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芝,柳學梅,陳少喬,陳麗娜,方少靜
(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yī)院,廣東 汕頭 515031)
患者在進入ICU后,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而在對患者進行各項醫(yī)療操作時[1],患者往往存在較為明顯的恐懼和焦慮情緒,主要來源于患者對于ICU病房內各種醫(yī)療護理操作的不理解和陌生環(huán)境的不適應,而當患者由ICU內轉出后,雖然患者的病情已經有所好轉,但大多數患者仍有焦慮、恐懼的情緒,在這種狀況下患者心理狀態(tài)較差,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后續(xù)治療工作無法順利開展。本次研究,探究在進行ICU患者轉出至病房時,應用無縫隙護理進行治療配合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為實驗時間段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從ICU轉出普通病房的患者438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n=219)與實驗組(n=219)。對照組患者中患者的性別信息為(男:103例;女:116例),患者的年齡信息區(qū)間介于31-78(51.4±6.5)歲間。實驗組患者中患者的性別信息為(男:107例;女:112例),患者的年齡信息區(qū)間介于31-82(50.9±7.1)歲間。
納入標準:(1)經ICU治療和護理后準備3天內轉至普通病房;(2)疾病治療效果好,病情穩(wěn)定;(3)無精神障礙且意識清楚能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1)患者或患者家屬不接受研究或后續(xù)調查需求;(2)疾病治療效果差,出現嚴重并發(fā)癥;(3)患者在三個月內接受過其他疾病治療或接受其他實驗。
本次研究中患者入院資料錄入數據庫,由專業(yè)人員調取后進行統計分析,患者基本資料可比性良好(P>0.05)。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當患者由ICU病房轉至普通病房后,護理人員進行病情交接病實施常規(guī)護理,按醫(yī)囑合理用藥并密切監(jiān)護患者的病情,在患者轉出后1周內進行回訪護理。
1.2.2 實驗組患者采用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具體方式如下。
(1)首先成立ICU轉出患者無縫隙護理管理團隊,由ICU護士長、護理組長、ICU護士和普通病房無縫隙護理管理聯絡員組成,制定ICU轉出患者無縫隙護理模式的流程指引,并對參與無縫隙護理的醫(yī)護人員進行培訓,普通病房護士以及ICU護士以一體化管理框架進行統一管理,落實交接工作中的責任范圍和對應責任人,保證所有護理人員都能熟練掌握工作內容,并將責任落實到人。每班護理組長對每一例轉出患者進行質控,保證實施的效果。團隊根據患者及家屬的反饋、 成員的建議對無縫護理管理模式進行持續(xù)改進。
(2)在患者由ICU病房內轉出前,ICU護士應當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需要告知患者及家屬,患者病情好轉可以以由ICU轉出到病房,告知患者及家屬病房的環(huán)境、護理模式及照護需求,讓患者家屬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照護人力準備。
(3)ICU-病房的轉運交接前,管床護士需整理好患者的私人物品、藥物、液體、特殊用物,并檢查好病床單位避免遺漏;護理組長需要對整個轉運交接過程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評估,對參與無縫隙護理的醫(yī)護人員資質進行審核,由所有的醫(yī)護人員共同商議患者在進行交接轉運時需要觀察的生命指標,并制定突發(fā)狀況的處置方案,每個轉運細節(jié)都應當交由護理組長進行統一核查。
(4)轉至病房后,ICU護士需要與病房護士進行有效溝通,應用醫(yī)院的《患者轉科交接記錄單》進行各個細節(jié)的交接,重點交接患者的生命體征、病情及治療用藥、管道情況、心理狀況、安全隱患及需重點關注的護理問題、物品等,并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房環(huán)境設施和管床責任護士,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焦慮,盡快適應普通病房的治療護理模式。
(5)在完成交接后,病房護士需要做好患者基本資料的核對,保證患者各個方面的內容都體現在《患者轉科交接記錄單》中,如患者的一般資料、患者在ICU內的治療方案、檢查結果以及各項影像學資料,隨著轉運交接工作的開展,每個細節(jié)中的責任人需要將自身所負責的內容準確記錄于轉接表格中,并簽署自己的姓名以備事后調查用。
本次研究中各項實驗指標均選擇我院自主制定的評分量表,進行數據記錄,對患者生活質量、治療依從性、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價,評價項目均有對應量表,單項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對應指標的狀態(tài)越好,說明患者對應項目的狀況越優(yōu)。
將SPSS22.00 For Windows作為本次研究統計學軟件,實驗中x2、T值由相關統計人員進行收集后錄入軟件分析,確認各項結果的統計學意義,判斷數據中P與0.05關系,若P>0.05則確認統計學意義存在,反之則確認結果無統計學意義。
在本次實驗結果中,對兩組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價,發(fā)現實驗組患者各項評分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數據記錄為(89.4±5.6)分,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61.9±6.1)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當患者由ICU病房轉移至普通病房時,象征著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但在患者治療期間,依舊不可隨意放松警惕,給予患者有效的轉運后護理,也是護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4]。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應用時注重于患者的病情管理以及轉運護理,強調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的各個細節(jié),盡可能控制患者的各種風險因素。在對患者進行轉運前,正確的判斷患者病情,有利于患者進入普通病房后的,愈后恢復護理,整個流程中體現了無縫隙的特點,為患者的后續(xù)治療以及愈后恢復贏得了條件[5]。
在對ICU內患者進行院內轉運時[6],雖然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但恰當的保護措施依舊是保持患者安全轉運的基礎,所以在將ICU患者轉出病房時,需要做好人力資源、器械和藥品的充分準備,而轉運途中也應當盡可能保持監(jiān)護和搶救措施不間斷,對各種可能發(fā)生的意外措施做好相應的應對,最大限度的降低ICU患者在進行院內轉運式的風險。由于自行設計的ICU患者轉出規(guī)章制度,能夠杜絕在傳統管理模式中口頭交接導致的種種不合理狀況,有效的安全管理能夠使交接過程更加規(guī)范,做到病房護士和ICU護士之間思路的聯通性。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能使ICU轉出患者更快適應不同的治療護理模式,減少安全隱患,提高了ICU 轉出患者的滿意度,對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具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