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濤 郭乃秋 蘇 暢
患者女,47歲,右側腘窩處自覺有包塊,有疼痛感。體格檢查:患者體溫正常,無外傷病史;包塊觸診實性,質地中等,光滑,橫向活動度好,無波動感,叩擊有放射性疼痛。超聲檢查:右側腘窩見一大小3.0 cm×3.4 cm×2.6 cm低回聲,邊界清,有包膜,內可探及彩色血流信號(圖1);考慮神經纖維瘤可能。后行右側膝關節(jié)MRI平掃:右側腘窩軟組織內見一類圓形長T1、長T2信號腫物影,其內可見斑點狀長T1,短T2信號影,邊緣光滑清晰,大小3.1 cm×2.5 cm×2.9 cm,考慮神經纖維瘤可能(圖2,3)。后行手術切除,術后病理結果:神經鞘瘤。
討論:神經鞘瘤主要發(fā)病部位為頭頸和四肢,起源于周圍神經髓鞘,極少發(fā)生惡變,多呈偏心性生長,與神經無粘連。其超聲特征是易發(fā)生囊性變,長軸與血管走行一致,兩端呈鼠尾征與腫瘤相連,提示神經源性,神經干受壓,水腫增粗,呈低回聲,腫瘤多較大,邊界不清,回聲不均,血供豐富,應考慮惡性可能;CDFI:部分腫瘤周邊及內部血供豐富,可測及動脈型頻譜。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瘤常易混淆,神經纖維瘤較少見,內部呈均勻低回聲,邊界清,有包膜,后方回聲增強,CDFI可探及彩色血流信號,神經纖維瘤包繞神經束,呈中心性生長;而神經鞘瘤推移神經束,呈偏心性生長,其內可見囊性變、壞死、出血。分析本例患者誤診原因:鼠尾征不典型,可能是由于腫瘤對周邊神經的擠壓作用,導致與之相連的神經顯示不清。此外,超聲新技術對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瘤的鑒別也有一定意義,彈性成像顯示神經鞘瘤的硬度大于周邊組織,超聲造影顯示為不均勻高增強[1]。二維超聲與超聲新技術結合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準確診斷神經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