楊浦區(qū)人民法院,要求B公司“退一賠三”,A公司和小陳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A公司辯稱,他們只是產品的總經銷代理,應當由代理商及實際銷售商B公司承擔責任。B公司辯稱,其銷售的這款產品經過了出入境檢驗檢疫,并有檢驗報告,其之前印發(fā)的宣傳材料確實存在夸大宣傳的內容,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閔行分局已經在2012年11月作出了罰款2000元的行政處罰,故只同意退貨,不同意賠款。小陳則認為自己只是B公司的員工,按照公司要求進行宣傳,應當由B公司承擔責任。
法院判決B公司存在欺詐
法院審理后認為,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3倍。
本案中,B公司在銷售該產品時宣稱其適用人群包含患糖尿病、血管硬化、高血壓、低血壓、腎病、癌癥患者等,“經過50年臨床測試,已確定約150種疾病之使用范圍”?等,其廣告宣傳內容涉及疾病治療功能,將普通保健食品的功效宣傳為藥品功能,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產生了誤導,且B公司亦認可因該產品夸大宣傳被相關行政機關處罰,故法院認定B公司的宣傳行為對消費者構成欺詐?,F薛女士以此為由向B公司主張退還貨款18960元,并按照購買商品價款的3倍賠償56880元,于法有據,應予支持。
同時,法院認為,銷售員小陳是B公司的員工,其向薛女士銷售產品是職務行為,不應承擔責任;而A公司是產品包裝上印制的總代理商,薛女士僅可向出售產品的直接銷售者B公司主張賠償,所以對于薛女士要求A公司和小陳承擔連帶責任的請求不予支持。
法官建議,消費者可以參考上述案例中薛女士的做法,一來收集銷售人員、銷售公司的資料,二是保留產品的宣傳資料、包裝、容器等,并保存自己付款或轉賬的憑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