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家鑫
摘要:張彤先生自幼喜習書畫,受教于書法名家張友清大師,專攻書法,尤喜隸書、魏碑。期間,對東漢隸書的一些名碑,如“張遷、西狹、史晨、禮器、乙瑛、石門頌”等進行專門研習。
張彤先生沉醉翰墨二十余年,身體力行。除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還特別注重推廣普及中國書法。一方面,他擔任中國書畫院理事,經常參加各種書法家協(xié)會培訓,不辭辛勞,言傳身教,勵進后學;另一方面將很多作品帶出國門,和外國知名教育機構、宗教機構等進行文化和學術交流。
關鍵詞:隸書? ?魏碑
中圖分類號:J29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12-0026-03
張彤先生及其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際書法交流,并赴日本、韓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舉辦書法展覽和從事講學活動。書法作品人選國內、國際大展,并多次獲獎。曾任第一屆中國基督教書法大賽評委,并組織成立了中國基督教書法評審委員會,制訂了評審流程和規(guī)章。他擅長隸書,研習歷代著名碑帖刻石,追取率意天真、奔放飄逸的韻味。注重擷取唐代楷書及六朝碑中的端莊勻稱、沉穩(wěn)雄強的氣息。
張彤先生是習慣于寫隸書的,那是一種飛揚的氣勢,靈動之美超脫了隸書的范疇,但又實實在在是隸書的內涵與氣質,或者說,是從傳統(tǒng)隸書的母體繁衍出的一種可以延續(xù)生命的跳躍著的線條,四處游蕩、任意思維,既剛勁迅疾、縱橫無拘,又蘊含天真、爛漫多姿、不加修飾。于平和淡薄中突顯飄然不羈、放蕩形骸之態(tài),但這種勢態(tài)又像被一根無形的線牢牢拴在他手中,收放自如。書法的動態(tài)之美并不是隸書的專利,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意念。手中無筆,胸中有墨,是一種不受時間與空間控制的潛在意識。這才是筆墨里的偉大人生。
作品曾先后入選全國書法展,全國中青年書法家書法篆刻展,多次參加中日、中新、中韓等國際書法展及國內諸多大型書法展。作品曾多次赴港、澳、臺等地區(qū)展出。
張彤于漢碑中走出了他豪邁雄強的風格,這與書法飄逸遒媚的藝術形式一樣,屬于書法的另一種類型。從他的書法中,我們可以看到漢魏書法古拙質樸、端莊豐茂的特紉,隨意率真又給他的書法注入了奔放灑落的面貌。
這些年來,他還開始教授學生,出版學術文章,將自己的學書心得和對書法藝術研究的成果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社會。
以下筆者將帶領大家一起欣賞和點評張彤先生的名作:
作品1:《溫恭沛道》
書體:隸書
規(guī)格:100x 27
款識:張彤書
鈐?。簭埻?/p>
作品畫面充滿動感,改變了傳統(tǒng)隸書主要以靜態(tài)美為特征的固化表達模式。創(chuàng)造性地體現出動態(tài)美為核心的隸書藝術創(chuàng)作新思路、新范式。方而不俗,硬而不滯,在方硬之外,形成了靈活跳脫的視覺特征,整件作品極富生命氣息和親和感。
作品采用《張遷碑》筆法,方筆為主,稚拙可愛,靈動自然。起筆收筆方正沉穩(wěn)凸顯力度和碑碣刻石的質感。在大巧若拙的古樸中蘊育新意,正印證了作品表達的天地自然,在溫和和敬畏中充盈著真理、生命和活力。
該作品突出的藝術價值體現在既能夠符合隸書左緊右松的傳統(tǒng)章法原則,又借鑒現代設計藝術的空間構成理念,以創(chuàng)新的結體對橫平豎直的固有形式進行了解,不拘泥于穩(wěn)定性構圖,而以局部的傾斜使空間發(fā)生動態(tài)改變,讓觀者產生心理緊張,對視覺形成沖擊,趣味頓生。
另一創(chuàng)新風格是大膽運用非常規(guī)的空間分割,打破了漢字對稱結構的秩序性,每個字的設計都刻意的產生空間疏離與密集的夸張。通過對比布局和疏密變化,傳遞出鮮明而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立體的視覺效果。
特別強調波磔的運用,“溫”最后的長橫,蠶頭雁尾自然瀟灑;“恭”的捺筆居中向外伸張,與下面極力收縮的筆畫形成對比,但卻在波磔處理上突出了方筆的厚重內斂,表達出一種積聚的強大力量;“沛”上部的長橫與下面傾斜的橫形成夾角,向左收縮,加強了全字重心左移的趨勢,卻在末端簡化了應有的波磔,看似輕描淡寫的隨意帶過,卻形成似有如無、恰到好處、筆劃輕短,卻意味綿長的藝術效果;“道”字的一捺,有意向右橫向延長,向上挑起,雋利夸張,張揚霸氣,同時將左側過分集中的分量進行了有效的分化平衡,在奇?zhèn)戎谐尸F出穩(wěn)定,又成功規(guī)避了由于多條平行橫筆造成的干燥和呆板。
在一件作品中,不同風格的波磔和諧統(tǒng)一在同一畫面,這是對隸書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新。
作品2:《以天下為己任》
書體:魏碑
規(guī)格:100x 35
款識:張彤書
鈐?。簭埻?/p>
作品視覺沖擊力極強。作品核心表達的是書法的力量之美,書勢大氣磅礴,構圖簡約自然,運筆剛健雄奇,讓人產生強烈的視覺壓迫感。同時巧妙地通過很少的“飛白書”,形成斑駁古樸卻極具瀟灑率真的動感和情趣,在欣賞者的心理上制造共振,讓觀者從視覺到情感產生酣暢痛快的欣賞體驗,既層次豐富又淋漓盡致。誠為點睛之筆,升華妙處。
“藝以載道”,書法尤其體現這一理念。為進一步烘托內容,在創(chuàng)作中有針對性的選擇魏碑書體。魏碑產生于中國歷史南北朝時期的北方文明。北方少數民族游牧生活形成了其彪悍粗獷的民族性格和彎弓射大雕的豪邁氣魄,而傾心于漢民族文化又使他們在漢化的過程中將漢字和書法作為重要的文化領域學習和應用。在書法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粗獷率真、雄渾自然、稚拙可愛的民族性格,革新了漢文化浮華流麗軟弱頹靡的弊病。讓中國書法煥然一新。作品以魏碑這種兼含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特征的書體,實現了從內容到形式的統(tǒng)一,體現出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懷。
作品充分強調了魏碑書法的金石之氣,用筆多采用方筆,斬釘截鐵,不拖泥帶水。反向強化了“透過刀鋒看筆鋒”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筆墨展現利刃刻石的鋒芒和力道,強勢而且雄健,又利用水墨的暈染和漲墨效果,兼顧了實與虛、剛與柔、枯與潤、力與美。
章法采用直列兩排,布局簡潔端莊,平衡了金石書風的硬度和粗重質感,布白合理得當,大巧若拙,渾然一體,讓觀者產生“大道至簡”的視覺感受。
通篇方圓相合,剛柔相濟,運轉合度,神采雄偉,氣韻厚重,端莊正大,靈動不失規(guī)矩,又充盈廟堂之氣,為當代魏碑書法不可多得之佳作。
作品3 《東方欲曉》
書體:隸書
規(guī)格:100x30
款識:彤書
鈐印:同在、張彤之印
《東方欲曉》以典型的漢簡隸書創(chuàng)作,外飾圓潤古雅,內化莊正端方,寓靜于動,滋潤豐滿,很好地表現出溫文爾雅的東方之美。
筆法凝練卻氣勢磅礴,讓人可以從欣賞中體驗到日出東方的噴薄氣象和不可遏止的自然力量。東字打破中軸對稱的格局,重心幾乎全部著力于左側,而且不但左低,將筆畫之間進行粘連,使原來相互分隔的空間結構發(fā)生改變,刻意營造密不透風的密集感。加大右側筆畫傾斜度,產生向上的飛升態(tài)勢,疏離飄逸,自然暢快,如清晨東方的天空,夜色雖未褪去,但光明已經在蘊育,且用不了多久就會出現在晴朗的天際。最后的一捺,沒有停止在右下的象限,而是探過左側連于短撇,再一次改變了傳統(tǒng)的空間結構,雖然筆畫既短且細,但卻讓左側的重量達到最大,同時,捺腳夸張巨大,寫法上特別采用了漲墨手法,表現出漢簡隸書自由和瀟灑,又巧妙的在嚴重壓低的左側和輕揚上升的右側之間建立了平衡。
方字更加長袖善舞,頭上一點增加了行書的筆意,如舞者正向左屈身而臥,又向右上的天空甩出長長的絲綢大袖。長橫一下的筆畫被壓縮,本來聯(lián)合的筆畫被斷開。筆斷意連,自然而然又恰到好處。
整幅作品通過巧妙的設計,每個字強調傾斜和伸縮,形成強烈的動感,但字與字之間彼此呼應聯(lián)合,形成全篇空間結構的動態(tài)平衡,在隸書裝飾美的基礎上強調了動態(tài)美。在欣賞上增加了趣味性,使作品與欣賞者間產生視覺對話和情境的互動,提高了隸書藝術的現代美學效果和價值。
作品4 《神秀鐘靈》
書體:魏碑
規(guī)格:55x20
“開張?zhí)彀恶R,奇異人中龍”,以此形容這件作品的開張大氣,風神瀟灑亦不為過。作品脫胎于張猛龍碑,很好地呈現了《張猛龍碑》用筆方峻,大開大合,力雄氣閑又自由爽朗,結構奇絕,變化豐富的藝術風格,雅致俊美,神健而韻逸,飄飄有欲仙之態(tài),呈現出魏碑高度成熟的風格。
觀看這件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超凡脫俗。而要達到這種藝術效果,作者從三個層面對創(chuàng)作進行了深刻的設計,首先是作品采用縱勢結構,如同十字架一樣字體向中心聚合,向外舒展,字形修長上緊下松,自然產生一種向上、向天的延伸感。第二是結構布局疏朗,在筆與筆之間、字與字之間保留相對較大的布白,使剩余空間放大,不突出文字對象,卻突顯文字形象對空間的分割和定位,計白當墨讓文字成為空間的中心,而周圍的空余部分可以無限延展到紙面之外。以一種視覺輻射和空間對比,在心理上給欣賞者造成強烈的神秘感。第三,筆畫清簡曠遠,簡約獨立而挺拔瀟灑。用筆和結構以極簡主義美學的特征為核心,體現大道至簡、道法自然的高遠意境。
整件作品有翩翩若飛升之態(tài),不但文意相得益彰,而且簡約卻不失華美,文雅中體現了灑脫和別致,是宋以來中國文人藝術的高度繼承和再現。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tǒng)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zhèn)?,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后,再退立遠處統(tǒng)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的“初步印象”,重新從理性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xié)調一致,作品何處精采、何處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充分地進行賞析。
參考文獻:
[1]趙長剛.地域書風展[J].中國書法,2011,(09).
[2]張坤山.一支充滿活力、激情、創(chuàng)造精神的隊伍[J].中國書法,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