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志超,黃坤炳,薛 劍,謝偉勇,李獻成
股骨轉子間骨折常見于7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絕大部分為低能量損傷,跌倒是最常見病因。及早手術治療是降低患者致殘致死率、減少臥床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的首選方法。股骨近端防旋 髓 內 釘(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安全、微創(chuàng),目前被廣泛應用于骨科臨床[1]。但隨之而來的螺旋刀片切割、退釘、髓內釘斷裂所導致的髖內翻畸形、骨折不愈合等內固定失敗病例也相應增加。據(jù)報道,PFNA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敗發(fā)生率為4%~25%[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7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PFNA內固定失敗病例的臨床資料,探討其失敗原因及再手術治療策略。
將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我科收治的17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PFNA內固定失敗患者納入研究。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齡63~86歲,平均年齡(73.0±5.2)歲。患者未合并其他部位損傷,初次手術至翻修手術時間1~11個月。內固定失敗原因: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頭11例、螺旋刀片退出3例、斷釘3例。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腰椎及對側髖部骨密度T值均≤-2.5),同時合并1~2種內科疾?。òǜ哐獕骸⒐谛牟?、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
完善相關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予以心電圖、胸部X線片、心臟多普勒、雙下肢血管彩超檢查,必要時行胸部CT掃描。通過標準骨盆X線片、患側股骨全長正側位X線片及雙髖CT三維重建,了解PFNA內固定術失敗的原因及患側髖臼、股骨近端骨質情況。測量雙下肢長度,觀察患髖軟組織條件。邀請相關內科醫(yī)師會診并對癥處理合并癥,最后進行術前評估,選擇合適的再手術方案。
手術由同一組醫(yī)師完成,其中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1例、人工雙極股骨頭(artificial bipolar femoral head,ABFH)置換術6例,均采用SL生物型遠端固定股骨假體柄(北京愛康宜誠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作患髖后外側切口(長約15 cm),充分顯露股骨近端及髖臼,取出內固定物,清除髖周瘢痕組織,在小轉子上1.0~1.5 cm處截骨,取出股骨頭,清理髖臼,從小到大依次磨挫髖臼,對于螺旋刀片破壞造成的髖臼骨缺損,以自體股骨頭松質骨填塞植骨,根據(jù)試模大小選擇合適的髖臼杯和內襯置入,最后處理股骨端。本組6例患者存在股骨大轉子骨折未愈合且移位情況,需進行大轉子重建,用鋼絲或鈦纜“8”字捆縛固定,恢復臀中肌張力。緊貼大轉子股骨近端開口,從小到大依次擴髓,根據(jù)試模選擇合適的股骨假體柄及股骨頭置入、復位,檢查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和活動度,比較肢體長度,沖洗后放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
預防性使用抗生素,觀察并記錄術后引流量,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術后1 d囑患者開始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1次/日,連續(xù)服藥5周,預防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口服骨化三醇、碳酸鈣D3等抗骨質疏松藥物。拔除引流管后患肢行持續(xù)被動運動,同時進行患側髖、膝關節(jié)主動屈伸活動,每日量化功能訓練,根據(jù)患者自身條件和手術情況確定扶助行器下地活動的時間,然后逐步開展負重活動。
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肢體長度,術后1、3、6、12個月返院復查,之后每年復查1次,隨訪期間拍攝骨盆正位及患側股骨全長正位側X線片,觀察假體初始固定及生存情況,采用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標準評價手術前后髖關節(jié)功能情況,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關節(jié)活動度4個方面,滿分為100分,90~100分為優(yōu),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中,<70分為差[4]。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或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手術時間60~175 min,平均手術時間(90±38)min;術中出血量300~1 100 mL,平均術中出血量(350±86)mL;術后引流量250~560 mL,平均術后引流量(320±70)mL。9例患者術后2 d拔除引流管后扶助行器下床活動,5例術后1周、3例術后2周下床在助行器保護下行走;術后3個月可完全負重。
隨訪時間12~25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6.8±4.7)個月。隨訪期間未出現(xiàn)切口感染、墜積性肺炎、褥瘡、下肢深靜脈栓塞并發(fā)癥。術后1年X線片復查未見假體松動、下沉、脫位、假體周圍骨折發(fā)生,骨質疏松情況逐漸改善,復查對側股骨頸骨密度T值均在-2.5~1.0之間。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由術前(23.0±8.2)分改善至術后1年的(80.5±26.7)分,手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8.452,P<0.001)。術后1年評定髖關節(jié)療效:優(yōu)8例、良7例、中2例,優(yōu)良率15/17。典型病例見圖1。
股骨轉子間骨折屬于關節(jié)囊外骨折,該部位血供豐富,骨折易愈合。PFNA內固定治療應用廣泛,但仍有一定的內固定失敗率。尤其是對于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內固定失敗率較高,其手術效果往往存在多個影響因素[5-6]。
3.1.1 骨折類型和年齡因素 對于累及內側骨皮質、小轉子或波及多個平面的粉碎性骨折,復位較為困難;此外,粉碎嚴重者可能存在內側或外側骨質缺損,無法提供可靠的力學支撐,導致骨折復位后也不易維持。而老年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骨質疏松程度越嚴重,螺旋刀片對骨質的把持力越差,也越容易發(fā)生股骨頭切割[7],造成骨折端移位、骨折不愈合、髖內翻畸形等后果。
3.1.2 骨折復位質量 骨折復位質量對術后內固定效果有重要影響。Jin等[8]報道,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穩(wěn)定固定需要后內側皮質的支撐。Gotfried[9]研究發(fā)現(xiàn),所有伴大轉子部外側壁破損的四部分骨折患者,術后隨訪均出現(xiàn)股骨頭頸骨塊塌陷,因此認為外側壁堅固對內固定器械起到重要支撐作用。如果后內側皮質及外側壁骨折復位不良,未達到有效支撐,加之骨折近端內側骨性支撐不足,術后則存在頭頸部剪切、滑移傾向,螺旋刀片對股骨頭的切割風險隨之增加。
圖1 全髖關節(jié)置換(THA)+髖臼骨缺損自體骨植骨治療老年左側股骨轉子間骨折PFNA內固定失敗手術前后影像學圖片(男,63歲)1A,1B PFNA內固定術前髖關節(jié)三維CT掃描 1C,1D PFNA內固術后1 d X線片 1E,1F PFNA內固術后3個月X線片示螺旋刀片中心性穿出股骨頭,伴有髖臼骨缺損 1G~1I左髖內固定物取出術后3個月(初次手術后10個月)X線片及三維CT掃描 1J,1K THA(初次手術后10個月)術后1 d X線片 1L,1M THA術后3、6個月X線片 1N,1O THA術后1年X線片示左髖假體位置良好,未見松動斷裂或假體周圍骨折
3.1.3 螺旋刀片位置 Baumgaertnet等[10]提出,尖頂距(tip-apex distance,TAD)的大小與螺釘切出有顯著相關性,當TAD<25 mm時,很少發(fā)生內固定失效;當TAD>25 mm時,螺釘切出股骨頭的風險增大;TAD為45 mm時,螺釘切出股骨頭的概率高達50%。螺旋刀片位置偏前或偏上、長度過短均可導致患者術后負重時內固定負荷增加,從而出現(xiàn)股骨頭切割或退釘[11]。
3.1.4 康復訓練時機 術后應根據(jù)患者骨質疏松程度、骨折類型、骨折復位及內固定情況,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計劃,若過早進行患肢負重行走,可能導致螺旋刀片切割、松動甚至斷裂,最終引起PFNA內固定失敗[12-13]。
3.2.1 老年PFNA內固定失敗患者的首選方案 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PFNA內固定失敗后,由于骨折端移位、髖內翻畸形、患肢短縮,患者無法下地行走,長時間臥床將導致下肢肌肉萎縮、髖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攣縮、骨質疏松加重,甚至可能造成創(chuàng)傷性骨關節(jié)炎和股骨頭壞死。此外,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內科疾病,加之首次手術失敗后可能出現(xiàn)的臥床并發(fā)癥,這些都是致殘致死的危險因素。
為使患者早期離床活動,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存活率,再次手術仍是首選治療方案[14-15]。D'arrigo等[16]治療21例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敗患者,其中19例行THA,2例行ABFH置換術,所有患者術后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Shi等[17]對31例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敗患者行搶救性非骨水泥型THA手術,平均隨訪時間47.5個月,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從術前平均28.4分提高到術后平均85.6分。Moon等[18]對96例股骨頸和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敗后行非骨水泥型THA的患者開展3~13年的隨訪研究,末次隨訪時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均明顯改善,療效滿意。本研究中17例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PFNA內固定失敗后選擇THA或ABFH置換術,術后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改善,髖關節(jié)療效優(yōu)良率為15/17。
3.2.2 THA治療老年PFNA內固定失敗患者的禁忌證 THA或ABFH置換術均可用于治療PFNA內固定失敗的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需要強調的是,部分老年患者因螺旋刀片切割股骨頭而導致髖內翻畸形,但骨折端已愈合,此時一般不建議行THA,僅取出內固定物即可。THA禁忌證還包括:①合并嚴重內科系統(tǒng)疾患;②伴發(fā)各種急性炎癥病變或髖部有感染灶;③伴有髖部神經(jīng)性病變或髖部肌力不足;④病理性肥胖;⑤伴有下肢嚴重血管性疾病等。
3.2.3 全髖或半髖置換術選擇 較多文獻報道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即半髖置換術)遠期可導致髖臼軟骨磨損病變[19-20],但隨著ABFH材料發(fā)展及設計理念的不斷進步,其仍有一定的優(yōu)勢。具體采用全髖還是半髖置換術,需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選擇。本組中對高齡、身體狀況差、髖臼退變不明顯、髖臼無破壞的患者采用ABFH置換術,而對身體狀況可、受傷前活動較多、預期壽命長、髖臼有破壞、退變嚴重的患者采用THA。
3.2.4 股骨假體選擇 因伴有小轉子骨折和/或股骨距的破壞,常規(guī)錐形股骨假體在股骨近端無法獲得良好的穩(wěn)定性,加之部分病例股骨近端髓腔出現(xiàn)骨質硬化和閉塞,一些患者傷前股骨近端髓腔即呈現(xiàn)“煙囪型”,因此建議采用生物型遠端固定股骨假體柄,以便通過緊密的壓配,增加假體與股骨髓腔的接觸面積,提高假體初始穩(wěn)定性,保證后期骨組織長入獲得生物學固定,均勻分散應力,降低假體周圍骨折發(fā)生率;同時避免骨水泥植入綜合征的發(fā)生[21],有利于轉子間骨折愈合,允許早期下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