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
(山東省臨朐縣畜牧事業(yè)發(fā)展中心 262600)
熱應激已成為危害奶牛養(yǎng)殖健康發(fā)展的因素之一,需掌握發(fā)病原因,以利于生產。
一般來講,奶牛的適宜生活環(huán)境溫度范圍在5~20℃之間,其生理指標和各項性能均正常,一般25℃以上牛身體的熱平衡可能會被打破,出現各種機理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物理調節(jié)不能保持自身熱平衡,生理上包括分泌或繁殖功能受到影響。一些學者已針對熱應激對奶牛生理機能、進食、血液生理變化及生產功能和繁殖功能方面進行研究。本文通過一個試驗來探究熱應激對奶牛身體機能的影響。
本試驗采用2×3 的交叉試驗設計,依照試驗前一周奶牛的胎次、泌乳天數和產奶量相近原則選擇試驗牛,通過采用熱應激和非熱應激作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共進行15d,其中在正式試驗前先進行幾天預試驗[1]。
本試驗在某奶牛養(yǎng)殖場進行,按照奶牛場日程管理規(guī)程進行。試驗牛喂養(yǎng)在含有風機的牛舍中,每天喂養(yǎng)次數為3 次,按先粗飼料后精飼料的順序進行。飼料喂養(yǎng)數量為定量,其中粗飼料采用自由飲食,飲水自由。飼料每日的組成成分如表1。
表1 試驗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在牛舍中掛上干濕球溫度計測量舍內的溫度和濕度,采用的儀表是河北儀表廠生產的,有效量程為0~40℃,相對濕度范圍在10%~40%。保證牛舍內空氣流通,防止牛舍內被陽光長時間照射。通常每天在早上8 點,下午2 點以及晚上8 點記錄干濕球的溫度和濕度數值,求這3 次的平均值[2]。
2.4.1 飼料樣品采集
分別在奶牛處在應激前期,中期及后期連續(xù)4d 做消化試驗,然后每天的飼料喂養(yǎng)原則分別是前3d 喂精飼料,中間2d喂粗飼料,后3d 喂精細料+粗飼料,然后每天分早中晚對飼料進行采集,采集每次100g。采集后將其放在干燥的袋子中,保存在-10℃的冰箱中待測。
2.4.2 飼料樣預處理
解凍飼料樣品,一般通過40℃的熱燈加熱,然后把生產時期相同的飼料進行充分融合,曬干后制成樣品,測定飼料的各種成分,如蛋白質含量和脂肪顆粒含量,然后按照相關標準進行記錄。
2.4.3 糞樣的采集與處理
利用鏟子鏟取牛早中晚產出的糞便200g 左右,把糞便裝在不透光黑色塑料袋中。防止塵土及鏟子的金屬碎屑落入糞便中。然后把封裝好的糞便放在-20℃的冰箱中保存,接著在里面添加濃度系數為2%的硫酸固氮,用來探測糞便當中各種微量元素含量。
分別在熱應激的前、中、后期及非熱應激期連續(xù)4d 的消化試驗中測定奶牛的精、粗料采食量。即定量飼喂精、粗料,當奶牛吃完后,把奶牛吃剩的食物稱重,每天3 次,求平均值后計算出每日奶牛的采食當量,折算出飼料樣品水分的基本測定值及當天奶牛攝食的干物質含量。
內源指示劑(算不溶灰分)法,采用4N-HCl 測定法進行??偟呐偶S數量=干物質采食量×飼料中酸不溶灰分的百分比/糞中酸不溶灰分的百分率。
每天用電子天平測定每頭測試奶牛的產奶量。
在奶牛受到熱應激前采集一次奶樣,采集結果出來后再分別進行應激中和應激后奶牛產奶樣本的采集。將采集出來的奶樣通過紅外分光的方式測定奶樣中各種成分含量,如脂肪率和蛋白率。
利用統計概率論的基礎內容,對統計結果通過分層處理后,利用抽樣結果的方差作為基本概率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3]。
由表2 可知,熱應激前期,不同階段牛采食量不同,隨著熱應激到達中后期采食量明顯下降說明熱應激對奶牛采食量的影響有延遲。而在相同的應激條件下可看出,其對奶牛的飲食量影響不大
表2 熱應激對采食量的影響(單位:kg/d)
由表3 可知,熱應激期奶牛的干物質、ADF 及Ca 的平均消化率顯著低于非熱應激期粗蛋白質、粗脂肪、NDF 和P 的平均消化率極顯著低于非熱應激期同一熱應激期不同泌乳階段奶牛的營養(yǎng)物質消化率則差異不顯著
表3 熱應激對奶牛營養(yǎng)物質消化率的影響(單位:%)
本文通過案例分析了熱應激對奶牛從飲食到產乳的影響,指出應合理控制奶牛舍溫度和濕度,減少奶牛熱應激影響,提升牛奶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