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棋
“點點青萍隨風而散,泠泠清歌亂了云煙。任時光千回百轉(zhuǎn),將一切化作繞指柔,只遙遙聽那五音大鼓,鏗鏘激越抑或是緩緩悠悠,穿越厚重的時光,演繹著酣暢淋漓的視聽盛宴……”
夏季的密云蔡家洼,遠處青山如黛,河水在山谷中流淌;近處,薰衣草、月季花、玫瑰花開的正旺。一棵巨大的核桃樹下,五位老人一字排開,中間一位身穿褐紅色長袍的唱書人,右手拿著鼓槌不時敲擊身前的大鼓,左手的兩片鴛鴦板隨著手指開合,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旁邊的四位,都是身穿黃色對襟上衣,或拉,或彈,或打,各以三弦、四胡、打琴、瓦琴四種樂器伴奏。
五音大鼓是流傳在蔡家洼的一種古老的曲藝形式,被稱作民間曲藝活化石和北方“納西古樂”。聽,鼓板高亢激越,打琴清脆悅耳,瓦琴柔和細膩,三弦圓潤飽滿,四胡婉轉(zhuǎn)悠揚,五種樂器曲調(diào)交融。隨著中間老人的演唱,一種原汁原味的民間味道,仿佛穿越百年時空,充滿山水花海間。
說唱五音大鼓的黃清軍、李茂生、陳振江、齊春同、賈云明、齊春立六位老人平均年齡將近七十。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黃清軍那雙燦若星辰、如同孩童的眼睛,是老藝人們身上的專注與熱情,是獨特的五音大鼓之韻味……
【憶】耳濡目染口口相傳
關(guān)于密云五音大鼓,史料記載并不多。老藝人們用四句話來形容:“五音大鼓數(shù)百年,代代相傳到今天。現(xiàn)已傳人第四代,不知起源在哪年。”
既無多少文字記載,神秘、獨特、珍貴,是必然的了。
根據(jù)老藝人們的敘述,密云蔡家洼的五音大鼓是他們的祖父輩、父輩從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的火焰山村學來的,李茂生的父親李進義的師父是鼓書藝人齊福田。
在消息閉塞、教育不普及的時代,鼓書表演并不僅僅是娛樂,還是傳播知識、施行教化的重要途徑。也正因如此,鼓書藝人才有了與老師一樣的尊稱———先生。
“我爸爸的師父姓齊,叫齊福田,在火焰山村。我父親十五歲就稱李先生?!崩蠲貞浾f。后來,有學者進行了追溯和調(diào)查,興隆縣確實曾有一位名叫齊福田的藝人,他的五音大鼓是從安次、武清一代的子弟班學來的。而安次一帶在清末民初也確實有位知名的藝人劉玉昆,他曾成立子弟班唱五音大鼓。
李茂生可謂子承父業(yè),他二十幾年前加入蔡家洼村的五音大鼓隊,是這支隊伍中最早的成員之一。曾擔任主唱,后來由于團隊成員調(diào)整,改拉四胡。平日里,他也偶爾重操舊業(yè)?!拔覀兪钦嫘南矚g,父輩都是干這個的,到我這里已經(jīng)傳承四代了。我兒子今年49歲了,孫子25歲了,他們都會,也都上過舞臺。上輩人不說了,從我這輩向下,會永遠發(fā)展下去?!?/p>
在現(xiàn)在五音大鼓演奏團隊里,賈云明歲數(shù)最大,今年77歲?!拔覐氖臍q就開始學著玩三弦,那時候沒有電視,啥節(jié)目也沒有,在家閑著沒事,就拿三弦瞎彈吧。玩就要玩出點水平,接著開始跟著老師學,彈了一下,大人一聽,‘嘿,還行??!彈出字來了。十八九歲開始外出演出。后來歲數(shù)大了,手彈三弦有點吃力。再之后,陳振江先生來了,他有彈三弦的基礎(chǔ),就由他彈三弦了,我開始拉瓦琴。我也會拉四弦。學到一定程度,全會?!?/p>
陳振江告訴記者他八九歲的時候就喜歡玩?!跋掠觋幪煸诩遥透赣H學習、演唱,我大哥、二哥和老弟都會,我也有點悟性。2004年開始學習,也沒正式參加,2014年,退休后,就開始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五音大鼓。天天玩著,老有所樂?!?/p>
齊春同是齊殿明先生的大兒子,他表示自己小時候就喜歡打琴,正式練習是從2004年開始的?!爸?,沒有樂器,就拿一個破盆練習。2017年正式上班?!?/p>
齊春立60歲之前當物業(yè)警衛(wèi),退休后才正式加入五音大鼓。他也是從小就接觸五音大鼓。“我大爺有一個用炮筒做的四胡,我父親用竹筒做四胡,小時候看他們弄覺得很新鮮,我也就跟著學、練。慢慢地,三弦、四胡、瓦琴,我都會了?!?/p>
和老藝人們交流后,我發(fā)現(xiàn)參與過五音大鼓的老人們都是多面手。大鼓,以前李茂生是主唱,現(xiàn)在黃清軍是主唱,同時陳振江也唱;這些從小就耳濡目染的老藝人們,分工不是很明確,誰唱誰彈誰拉,根據(jù)不同場合決定。2006年,五音大鼓入選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時五音大鼓隊中年紀最大的齊殿章也成為了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五音大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也被當作文化品牌,納入蔡家洼旅游開發(fā)項目,一下子火了起來。
不過,負責演奏“打琴”的齊老已在2016年去世,他的弟弟、負責拉四胡的齊殿明也因為年事已高,不再參加活動。負責瓦琴伴奏的陳振泉老人也已經(jīng)去世。當時的五位老人中,現(xiàn)在只有賈云明和李茂生還在堅持活動。
好在,新生的力量很快補充進來了。
2006年,作為五音大鼓的新生力量,曾經(jīng)做木匠的黃清軍在齊殿明的一再邀請下加入。為了恢復漸漸失傳的長篇大書,黃清軍曾去潘家園淘古書,再根據(jù)自己的記憶重新整理、編創(chuàng)。
黃清軍唱五音大鼓,是和他的父親黃進生學的,他們曾經(jīng)生活在距離五畝地村一公里的平安莊自然村,黃進生常常和五畝地的老人們一起唱。如今,曾經(jīng)的那些自然村都已不存在了,他們家都搬到了蔡家洼村統(tǒng)一蓋的小區(qū)里。
主唱和負責人黃清軍,有著和73歲年齡不甚相符的精氣神兒,他的心中有故事,更有一種對古老藝術(shù)的敬畏心。“相傳上古周莊王時期,奸臣叛亂,叛軍圍困都城,朝中梅(子清)、青(云峰)、胡(鵬飛)、趙(恒利)四大丞相各守一門,擊鼓作威,憑口舌之利,降服了叛軍。后來,周莊王命四人收徒授藝,大興教化,自此,有了鼓書藝人的職業(yè)?!秉S清軍沒有忘記經(jīng)常給大鼓的祖師爺周莊王敬香,“周莊王是唱大鼓的祖師爺,過去正式說書的全供周莊王。人得敬老祖宗,不是嗎?”
【藏】一弦一柱是華年
五音大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曲種。據(jù)李茂生介紹,“五音大鼓”產(chǎn)生于清代乾隆年間的承德,最初在宮內(nèi)稱為“清音會”。
“這五種傳統(tǒng)樂器在數(shù)百年乃是上千年的歷史中并未完全產(chǎn)生過交集,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各路音樂團體為宮廷獻藝。在這種藝術(shù)的大碰撞中,一些音韻高手發(fā)現(xiàn),這五種音色不同的樂器一經(jīng)與鼓書演唱結(jié)合,竟會產(chǎn)生音韻和諧、聲樂合一的效果?!?/p>
后來,五音大鼓傳入民間,之后被藝人們帶到京津一帶,其中一支傳到密云蔡家洼村,得以保存下來,至今已有100多年。
過去有句話:“農(nóng)忙務農(nóng),農(nóng)閑從藝?!痹诙巨r(nóng)閑和春節(jié)期間,密云及其附近河北的農(nóng)村,每逢年節(jié)都有搭“燈棚”請藝人說書的習俗。在李茂生父親的時代,說書是家庭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而到了李茂生這一代,由于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說書主要是他們農(nóng)閑時的自娛自樂。所以,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五音大鼓只是在蔡家洼五畝地自然村的山洼里偶爾被唱響。五音大鼓,僅僅是一些曲藝志書中的一個詞,甚至沒有關(guān)于它的一個單獨的詞條。
直到1998年。
那一年,密云縣文化館的干部在選拔民間藝人參加北京市“首屆民間藝術(shù)大獎賽”時,發(fā)現(xiàn)了這個由五位老人合作表演的演出班組,李茂生先生是當時的主唱?!拔逡舸蠊哪艹鑫宸N曲牌,我們土話叫韻調(diào),五種曲牌有奉調(diào)、四平調(diào)、二性板、柳子板,還有一個慢口梅花,分別唱出了喜怒哀樂?!睆拇酥?,五音大鼓得到了從媒體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
而在1998年的那一場比賽中,五音大鼓藝人們所使用的樂器獲得了民間收藏一等獎。
黃清軍為我們介紹了五音大鼓的幾件特色伴奏樂器。
“打琴是五音大鼓很獨特的樂器之一,它的外形、定弦和演奏都類似于揚琴,只不過更小些。打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傳入的擊弦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宏大,剛?cè)岵?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被收藏的那把琴是1949年齊殿章用糧食在提轄莊的皇親李連模家換的。
“五音大鼓所用的瓦琴更是獨特,這在其他相近的曲藝種類中是沒有的。瓦琴,乍一看,形似一個半米長的小古箏,有十個琴碼。只是瓦琴的演奏是左手手持,右手用琴弓拉奏的。瓦琴是宮廷樂器,可以追溯到唐代,如今已很少見了。五音大鼓使用的瓦琴是已故的陳振泉先生家里祖?zhèn)鞯?,陳振泉去世后,他的弟弟陳振江加入進來。如今,已經(jīng)沒有樂器廠可以制作瓦琴了,在最早的瓦琴被收藏后,齊殿明老人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又做了兩個?!?/p>
五音大鼓伴奏樂器中的四胡,最早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東胡,顧名“胡琴”。在元朝的蒙古族中已經(jīng)十分流行,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半m說并不是一件難買的樂器,但當時作為農(nóng)民的他們沒什么錢,也是就地取材,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自制了一把。原來那把四胡的琴筒,是齊殿章在1948年密云縣城解放時,用撿來的炮彈筒做成的?!?/p>
原先用的樂器被密云文化館的博物館收藏后,五位老人演奏使用的,是密云文化館贈送的復制品。
五音大鼓樂器的故事,蘊含的是老藝人們對五音大鼓所投入的感情和付出的心血。甚至,他們演唱中用來擺放書鼓和打琴的桌子,也是齊殿明在20個世紀70年代特別設(shè)計和自制的,可以折疊,有提手,上面還畫有五角星等圖案,既美觀又方便攜帶。
【練】天衣無縫之妙
清朝有詩云:五音齊奏帶箋簧,大鼓說書最擅場,野調(diào)無腔偏入妙,皆因子弟異尋常。
何為“妙”?又為什么“異尋?!保?/p>
演奏五音大鼓的老藝人們可謂是“妙”人,他們性格不同,在聊天時也常常有不同見解。
“我一部大書會唱三四個月。”
“你會唱沒人欣賞,也是白,一場空白?!?/p>
“您說的也不對,人家單田芳一部書說幾個月,人家欣賞的多了?!?/p>
“你們二位該吃飯吃飯啊!”
……
但這些不同并不影響他們在表演五音大鼓時的默契與和諧。
每天清晨8點左右,他們就相繼來到村里專門建的五音大鼓傳承館,簡單打著招呼,就開始調(diào)音。
在黃清軍看來,五音大鼓是把五種樂器和唱組合在一條線上,如果各唱各的調(diào)就形如一盤散沙,聽著也沒那效果?!罢f唱與伴奏配合默契、天衣無縫,必須每天磨合。三天不打手生,三天不唱口生。齊春立是最新加入的,以防我們這些老人由于個人原因不能表演了隊伍還能保持完整。”
在采訪中,李茂生提到了一個很時髦的詞匯:互動?;邮鞘裁矗俊熬褪浅倪^程中,和其他演唱的溝通一下,或者對下眼神,或者答一下話,活躍一下氣氛,這樣更像一個整體?!蟾缪剑覇枂柲?。‘哎!答應一聲,這屬于一個創(chuàng)新。我創(chuàng)作的反映農(nóng)村文化生活的《誤會》曲目里面就有互動,拿過一等獎。”
“還有一種互動。非遺剛批下來,特別火。來我們這的人也多,外國人來這里聽五音大鼓,有的喜歡就在那里拿起樂器玩一會兒。”
五音大鼓常說的長篇大書有《五女興唐傳》《絲絨記》《回龍傳》《楊家將》等?!痘佚垈鳌放c《楊家將》都是以北宋年間真實的歷史人物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小說和戲劇,其中的故事常被不同的民間藝術(shù)家改編成各類表演曲目。在中國的鼓書表演中,像這樣能列出曲目的唱段就多達百余種。但隨著鼓書表演在現(xiàn)代社會日漸蕭條,許多唱段早已流失散佚。雖然鼓書表演不景氣,但是黃清軍多年來仍在不遺余力地搜集和整理傳統(tǒng)唱段。
“這是我摘錄的歷史名段?!秉S清軍家里有許多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許多段子,即使短的段子唱起來也要20分鐘?!斑@是北京潘家園淘的,獨一份,《金陵府》,都帶繡像的?!?/p>
今年73歲的黃清軍,是一個極其親切且爽快的人。對于過去時光的懷念,他顯露無遺,更多的還夾雜著一股興奮與驕傲。
“既然我參加五音大鼓,我就得有東西給人家去演,給人家唱,肚子沒東西是不行的。我喜歡唱的《羅成算卦》,羅成性格剛烈,凈做損事,殺死他妻子、曾經(jīng)照顧過他的,只要他眼前得利,就把人殺了。他本該活到73歲,結(jié)果到23歲就死了,淤泥河亂箭穿死。他有相當?shù)慕逃饬x。還有《鞭打蘆花》,有時候我真能把人家唱哭了。鼓書就是教育人為主,好人落到什么結(jié)果,壞人什么結(jié)果,都有一個報應。歸根到底,有一個結(jié)尾?!?/p>
創(chuàng)作新唱段,同樣是黃清軍的興趣所在。
到現(xiàn)在,五音大鼓團隊分別在山東、北京城區(qū)、延慶、昌平、密云等地先后演出超過30場次。演出中涉及文明鄉(xiāng)風和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場次有20余場次。團隊創(chuàng)作了《舉國歡慶十九大》《五音大鼓唱兩會》《輝煌70年》《我們的好校園》《老來?!贰痘訅粝搿返刃虑?。
疫情發(fā)生后,黃清軍飽含深情地創(chuàng)作了唱段《戰(zhàn)疫情》,以家鄉(xiāng)味濃郁的唱腔,謳歌祖國、謳歌戰(zhàn)斗在疫情一線的醫(yī)務人員。
【傳】滌蕩心靈的視聽
為了把老祖宗的東西保留下來、流傳下去,蔡家洼近年專門建了五音大鼓傳承館,供老藝人們平常排練。村里還拿出“非遺資金”,現(xiàn)在老藝人每人每月有2000元補助,鼓勵老藝人把五音大鼓技藝傳承給年輕人。
每周五的下午,老藝人們就驅(qū)車趕往附近的巨各莊東白巖小學,為那里的二十多名小學生傳授五音大鼓的表演技藝。
“南征北戰(zhàn)安天下,楊家代代是英豪。下鼓,重新來一遍。慢點來,有韻味?!闭n堂上,幾位老人一點點教。在漫長的時間里,五音大鼓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曲譜和系統(tǒng)的檔案資料,至今仍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對于他們而言,每一堂課都更像是一種傳遞生命的儀式。
“你看看陳爺爺怎么拿樂器?!秉S清軍耐心地告訴一個孩子。老藝人們都明白:唱歌老師按照譜子教,但他們這沒有譜子,只能言傳身教?!案篙呍趺闯?,我們就怎么教。有一部分孩子感興趣,一說去哪里演出就很高興,但平時訓練是忌憚的,因為不好學。一難,就貪玩了,必須得催得緊?!?/p>
“學生是從三年級到六年級,他們現(xiàn)在差不多能夠自己演唱。我們帶著這些學生在北京大劇院、文化館、孟大鵬音樂室都表演過。頭一批六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小學畢業(yè)了,等到演出的時候還會邀請他們回來。”幾年過去,孩子們從最初不懂,到如今已可獨立演出了。
近年來,老藝人們結(jié)合新聞時事、身邊生活,創(chuàng)作了很多歌頌美好生活、祝福黨和祖國的曲目,深受老百姓喜歡。有一次,當《舉國歡唱十九大》“五音大鼓”表演完畢,幼兒園的孩子們紛紛拍起小手掌向他們致謝,并從椅子上站起來,一股腦地將他們團團圍住,稚聲稚氣地問著:“爺爺,這是什么東西呀?我能看看嗎?”于是,李茂生、黃清軍、陳振江、齊春同、賈云明五位表演者開始分別教孩子們認識樂器,并和藹地講述“五音大鼓”的來歷。
五音大鼓團隊還在法治公園、濱河公園等地表演,無論是傳統(tǒng)的曲目還是新創(chuàng)的樂曲,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叭绻覀冮L時間不去,人家還會問我們什么時候來表演。”黃清軍笑著說,“特別是公園里退休的老年人很喜歡聽這個,還有的下了班的年輕人,也會過來聽演奏,我就會跟他們說,你們要是愿意學,你們就是傳承人?!?/p>
“我孫女也在跟我學。如今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不是為了讓大家去悲憫傳統(tǒng)曲藝,而是希望當我們侃侃而談文化自信的時候,我們真的正視了我們自己的文化藝術(shù)?!秉S清軍說:“五音大鼓也在申請國家級的非遺,不管怎樣,我們都會繼續(xù)努力。我們相信這始于乾隆年間的古老曲藝,會帶給人一種滌蕩心靈的震撼。只需要你靜下心來,不帶任何偏見地欣賞一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