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能力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對在校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則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對策,提出有效的解決途徑。文中談到的老師引導、適時的方法、鼓勵和激勵等都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只要老師開動腦筋,全身心投入教學,就能逐步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關鍵詞:學習能力;教師投入;根本轉變
自2018年1月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來,全國的高中英語老師都在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初中和小學的英語老師也借此東風,展開了深入探討英語核心素養(yǎng)內(nèi)涵的活動,并紛紛在英語課堂上逐步落實核心素養(yǎng),使得英語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了可喜的變化。細想起來,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都值得老師深入探究和實踐。而在教學中如何做到充分兼顧、綜合實施,也需要老師精心思考、設計、實踐和創(chuàng)新。
俗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英語學習是否也遵循這個道理呢?
學校的英語課程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課時數(shù)都是有限的。然而,要想學好英語,學生就需要投入很多課堂以外的時間來補充課內(nèi)的學習。如何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如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數(shù)年前,我指導的研究生在做有關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調研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從調研數(shù)據(jù)來看,在小學一年級時,喜歡英語的學生占95%以上;到小學三年級時,喜歡英語的人數(shù)下降到75%左右;到小學五年級時,這個比例就下降到50%;而到了小學六年級時,這個比例就下降到30%左右。
為什么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下降了呢?原因很簡單:剛開始學的時候,老師還比較重視培養(yǎng)學生學英語的興趣,而到了后來,由于老師把考試放在重要位置,所以一上課就總愛要學生默寫單詞或背誦剛學過的對話、課文。這樣一來,默寫單詞和背誦課文就成了學生學習的負擔。由于方法不得當,記憶又吃力,學生逐漸產(chǎn)生了厭煩情緒,加之上課發(fā)言機會少,參與活動的機會也少等種種原因,學生就逐漸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
有些老師認為,培養(yǎng)興趣是一時的事,不能總是培養(yǎng)興趣,適當?shù)臅r候也要有一些必要的、枯燥的學習。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在學生沒有濃厚的興趣前,興趣的培養(yǎng)始終是重要的,直到學生自己對英語學科有了興趣以后,我們才可以不必突出興趣的培養(yǎng)。興趣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課堂上,老師的話語、舉止、教學所用圖片、教學設計等都可以引發(fā)學生的興趣。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想盡一切辦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時候,我清楚地記得自己在一次給初一學生留課后作業(yè)時說:“今天每個學生回家只需要抄一遍課文,誰也不用多抄,我們看誰抄得最漂亮、最整齊,下次上課時全班一起評獎。咱們班共有42位同學,我們要評出26份優(yōu)秀作業(yè),即一半以上的同學都能得獎。讓我們看看誰能得獎?記住啊,只需抄一遍。”等第二天到學校收了作業(yè)以后,我看到學生的抄寫都非常認真,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全班很多學生的新作業(yè)本變得特別薄,能感覺到作業(yè)本被撕掉了許多頁紙。我暗自高興,心想肯定是因為很多學生想得獎,抄了又抄,不滿意就撕掉作業(yè)紙再抄。當然了,第二天,我把全班35個學生的作業(yè)評為優(yōu)秀,另外7個學生也給了“進步很大”的評語。在課上,我看到每個人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沒想到這樣小小的指令性語言就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老師評價作業(yè)的方式不同,帶來的學習效果也不同。
還有一件事也讓我記憶猶新。當年我教初一的時候,家長喜歡看孩子每次作業(yè)后的評分或評語。于是,我每次都在全班學生抄寫的作業(yè)后面寫上一個大大的“Very Good!” 給家長看。有一次,有個學生居然問我:老師,您為什么在這兩個單詞上各畫了一個圓圈呢?針對學生的疑問,我利用上課的時間作出如下的解釋:“老師給你們每個人的作業(yè)后面寫了一句‘Very Good!, 這是給你們爸爸媽媽看的,讓他們知道作業(yè)寫得非常好。今天有位同學問我,為什么他寫的單詞上畫了兩個圈?我今天要告訴你們,兩個圈說明這兩個單詞寫得非常好,其他詞都不如這兩個詞好看。在我心里,這兩個詞就是‘Very Good!你們仔細檢查一下你們抄寫的單詞上是否也有個圈呢?”接下來的幾天,我發(fā)現(xiàn)全班學生寫的字越來越好看,要都畫圈就有些費時,于是我就改成在單詞下面畫線,結果那個學生又繼續(xù)追問:老師,為什么沒有圈了,而出現(xiàn)了下劃線了?我又告訴大家,下劃線表示這一行寫得都很好。由于得到了好的引導,最后學生寫的每行字都很整齊、漂亮。當然了,整篇課文都依次畫線也太費時,于是我就又換了一個學生不易發(fā)現(xiàn)的符號,即音樂的反復記號。有學生問:老師,怎么什么標記都沒有了?我又拿著某學生的作業(yè)本對全班學生說,有的同學從頭到尾都寫得非常好,所以老師使用了一個新符號,音樂的反復記號,從這兒到這兒都非常好。我用音樂上的反復記號就是想說你們的作業(yè)讓人反復看都特別喜歡。聽到老師的解釋,許多學生都為看到自己作業(yè)本上的標記而感到高興。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老師的引導會對學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我的耐心引導、鼓勵和表揚,這個班的許多學生在高中畢業(yè)報考大學時都選擇了英語專業(yè)。
如今,有些英語老師在進行教學時缺乏全局式思考,單把語言能力某個方面的培養(yǎng)和練習放在課堂的首位。比如,為了解釋語篇中的某個動詞短語搭配,有些老師的做法是拿出語篇中某句話中的某個動詞短語作詳盡解釋,既分析句子成分,又要翻譯成漢語,同時,還要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筆記本(如word bank、verbal phrases bank等)抄下老師給出的許多與該動詞搭配的相關短語和例句。不知這些老師有沒有細致地調查過,有多少學生課下能復習抄寫下來的東西?有多少學生能記住老師所給的各種詞組和例句?其實,我們老師在聽講座的時候也常常抄下一些主講人的發(fā)言內(nèi)容,但講座之后,有多少人會拿起筆記,認真溫習和查看呢?試想一下,當學生在抄寫東西的時候,他們會邊抄邊記憶嗎?據(jù)我觀察是不會的。因為學生害怕跟不上老師的速度,怕抄丟某個單詞或抄錯某個字母。全神貫注的學生們,只想著趕在老師擦黑板之前或講解下一個語言點之前完成抄寫這項任務,沒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去考慮抄的是什么。如果英語老師換個方式,認真設計一下讓學生學習和記住動詞短語詞組的過程,我想這才能體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落實。例如,在講解某個句子中的動詞短語make up for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首先找到詞典中make 這個單詞,再查看后面是否有make up for 這個短語,同時關注以下問題:它是詞條下第幾個動詞短語?它是什么意思?例句是什么?同時,老師引導學生看make up for前面的幾個動詞短語,問學生是否能看懂所給例句。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重點看前面的幾個動詞短語,而英語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多學習一些不同的動詞短語。在看的過程中,老師鼓勵學生用不同顏色的馬克筆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標記,如動詞短語搭配、例句、經(jīng)典句等。如有不懂的地方,學生之間還可以進行討論等。
老師如何幫助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近兩年來,廣州華美英語實驗學校小學一、二年級的英語老師在我的指導下做了一件事,讓每個班的學生都購買小學英語圖解詞典,品種不限,但要求有彩圖,內(nèi)容簡單明了,便于翻看和查找。從一年級的第二個月開始,老師除了給學生留一些聽、讀的作業(yè)外,還讓學生課后隨意翻看圖解詞典,然后選擇最喜歡的一頁并折疊起來,等下次上課前兩分鐘,兩人一組用漢語進行交流,告訴同桌自己喜歡這一頁的理由。老師規(guī)定學生每天翻看的頁不能重復,目的是讓學生多翻、勤翻,每天都有新鮮感。一兩個月后,老師開始教學生“I like this page because its pretty.”這個句子,讓學生在交流中多次使用。一段時間之后,老師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每周都添加一個新詞,如beautiful、interesting、colourful、funny、lovely等,慢慢地再多增添一到兩個新表達,如“I like this page because I know this word. ”“I like this page because I know this sentence. ”學生從開始用中文交流,轉換到部分用英語表達,最后到兩人之間英文的交流:“Which page do you like?”“ I like this page.” “Why do you like it? ”“Because its interesting.”。由于圖解詞典的彩圖很多,學生們非常愿意翻看,再加上老師要求不許翻看重復頁面,所以經(jīng)過一年多的活動,學生對圖解詞典的很多詞都有所了解。之后,老師開始教學生如何查詞典,如何找到單詞的中文含義,再引導學生通過翻看圖解詞典來進行課前預習,自學即將在課堂上要學習的內(nèi)容,學生逐漸地學會使用圖解詞典來查找單詞的含義。經(jīng)過近兩年的引導,有不少學生養(yǎng)成了主動查圖解詞典的習慣,這對學習英語和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樣,該學校的許多小學生購買了《邱爺爺講英語故事》全套繪本。我們采用老師和家長共同督促和引導孩子學看、學聽繪本的教學方式。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學生在家里學習的時間變長了,這正好也是學生自主閱讀繪本的好機會。我們讓家長在家里指導孩子這樣看繪本:在1A的15本繪本中先挑出5本最想看的繪本;在這5本繪本中再決定自己最想看哪一本;選擇好以后,先從頭到尾翻看圖片,猜測故事大意;用手機掃描繪本封底二維碼,翻看圖書并跟著聽故事錄音,共聽三遍,當天的活動結束。第二天還是采取同樣的學習步驟,以此類推,當孩子把某個故事的錄音連續(xù)聽了十幾遍以上時,我們要求孩子跟著繪本朗讀。當孩子感覺自己念得不錯的時候,我們鼓勵孩子錄音,并上傳到班級信息群中交流。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跟孩子做朋友,用漢語跟孩子聊天,問問他們:你從故事中學到了什么?你最喜歡這個故事中的哪個人物或動物?為什么?這樣一來,家長和孩子成為朋友、學伴。經(jīng)過三個多月的學習,超過半數(shù)以上的學生都看過、聽過50本以上的繪本,甚至有不少的學生完成了100本繪本的閱讀和學習。我們在做有關繪本閱讀的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學生看繪本越多,就越喜歡看繪本,他們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非常積極。在表達自己對繪本故事的喜歡時,他們認為繪本的內(nèi)容非常有趣、有教育意義,并希望今后還能看到更多的繪本??傊麄儗L本的評價都非常正面。相反,只看了5本以下的學生,他們對繪本的評價都比較負面,而且他們的反饋還體現(xiàn)了自身的抵觸心理,如不喜歡繪本、一本都不喜歡、全都不喜歡。由此看來,看得越多的學生越喜歡看,而看得越少的學生越不喜歡看。 因此,家長或老師引導學生先喜歡看才是關鍵,然后再讓學生逐漸了解故事的大意,最后能理解故事,并產(chǎn)生自己新的心得。
要想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認為老師應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為了學生,老師要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讓全班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交流和表現(xiàn)的機會。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老師是對著電腦講課,而不是直接面對學生,但英語課最重要的就是師生間的互動,要能進行語言問答和訓練等,否則課堂就變成知識講座了。為了與學生有效互動,節(jié)省上課時間,老師不妨每次同時讓三個學生連麥并準備發(fā)言。由于學生中有的動作快,有的動作慢,所以當三個學生連麥時,最快的學生很快地就能與老師交談。與此同時,其他兩個學生也基本作好了準備。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學生連麥不順暢的問題,同時也激勵了更多學生的參與。同樣,為確保課堂上的學習效果,老師應該提前留出作業(yè),讓學生預習新課文,聽錄音并跟讀數(shù)遍之后,挑出其中任意一段用手機錄下來,在上課前發(fā)給老師,并標注如“Peter 1”,即Peter同學朗讀的是第一段。老師可以在課前聽學生朗讀的段落錄音,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同時挑出朗讀各段課文的學生。在網(wǎng)課上,老師就可以播放學生事先提供的課文或對話朗讀的錄音,而全班同學邊聽邊在留言板上給該同學的錄音點贊或打分。廣州華美實驗學校負責高二年級英語教學的李鳳蓮老師留了這樣的作業(yè)后,有很多學生都上交了錄音,有的學生告訴老師:“昨晚我錄了一個多小時,錄音時才發(fā)現(xiàn),原來讀到令自己滿意的效果并不容易,以后我還要加強訓練?!逼鋵?,類似的活動都可以在網(wǎng)絡上進行,比如,讓學生提前學習課文對話,并找語伴一起練習,最后通過手機把對話錄制下來,發(fā)給老師。這樣,老師就可以在網(wǎng)課上播放學生的對話錄音了。這種教學效果如同學生親臨課堂一樣,富有親切感和真實感。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為了完成老師留的作業(yè),很多學生會花很多時間進行練習以保證效果。類似的活動還有如制作環(huán)保的poster,英語正、反方觀點辯論,英文口頭命題作文,值日上課前新聞大事匯報等,而這些活動的關鍵就是老師的引導、表揚和激勵等。比如上課前老師檢查學生是否連麥,連接視頻時對學生說:“ Hi! Class! I havent seen you in person for a long time and havent heard from you talking for quite some time. I miss you very much. I miss your voice. Please get ready. I want to see everybody in person and say hello to you and hear from you…” 老師的話語要誠懇、真實、富有感染力,同時老師也要想辦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會被調動起來。
第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非與生俱來,需要老師的悉心指導和細致入微的幫助方可養(yǎng)成。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說,他們本身養(yǎng)成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用不著老師過多的提醒和關注;但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學習新單元之前,老師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找到某個在英語學習上有較多困難的學生:下次的課要講第五單元,這是我給你單獨準備的課文中文翻譯,你抽時間先看看中文含義,這樣我講英語的時候你也能大概知道在講什么了,如果有時間的話還可以聽兩三遍課文的錄音,這樣你就能基本聽懂課上的內(nèi)容了……除此之外,老師還應根據(jù)班級學生掌握英語的情況來設計教學活動,如用PPT呈現(xiàn)課文的第一段,并根據(jù)內(nèi)容畫出句子的意群、音節(jié),甚至用括號加注中文含義。課上,老師先帶著學生慢慢讀一兩遍,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根據(jù)音節(jié)和意群,正確地朗讀出單詞、短語和句子并基本理解其英文含義。與此同時,老師還需在課后多找時間與學生從情感上溝通,分析其學習上出現(xiàn)的問題,給出具體改進的意見,取得學生的信任并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
第三,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源于他們對英語學習材料的興趣、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我記得在教授一篇講Friendship的課文時,上課伊始,我就用PPT呈現(xiàn)出好多朋友在一起的圖片,說道:“Wow! Lots of pictures of friends. Im sure each person in our class has lots of friends, too. Now lets do something. I want you all to stand up and go and find your good friends and stay together. If you think you and him or her are good friends, go to him or her, stay together. OK? Quickly. Stand up and stay together with your friends. A great job! ”等學生們都站好后,如發(fā)現(xiàn)有落單的學生,老師就可以問某個朋友堆的學生:“Do you want to welcome her / him to join your group?”這樣就可以讓沒有入群的同學進入到某個群體中,讓其感到不孤單。“Now please count your group members and lets see which group has more friends. Now the biggest group has eight people. The smallest group has two people.”緊接著,老師讓學生兩人一組討論以下的幾個問題:(1)Do you like to have a lot of friends or a few friends? Why? (2)Do you think you can be anybodys friend? (3)Do you want to find somebody to be your best friend, the one you can share anything with? 當然,老師在后面還要多次安排讓學生討論相關問題的機會,最關鍵的一點是讓學生全體參與、體驗和互動。課堂上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互動必定會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提高和幫助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個人思考。老師要想讓學生能夠有能力自主學習,
就必須掃清他們在自主學習前的障礙。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老師的職責是在英語知識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間架起橋梁,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 “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邱耀德,廣東開放大學華美外國語學院院長。曾任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系主任,大學英語部主任,外國語學院英語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