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病例”幾個字寫起來簡單,背后的意義卻令人細思極恐:這里是印度城市人口最稠密、公共衛(wèi)生條件最差、政令與流行病學調查最難落實的地方,但由于印度城市緊密結合在一起,一旦爆發(fā)后果不堪設想。看似歲月靜好了兩個多月的印度,挑戰(zhàn)或許才剛剛開始。
印度孟買的平民窯
3月24日,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在接下來的3周內實施全國范圍內的封閉措施,以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措施生效期間,印度人民將在家遠程辦公,所有商店、工廠、辦公樓和宗教場所全部關閉,公交、地鐵、和城際大巴等公共交通也暫停運行,僅提供醫(yī)療、通訊和食品等必要的生活服務。
宣布這項措施的時候,印度的確診案例是536例,死亡10例。雖然這個數字也不小,但與其他大國動輒上萬的感染病例數相比,尤其是考慮到印度的人口基數,反倒像是一股清流。
而對于這種“病毒似乎繞過印度”的現象,有印度醫(yī)學協會的專家分析稱,印度天然具有對新冠病毒的防御能力:一方面是因為就目前的疫情狀況而言,病毒偏愛著涼爽氣候的地區(qū),很難在印度這種又濕又熱的地域生存,像埃博拉、黃熱病,SARS等對印度的影響就不值一提。還有一個流行的說法是,印度大多數人民的生存環(huán)境本就充滿各種病毒和細菌,民眾習以為常,因此對新病毒的抵御能力也很強。這兩種“印度特殊論”總讓人覺得是在自黑,但在病毒面前,自黑也可以成為自吹。至少可以讓很多民眾保持樂觀,但反轉很快就來了。
?封城后冷清的火車站
印度疫情爆發(fā)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點是許多新的確診病例與首都新德里東南部尼扎穆丁地區(qū)的一次宗教聚會有關。這次聚會舉行于3月13日—15日,而據估計總參與人數可能超過3000,并且此后幾天又有近2000人在該地區(qū)停留而后四散各地。這件事的后續(xù)已經成為印度疫情的防控難點,在一些印度媒體看來,這種聚集性感染影響惡劣,已經“抵消”了21天全國封閉令所帶來的“好處”。
? ? 印度民眾的衛(wèi)生觀念很差,尤其是在貧民窖更令人擔憂,會引起疫情的大規(guī)模爆發(fā)
第二點則是近幾天貧民窟出現確診以及死亡案例,給疫情防控增添難度。有印度官員曾表示,雖然美國儼然成為新冠疫情的新“震中”,但從某種意義來說,人類本次對抗新冠病毒能否取得決定性勝利,其實將很大程度取決于印度控制該病毒的能力。然而從目前來看,由于面臨的挑戰(zhàn)太多,人們對印度還是不能像前兩個月那樣樂觀。
從救治最需要的醫(yī)療資源來看,印度并不充裕.該國對于公共衛(wèi)生的投入僅占到GDP的1.3%,是世界上最低的國家之一。
有限的投入意味著醫(yī)療設施的缺乏。體現在疫情診斷上,便是截止4月1日,印度全國僅有51個政府認可的測試中心,完成的測試還不到5萬例,檢測率實在太低了——這也被認為是印度確診數字低的原因,所謂不查就是沒有。醫(yī)護人員的裝備也很差,在大城市加爾各答就有醫(yī)生穿上塑料雨衣當作防護設備檢查患者,德里的醫(yī)生有些則是戴上了摩托車頭盔,堪稱當代防瘟疫面具。
口罩作為全球緊俏物資,在印度更是搶手
面對這種情況,西方有聲音認為,印度的衛(wèi)生保健系統能力不足,并不能像中國或意大利那樣收治數量巨大的病人,一如它無力應對肺結核的流行一般。這里的流行病背景知識是,30年前印度和中國的肺結核病例數量相差無幾,但今天,中國已經將肺結核發(fā)病率降低到每10萬中出現60例,而同期印度發(fā)病率高達27%,在世界范圍也是最高的數字之一。再考慮到印度13.7億的總人口數,和驚人的450人/km2的人口密度,印度醫(yī)療系統崩潰的畫面似乎并不遙遠。
? ? 太多工人流動過程中很可能會造成病毒大傳播,讓本就困難的防控更難了? ?
此外,印度人口的貧富差距也讓疫情控制雪上加霜。2018年《世界不平均報告》顯示,印度的貧富差距僅次于中東地區(qū),在全球貧富差距排名中高居第二,占該國人口總數20%以上的赤貧人口生活在衛(wèi)生條件惡劣的環(huán)境中。在爆出死亡案例的印度最大貧民窟,基本生存設施都不足,卻容納了將近100萬人,而醫(yī)療資源顯然不會優(yōu)先傾向這些人,最終難免造成印度有限的醫(yī)療資源流向富人,窮人成為炮灰的下場。
不僅如此,最近印度的封鎖令對大多數窮人也是突然的重擊。禁令下達后,印度境內非正規(guī)部門的數百萬流動工人想要離開打工所在的城市返回村莊,但此時公共交通停運、邊境關閉;同時在應急措施缺乏的情況下,食品和必需品的供應鏈運轉幾近停滯。在無法獲得食物也沒法坐車回家的情況下,大量印度城市貧民走上街頭,企圖隨著人體的“洪流”步行回到遙遠的村莊,而在此期間也出現了一些悲?。阂呀浻?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在遠途跋涉中喪生。
?印度現有的醫(yī)療系統倘若病毒大規(guī)模爆發(fā)將會面臨崩潰
醫(yī)療資源有限、貧富差距巨大意味著印度防疫前路必然艱難,但莫迪政府也在盡力應對。目前印度也已經設立了援助和緊急情況救濟基金用于疫情控制,下放緊急財政權力到各地方部門用于地方性的醫(yī)療物資采購,多邦也已經出臺相應政策,設立臨時隔離點、隔離病房,擴建公私立醫(yī)院、進口醫(yī)療設備等,成效如何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說完了政府面對的問題,再來看看印度的民間。防疫不能只是政府一頭熱,民眾的配合是戰(zhàn)勝病毒的另一重保障。但很顯然,印度人民對新冠病毒的意識還處在很糟糕的水平上。
一方面,目前仍有部分印度人意識不到疫情的嚴重性,并不配合政府防疫,讓印度政府的宣傳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知道病毒嚴重性的,也有大批人寄希望于偏方或神力將病毒趕走??此苹恼Q的土法支持者還并非全是百姓,其中甚至不乏執(zhí)政黨的議員。
印度民眾普遍希望于偏方或神力能將病毒趕走
除了宗教因素,這種并不科學的認知態(tài)度也與印度的教育水平有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印度成年人文盲數量超過2億,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即便絕大多數印度人讀了小學,能讀完初中的就明顯少很多(2017年時印度初中入學率才超過70%)。
民眾教育越缺乏,國家在大是大非面前出現問題的概率就越高,這就更考驗印度的社會治理水平??蓡栴}是印度的社會治理能力依然存在不小漏洞。對于教育尤其缺乏的社會底層人士,防疫措施從理念的輸入到實際貫徹執(zhí)行都很難行得通。在10個人同住一間小棚屋的貧民窟,自我隔離的可行性壓根不存在;對于無家可歸的拾荒者,政府也很難找到方法讓他們理解社交隔離的意義,或是為什么用洗手液多次洗手比吃飯都重要。
? 社會工作者好心發(fā)放食物,但這又造成了無防護的人群聚集
而在治理方式上,印度也有做的欠妥的地方,拿疫情中的現象來說,在印度宣布封閉后,執(zhí)法人員使用鞭條抽打仍在街上游蕩的人,將他們趕回家。這個現象背后暴露的又是另一個治理缺陷:相比其他國家通常會為封城留出一些準備時間的國家,印度封城消息來得太急,從宣布到執(zhí)行甚至不到4小時,也就難怪民眾一時無法適應而大量搶貨、或是因并不知情、無法回家等種種原因滯留街頭了。
印度現在已經被病毒逼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火坑里:這個衛(wèi)生條件低下的人口大國必須采納最嚴格的防疫手段,才能保護數以十億計的國民面對病毒不受侵害,也為全人類把守南亞的安全防線;而與此同時,它卻面臨著廢鈔運動之后微型民營經濟停擺、失業(yè)率創(chuàng)造45年來新高、非法臨時工為就業(yè)主體、發(fā)展水平在全球饑餓指數中排名102(117個國家與地區(qū)參與排名)的慘淡現實。(本刊綜合報道)(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