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娜,王陳保,錢鑫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口腔科,北京1000430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常見,少數(shù)為肉瘤,多出現(xiàn)在口腔黏膜,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占10%[1]。目前,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主要以手術方式進行治療[2],但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對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造成極大影響[3]。臨床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術后感染的發(fā)生,對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原因尚不明確,相關研究也較少[4]。因此,對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防治較為困難。本研究總結了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并對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旨在為其術后感染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收治的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診斷為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②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臨床資料不全;②術前合并感染。根據(jù)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89例患者。其中男59例,女30例;年齡為34~81歲,平均年齡為(55.3±9.7)歲;腫瘤類型:舌癌26例,口咽癌16例,牙齦癌19例,唇癌17例,口底癌6例,頰癌5例。31例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58例患者術后未發(fā)生感染,以《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5]為診斷標準。
記錄術后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術前放療史、術前化療史、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前血清白蛋白、術后血清白蛋白、合并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壓情況。分析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例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最常見的感染部位是手術切口和呼吸道,分別占45.16%和38.71%。(表1)
表1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部位分布(n=31)
31例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其中革蘭陽性菌感染17例,革蘭陰性菌感染13例,真菌感染1例。常見的感染病原菌為化膿性鏈球菌5例(16.13%),表皮葡萄球菌3例(9.68%),銅綠假單胞菌3例(9.68%),肺炎克雷伯菌3例(9.68%)。(表2)
表2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病原菌分布(n=31)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手術時間≥4 h、術后血清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的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分別高于年齡<60歲、手術時間<4 h、術后血清白蛋白≥35 g/L、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吸煙史、術前放療史、術前化療史、術中失血量、術前血清白蛋白、合并高血壓情況的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的術后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以術后感染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4 h、術后血清白蛋白<35 g/L及合并糖尿病均是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4)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在老年人中發(fā)病率較高,易通過血液或淋巴結轉移至遠端組織,手術是治療此類腫瘤的主要方式,由于本病處于面部,治療時對形態(tài)和功能均要求較高[6-7]。一般情況下,口腔內正常菌群處于相對平衡狀態(tài),而手術會打破這種平衡,容易導致機會致病菌感染[8]。手術治療時多需要將氣管切開,形成開放性切口,從而導致了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率較高[9]??谇活M面部惡性腫瘤常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很多患者需要行根治術并植入皮瓣,造成嚴重創(chuàng)傷,加上口腔黏膜在術中不能徹底消毒,增加了術后感染的風險[10-11]。本研究中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最常見的部位是手術切口和呼吸道,分別為14例(45.16%)和12例(38.71%)。
表3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n=89)
表4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n=89)
惡性腫瘤患者在住院48 h內就有微生物開始定植在口咽、呼吸道、胃腸道系統(tǒng)和泌尿系統(tǒng),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表皮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變形桿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在一定條件下引發(fā)感染[12]。銅綠假單胞菌為條件致病菌,當切口達到筋膜組織時,會激活與螯鐵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增強細菌的毒力,從而造成感染[13]。本研究中常見的感染病原菌為化膿性鏈球菌(16.13%)、表皮葡萄球菌(9.68%)、銅綠假單胞菌(9.68%)和肺炎克雷伯菌(9.68%)。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術后發(fā)生感染的因素較多。本研究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歲、手術時間≥4 h、術后血清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的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分別高于年齡<60歲、手術時間<4 h、術后血清白蛋白≥35 g/L、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手術時間≥4 h、術后血清白蛋白<35 g/L及合并糖尿病均是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手術時間。手術時創(chuàng)口暴露在空氣中,易受到污染,手術時間長的患者往往病情更重,手術方式更加復雜,發(fā)生感染的風險更大[14]。②術后血清白蛋白。惡性腫瘤為消耗性疾病,加上手術的創(chuàng)傷,使患者食欲減退,術中大量出血會引起血清白蛋白降低,造成患者體質下降,易發(fā)生感染,而感染又會使血管對白蛋白的通透性增加,進一步降低血清白蛋白[15]。③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島素,導致蛋白質合成減少,抗體合成不足,而且體液中含糖量高,有利于細菌生長,容易導致感染的發(fā)生[16-17]。
綜上所述,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的風險較大,常見感染部位是手術切口和呼吸道,最常見的感染病原菌為化膿性鏈球菌,需要特別關注手術時間長、術后血清白蛋白低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做好預防感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