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微信朋友圈功能誕生8周年,微信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一切從照片開始,拍了一張照片,就擁有了自己的相冊,在朋友圈可以了解朋友們的生活。此后,使用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你的朋友圈消息會一直保留嗎?
@都用孩子當頭像:點開許多好友的朋友圈,我們往往只看得到最近3天的動態(tài),而一條橫線像是一道屏風,它把3天之前的自己藏在了后面,別說看朋友圈了,連3天前的歷史,都像被“抹掉”了一般。
@朵朵:想起10天前的小挫敗就坐立不安,想起3年前曾經(jīng)那樣“舔”喜歡的人就尷尬臉紅,我當然不會愿意留著那些糗事啊。
@魚影:上一秒發(fā)完朋友圈,下一秒就會覺得太蠢了,留一天都覺得多。
@董廣旭:刪掉已經(jīng)發(fā)布的朋友圈,甚至不愿承認過去的“不夠好”,這是我最常用的防御方式之一。聽起來像是掩耳盜鈴:“如果我不承認,事情就沒有發(fā)生。”
@青青河邊草:“抹掉”過去,就不會給人以不好的印象我在朋友圈、QQ空間、微博發(fā)布動態(tài),除了記錄自己的心情,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別人知道我是怎樣的人。
@木木:回憶只屬于自己,即便別人旁觀,也只見過零星碎片,所以我對自己的過去有很大的選擇、建構(gòu)和解釋的自由和空間,特別安全有效地讓自己覺得現(xiàn)在的“我”挺好的。我會選擇刪除一部分保留一部分。
掃碼已經(jīng)成為人們支付、點餐、獲取內(nèi)容的常見方式。但用戶掃碼之后往往會被要求授權(quán)獲取個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的風險。你在掃碼時會注意個人信息安全嗎?
@舊時友:現(xiàn)在買個水果、買個菜,都可以掃碼支付,在飯店點餐或者關(guān)注服務(wù)類公眾號,往往也需要掃碼。掃碼點餐比較方便,但掃碼涉及個人信息安全,我還是比較謹慎的。
@一秒鐘的記憶:我經(jīng)常使用手機掃碼付款或認證。在意這個過程的個人信息保護,比如掃碼后被要求授權(quán)對方獲取賬號基本信息,我有時會拒絕登錄和注冊。
@詩月:有時朋友找我?guī)兔ν镀?,我就不得不掃碼關(guān)注相關(guān)公眾號,然后經(jīng)常被要求填寫手機號,一些公眾號還會獲取我的地理位置。我把大部分的錢存在卡里,而不會放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上。遇到這種情形,我會比較謹慎,一般不會開通指紋支付、免密支付等。
@森林女孩:隨著手機、網(wǎng)絡(luò)、掃碼越來越普及,人們有時是在用自己的信息換取暫時的方便,但是我們在一些情況下是可以拒絕的,比如點餐的時候如果不想讓這個公眾號獲取我的信息,我會直接找服務(wù)員點餐。
@天天見:我會盡量拒絕手機號、位置信息等的授權(quán)。但是一些App和小程序我不得不用,也不能脫離網(wǎng)絡(luò)。不瀏覽惡意網(wǎng)站、從正規(guī)渠道下載App、安裝殺毒軟件定期殺毒等,都可以幫助保護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