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君
摘? 要? 紫砂壺是中國經典茗器中最具藝術價值與收藏價值的一種,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世界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此把“隱角竹節(jié)壺”以竹入壺,實屬經典,本文將對其結構特征與經典價值進行分析說明。
關鍵詞? 紫砂壺;隱角竹節(jié);造型結構;經典
紫砂壺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一種泡茶茗器,從博物館到平常百姓家中,都不乏它的身影。紫砂壺由產自宜興丁山的紫砂泥制成,此種泥料深埋于礦石底部,十分珍貴稀少,使紫砂壺從古至今都保持著較高的價值。紫砂泥自帶天然色彩,透氣性極好,制成的紫砂壺顏色豐富、性能極佳,藝術性與文化性兼得。自然是紫砂壺重要的藝術素材來源,其中以竹為主題、造型或裝飾的紫砂壺比較常見,這把“隱角竹節(jié)壺”(見圖1)就是竹造型紫砂壺的一種。
“隱角竹節(jié)壺”造型來源于經典的“四方隱角竹頂壺”,這一壺型由清末紫砂壺藝人范大成開創(chuàng),是民國初年的紫砂佳品,后人在其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也就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把“隱角竹節(jié)壺”。手工藝人通過運用不同泥料、線條、裝飾等的搭配,不僅賦予了這一經典壺型以藝術個性,更為之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對于紫砂壺藝術來說,文化內涵是尤為重要的,能促進紫砂壺的傳承與傳播,此壺便通過竹的裝飾而擁有了深厚鮮明的中國古典文化內涵。
此壺在色彩上較為突出。紫砂泥擁有天然色彩,在不同溫度燒制下會呈現出豐富的色彩。以往紫砂壺以棕色、紅色或黃色居多,此壺表面是一種青灰色,有莊嚴沉穩(wěn)的氣質,比較顯眼,光澤度比較好,泥料的砂質顆粒在壺中若隱若現,使紫砂泥特性有較好的呈現,沒有因精細的工藝制作而掩蓋紫砂泥的自然色彩,青灰色泥料十分稀少,有大氣肅穆、灰而不暗的特征,在長期泡養(yǎng)中暗沉逐漸褪去,有青鐵古玉般的質感,觸感細膩,辨識度極高。青灰色泥料與竹造型相結合,所指向的都是一種沉穩(wěn)溫和的君子氣度,使壺整體氣質趨于平穩(wěn)隨和。
“隱角竹節(jié)壺”壺身造型以圓器為主,又包含方器線面清晰的結構感,圓中有方、端正飽滿。壺身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來賞析,壺腹也就是壺身中部為圓形,微微向內凹陷,正面看由兩側形成腰身,形似竹段;上部與下部都采用了一種雙層結構,肩部角度適宜,十分寬闊;底部自然向中部匯聚,形成平底。上下部造型對稱,四角對應壺的中心,體現出“隱角”的造型特點;壺蓋成半圓形,實際上與壺身結構為一體,形成一種層次分明的藝術美;壺蓋中央是橋形壺鈕,線條較為硬朗,轉折明顯,顯示出竹傲然堅毅的風骨,使壺的藝術主題更加突出和直觀;一彎嘴與環(huán)形把手在造型上十分傳統(tǒng),二者均以紋線裝飾成竹節(jié)狀,尤其是把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觸感。
“隱角竹節(jié)壺”在壺身上有幾條十分清晰流暢的紋線,將壺身均勻地分為幾個空間,線紋由壺蓋貫穿至壺底部,在層次明顯的壺身上有波浪起伏,也有平緩溫和,加強了壺的空間美感。紋線裝飾使此壺具有一種筋紋器的美感。筋紋器是紫砂壺中的一大門類,手工藝人將自然瓜果、花瓣紋路用于紫砂壺制作中,呈現出自然美與結合美,是具有現代氣息的一種壺型。在此壺中運用這種紋線裝飾,使壺從橫向、縱向上看都有一種鮮明的節(jié)奏感。這紋線看似簡單,制作起來卻不容易,它需要運用一種名為“線梗”的工具,這是紫砂壺制作中最難掌握的一種,手工藝人要運用其在壺身上勒出一條條紋線,保證每條紋線的力度與角度相同,要對壺面空間有精準地分割,還要有熟練利落的技法,才可呈現紋線美感。這簡單的幾條線使圓器有了六方壺的特點,將內含于圓形竹段中的方器造型體現得更加明顯,硬朗健壯與謙謙君子之風也比較自然地融合起來,將壺的經典價值體現得更加明顯。
此把“隱角竹節(jié)”紫砂壺所運用的是在中國有著數百年的傳統(tǒng)制作工藝,這是壺經典價值的重要來源。除了那幾條規(guī)矩的紋線與淡雅的竹葉外,此壺全身素凈通透,將竹所包含的清新高潔的品性表現出來,這樣紫砂壺的內涵與外形也融合了起來,欣賞時就更易感受其中的氣質,感悟壺在造型結構、裝飾與內涵上達到的和諧雅致。
“隱角竹節(jié)”紫砂壺的兩大藝術特點:隱角與竹節(jié)皆在此壺中得到了完美演繹。本文對其泥料、造型結構與裝飾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了解了此壺經典價值之所在與結構造型上的全新特點。紫砂壺通過造型結構的多種組合能夠在傳統(tǒng)之上萌發(fā)出時代新意,通過對此把紫砂壺的分析,我們所看到的是紫砂壺能夠立于現代的深厚根基與未來發(fā)展的無限空間以及紫砂壺文化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