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丹
關(guān)于美,費孝通先生有句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泵啦皇强贪?,亦不是標(biāo)準(zhǔn)化試題,它的最大魅力,恰恰在于它同時存在于宏大與細微處,需要你的眼睛和心靈去覺知。
由此而及想到長沙之美。
我常想,長沙到底美在哪里?智者胸有丘壑,似乎答案萬千,但將美回歸到城市的風(fēng)韻,就能找到共同的注腳。
長沙的風(fēng)韻,有優(yōu)雅從容的古韻、市井煙火的親民、處變不驚的篤定、不落窠臼的新穎。這樣的風(fēng)韻,在大街小巷的老茶館,浮浮沉沉的茶水間,便可隨意覓得一二。
勝日尋芳,可至太平古街,剛踏上麻石路就被人潮推進巷子,賈誼故居,太平糧倉,宜春園古戲臺……老長沙沿著光陰的隙縫,如電影蒙太奇般閃回。
宜春園古戲臺往東,有一棟老木樓隱于商鋪,上面紅底黃字,寫著“洞庭春百年老店”。民國時期長沙四大茶館德園、大華齋、徐松泉、洞庭春,如今獨此一家,只是當(dāng)年茶客,以及那些行棧老板和經(jīng)紀(jì)商們,早已消失在無垠的時間深處。
今日洞庭春,是長沙老茶館的“活化石”,保留著長沙市井茶樓最原始的景象,四方木桌,幾杯清茶,三兩茶客,聊出一個地老天荒。許多茶客喝了幾十年,天天來,一坐就是一上午。
戲臺另一側(cè),阿甘茶館悄然映入眼簾。步入其中,世界頓時安靜。茶館按舊時格局,青磚鋪地,珠簾為玄,簾后幾方老茶臺,捆扎好的黑茶掛在木欄桿上,展現(xiàn)著歲月光華。
阿甘茶館前身為百年“玉泰和茶行”,甘家太爺創(chuàng)立“玉泰和”,以經(jīng)營湘中黑茶為主,當(dāng)年為湘軍將士慰解鄉(xiāng)情,曾國藩品之亦贊味醇氣正。近些年太平街恢復(fù)長沙老字號,甘家后人聞之,歸國重振祖業(yè),百年老店故址新張,為太平古街、品質(zhì)湘茶平添無限精彩。
長沙人愛飲茶,茶館生意自古興隆。閑暇時找個老茶館,在都市的車水馬龍中打撈斑駁的歷史印記,便是居于古城長沙的小確幸。
飲茶,除了品茶本身,品味周遭環(huán)境、意境是更高層次的追求。坐在天心閣的映山樓茶館,恍惚間便回到老長沙,尋找到自己與過去歲月的某種牽連。
映山樓在天心閣景區(qū),倚靠古城墻,毗鄰昔日的午炮亭。幾百年來,這里是長沙人文化祭祀、城市防御、聚會游樂的地方。
樓旁午炮亭成為古城長沙的傳奇,緣于民國元年譚延闿主湘之時,每逢午時開炮,向居民示告“長沙時間”。端一杯清茶,古閣在望,磚墻斑駁,遙想當(dāng)年竟有標(biāo)準(zhǔn)的“長沙時間”,那份驚詫與自豪足以震撼每個長沙人的心靈。
映山樓西北方是秦時長沙故城,沿湘江以東、建湘路以西、五一大道以南、樊西巷以北,方圓數(shù)里,小巧玲瓏。城內(nèi)舊有王宮宗廟、府邸衙門、市井街衢,雖時過境遷,至今仍是長沙市區(qū)最繁華的地段,許多街名都隱藏著一段神秘的歷史。
拾階而下,城南書院界碑藏在樓前的樹叢。據(jù)《城南書院志》所載:“城南之肇自有宋,與岳麓先相等,其隔江對峙,各藉先賢之聲以俱永,亦遙遙相望?!?/p>
城南書院為南宋大儒張栻之父張浚始創(chuàng),與岳麓書院齊名。兩院一東一西,隔湘江互和。乾隆十一年城南書院曾短暫入駐天心閣,以方便市區(qū)子弟蒙學(xué)啟智。從南宋至民國數(shù)百年間,城南書院歷經(jīng)戰(zhàn)亂離合,卻始終是湖湘文化的一塊高地。
如今撫觸書院界碑,在茶香中與歷史傾談,感嘆“楚漢名城”“屈賈之鄉(xiāng)”的深厚。
品讀老茶館之美,品味長沙之趣。在3000多歲的長沙城,茶不僅是生活日常,更是文化趣味,以茶為載體,“老長沙”記憶的閥門開合自如,這是茶之趣味;以茶為引,折射長沙人“居鬧市而知沉靜,處快時代而懂進退”的性格特質(zhì),這是人茶合一,茶之智慧。
畢竟,在每一塊磚瓦都有歷史的城市,茶水里滋長著靈魂與故事,茶水里生長著錦繡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