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銀求
摘要:洛夫擅于將中國古典詩歌意象進行現(xiàn)代轉(zhuǎn)換,在其詩歌《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中,月亮不再帶著母性的光輝出現(xiàn),而是化身為一個冰冷、詭異的客觀物,化身為割斷明日喉管的刀子,詩中還出現(xiàn)了從西域傳入的植物意象苜蓿,給人以凄苦、蕭瑟之感。全詩語言給讀者“驚奇”的審美感受,在表達鄉(xiāng)愁的背后流露出對時間流逝的傷感與回歸無望的痛楚,隱伏著詩人的漂泊無依情緒,其鄉(xiāng)愁正如月亮那把刀子,雪亮而銳利。
關(guān)鍵詞:鄉(xiāng)愁;雪亮;銳利;漂泊情緒
中圖分類號:1207. 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15-0005-02
洛夫,是華語詩壇一位杰出的詩人,人稱“詩魔”。洛夫涉獵極廣,不斷求新求異。洛夫早期的詩歌作品如《靈河》,風格明朗,具有青春活力氣息,到了現(xiàn)代詩探索時期,詩風明顯變得沉重、艱澀。《石室之死亡》風格奇詭,給人壓抑、禁錮之感。而到了七十年代,《魔歌》一出,其詩風又回到了原先的明朗。那個時期的大陸文壇,因為受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剪斷了與古典文學的關(guān)系,但同時期的臺灣地區(qū)詩人卻進行反思,回眸古典,進行對古典文學的繼承以及現(xiàn)代轉(zhuǎn)換。而在這方而走得最遠的便是洛夫。
其于1973年寫成詩作《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在這首詩中,完美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加入其現(xiàn)代感悟,在表達鄉(xiāng)愁的背后隱藏著漂泊無依的情緒以及對歲月無情的感嘆。雖然詩人力求將中西詩學進行融合,但并沒有放棄其前期的超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并對其進行修正,故其詩歌“帶給讀者一種美學上稱之為“晾奇的美感?!毕露鴮ζ浼氉x來作具體分析:
日歷上,疲憊的手指在劃著一條向南的路
及到天黑始告停頓
月出無聲
酒杯在桌上,枕頭在懷中
床前月光的溫度驟然下降
疑是地上——
低頭拾起一把雪亮的刀子
割斷
明日喉管的
刀子
月亮橫過
水田閃光
在苗蓿的香氣中我繼續(xù)醒著
睡眠中群獸奔來,思想之魔
火的羽翼,巨大的爪蹄錘擊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鐘
回聲,次第蕩開
水似的一層層剝看皮膚
你聽到遠處冰雪行進的腳步聲嗎
月出
無聲
“日歷上/疲憊的手指在劃著一條向南的路/及到天黑始告停頓/月出無聲”——1949年,21歲的洛夫離開湖南老家隨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這是詩人的“第一次流放”。自此,海峽兩岸長期對峙,詩人有家難回,與兄弟姐妹骨肉分離,甚至母親去世也未能回去見上一而。而國家分裂,詩人歷經(jīng)戰(zhàn)亂與痛苦,郁結(jié)于心的思鄉(xiāng)之情愈積愈深,海峽對岸的那個家一直是他魂牽夢縈的存在??墒?971年前后的“二三事件”使他意識到,也許回家已是遙遙無期。詩人深感回歸無望,將隔離之痛反映在詩歌之中,以期得到精神上的彌補。日歷一頁翻過一頁,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幾十年,歸期也從未到來。這條南下的路是這樣的漫長與孤獨,在悠悠歲月中,詩人從風華正茂的青年步入了不惑之年,白天,他在“漂泊”著,進行著塵世中無味又無謂的奔波。他渴望回到故鄉(xiāng)的那一天快點到來,但像是走在一條看不到希望的路上。歲月侵蝕著人的青春,讓人失望,讓人疲憊。到了夜晚,月亮出來了,詩人終止了白天的忙碌,可鄉(xiāng)愁更加濃郁了,哀傷就像夜晚出沒的精靈,一個個都飛了出來。想對著月亮訴說著什么啊,但是欲說還休,月亮也高高在上,無言以對。
“酒杯在桌上/枕頭在懷中/床前月光的溫度驟然下降/疑是地上/低頭拾起一把雪亮的刀子/割斷/明日喉管的/刀子”一在這樣一個無眠的夜里,詩人借酒消愁,枕頭在懷也無法驅(qū)逐由于夜的加深而帶來的寒氣,甚至愁上加愁。月亮,是中國古老的意象,在歷代文人的筆下,逐漸成為了一個固定的表達思念、思鄉(xiāng)之情的情感符號。她或是綽約溫婉的,或是輕柔和諧的,帶著朦朧的色彩,給人虛靜、空靈的內(nèi)心感受。洛夫在當今的時空中融入了這樣一個古典意象,并賦予了其現(xiàn)代意義。
在《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中,月光“不是霜啊”,也不僅僅是李白的“鄉(xiāng)愁”。月光對洛夫來說是殘酷的,厚重的情凝結(jié)成了一把雪亮的刀子,一把可以殺死明天的刀子。古人常常對著亙古不變的月亮表達對世事無常的感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在洛夫的這首詩中,月亮化身為歲月的殺手,充滿肅殺之氣。月亮是永恒的,可是人類卻要受到歲月的侵蝕,歲月無情,水也無情。而月亮這把“刀子”,是割斷明日喉管的“刀子”,鋒利的月亮使得詩人深受“時間之傷”。詩人一直等著重回故鄉(xiāng)的那一天,但如今幾十年已過去,他還能再等待多少個幾十年呢?在表達鄉(xiāng)愁的背后滿是對歲月無情的感嘆以及苦澀、絕望。
“月亮橫過/水田閃光/在苜蓿的香氣中我繼續(xù)醒著”——夜更深了,詩人卻還在醒著。苜蓿,是從西域引進的植物,俗稱“三葉草”。在古代,苜蓿最先是作為糧草而存在的,到了唐代,王維、高適、岑參等邊塞詩人將它寫入詩歌中,苜蓿就成為了具有特殊含義的邊塞詩意象。苜蓿展現(xiàn)了邊塞的獨特風光,也表現(xiàn)了盛唐詩人銳意進取的豪邁之情。但是安史之亂過后,苜蓿這個意象的含義隨著戰(zhàn)亂發(fā)生了變化。此時的苜蓿象征蕭瑟的戰(zhàn)場,給人以凄苫、悲涼之感。洛夫在詩中延用了這一從域外傳入的古典意象,并“以古入今,為我所用”。詩人早期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而對過生死存亡的恐懼,而幾十年的漂泊異鄉(xiāng)之旅又何嘗不是詩人自己的兵荒馬亂呢?古時戰(zhàn)場蕭瑟,戰(zhàn)亂使百姓流離失所,而如今海峽兩岸的長期對峙使得詩人家國難圓,失去了其“心靈的原鄉(xiāng)”,詩人的內(nèi)心又何嘗不是凄苦、悲涼的呢?“苜?!倍忠怀?,躍然紙上的是詩人濃郁的漂泊無依情緒以及其無可言說的鄉(xiāng)愁都難以舒緩的深入歷史的傷痛。
“睡眠中群獸奔來/思想之魔/火的羽翼/巨大的爪蹄錘擊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鐘/回聲/次第蕩開/水似的一層層剝著皮膚”一甚至在睡眠中,詩人的心靈也未得到寧靜,萬千思緒猶如群獸向我奔來,孤獨、苦澀、絕望、“失我”的焦慮感與恐懼感都像魔鬼,像火的羽翼躍躍欲試、生生不息,像猛獸的巨大的爪蹄“錘擊我的胸脯如撞一口鐘”,繼而是陣陣回聲,多么沉重??!而這回聲又像石頭墜入平靜的水面“次第蕩開”,鄉(xiāng)愁“像水似的一層層剝著皮膚”。這幾句詩讀來看似不合邏輯,違反了常理,但卻以緊湊的氣勢給人以強烈的動感,詞句一出,給人以驚奇之感,帶有典型的超現(xiàn)實主義的特征。詩人想象力豐富且奇特,運用極為夸張的手法,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詩人刻意營造鮮明大膽的意象,并羅列并置,“群獸”、“火”、“爪蹄”雖是平凡之物卻營造出驚奇的效果,給人美的享受。
“你聽到遠處冰雪行進的腳步聲嗎/月出/無聲”——在萬千的思緒中,夜更加深了,寒氣更加逼人,仿佛有冰雪來臨,詩人依舊孤身,心境依舊凄苫悲涼,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中踽踽獨行,步步維艱,漂泊無依的情緒達到高潮。而月亮依舊沉默,當空白美,它觀望著詩人的慘淡經(jīng)歷默不作聲,是那樣的冰冷與無情,使人感到奇詭、凄楚。鄉(xiāng)愁難解,鄉(xiāng)愁背后的漂泊情緒與凄苦悲涼之感更是洛夫一生的憂悶。
總之,這首《月亮,一把雪亮的刀子》中出現(xiàn)了兩個古典詩歌意象:月亮和苜蓿。詩人將它們與自己的現(xiàn)代感受結(jié)合起來,賦予了其新的含義。通過它們,詩人表達出了對歲月無情的感嘆以及漂泊無依的悲苫之情,且詩句語言給人以驚奇之感,不愧是現(xiàn)代華語詩壇難得的佳作。
參考文獻:
[1]洛夫.洛夫詩全集(上下卷)[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2]裴詩玲.論洛夫詩歌中古典詩意的現(xiàn)代轉(zhuǎn)換[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3]蔡超,洛夫詩歌的古今變奏及其詩學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8.
[4]董正宇,洛夫與李白[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5]鄧艮,鄉(xiāng)愁背后的歷史之痛與時間之傷[J].長安學刊,2013.
[6]張春艷,方忠.論洛夫詩歌的自然意象[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 (02).
[7]彭海玲.唐詩草意象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