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丙利
漁事活動中先打窩子后釣魚的做法司空見慣,這在不少玩懸墜釣的釣友中甚至已成定律。他們不論面對什么樣的水域和魚情,“有理沒理,先來半斤米”,似乎不打窩就釣不到魚,不打窩心里就沒底。我承認,在某種情況下,釣魚打窩子對誘魚留魚的確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凡事無絕對,釣魚并不是非要打窩子,到底打不打窩、怎樣打窩,取決于具體的水情和魚情。
我們打窩子的目的無非就是誘魚、留魚。在野外自然水域垂釣,水情、魚情千差萬別,魚類的分布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有的地方魚頭攢動,有的地方卻不見魚蹤,這就需要我們有針對性地靈活把控,以釣出好效果。
我的經(jīng)驗是,在常規(guī)溫度下,魚的密度較大但個體不大的水域,一般沒必要打窩子,若想快速誘魚,搓大餌團多抽幾竿即可。特別是在溫度較高的季節(jié),魚的食量、活動量及活動范圍都很大,只要餌料被魚認可,就會很快上魚,這種情況下再去打窩子,甚至打重窩子,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在我常釣的一條寬度約30米,平均水深2米以內的小河里,1~2兩左右的小鯽魚及小鯉魚密度不小。在正常天氣下,釣技一般的釣友一天也能收獲3~4斤魚。在這種情況下,我的幾個老釣友每次釣魚必然先“放糧”,而且多是打重窩子,用他們的話說,不打窩子心里沒底。結果,他們的上魚速度大多沒有我快,魚獲也沒有我多。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他們一般都用酒米打窩,而且常用手撒,落底的窩料一大片,鯽魚一般都是從窩子外圍開始吃,吃到窩子中間時才能吃到鉤上的餌料,這樣就占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上魚慢。其次,由于鯽魚個體小,等到它們吃到窩子中間時,有的幾乎已經(jīng)吃飽,它們食欲下降甚至會離開窩子;第三,在魚的密度本來就比較大的情況下,過量誘魚會導致魚在窩子里上下翻飛,搶食餌料,搞得窩子里很臟很渾濁,而且魚會時常剮蹭子線,使浮標出現(xiàn)假訊號,進而導致釣者頻繁提竿,一旦跑魚或錨到魚,常會“炸窩”,造成魚兒久久不敢進窩子,從而影響釣獲。
在水庫、河流、湖泊等大水面,或者在魚大、魚稠的競技塘,打窩子是有必要的,并且在垂釣的過程中還要根據(jù)上魚頻率及時補窩
被釣猾、釣怕了的魚,一旦聞到濃烈的異味就會產(chǎn)生警惕甚至逃避
還有一例:離我家北邊不遠處有一條平均水深不超過1米、水體比較清澈的小河,由于經(jīng)常有“網(wǎng)工”光顧,加上常有人垂釣,里面的鯽魚、鯉魚密度較低,且被釣猾、釣怕了,有時我們明明看到魚星較多較大,可一旦打下窩子,魚星立馬消失,一天都釣不了幾條魚。在了解到這個特點后,我每次去垂釣都不打窩子,只是拋幾竿大餌團,并且餌料清淡、釣組精細、調釣略鈍、專等實口。有一次,一個小伙子看我釣了幾條較大的鯽魚,在離我約3米遠處用大餌勺拋了一袋玉米重窩,結果直到他收竿,不但他的浮標沒動一下,連帶我的窩子也??诹?。在后來的垂釣中,再遇到這樣的水情、魚情或有人在我附近打窩子,特別是打重窩子,我立馬換位走人。
釣魚并不是非要打窩子,到底打不打窩、怎樣打窩,取決于具體的水情和魚情
不過,也有很多情況是需要打窩子的,甚至要打重窩子。例如,在水廣魚稀的水庫、河流、湖泊等大水面,或者在魚大、魚稠的競技塘,沒有一定量的窩料是很難誘來魚和留住魚的。而且,在垂釣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根據(jù)上魚頻率及時補窩。
現(xiàn)在可供休閑垂釣的水域較少,僅有的一些水域也因長期過度垂釣和過量打窩導致水質變差,水體富養(yǎng)化(俗稱的肥水)普遍存在,尤其到了高溫季節(jié),水體發(fā)綠,水中的藍藻、浮游生物泛濫,為數(shù)不多的魚類由于食源豐富、飽食無憂,覓食積極性差,給我們垂釣帶來不小的麻煩。針對這種環(huán)境,我的經(jīng)驗是不宜再打窩子了,原因有如下三點:
第一,由于長期密集垂釣,魚類難免被釣猾、釣怕了,一旦聞到濃烈的異味就會產(chǎn)生警惕甚至逃避。例如:你明明看到水面有不少魚星,可是打下窩料后魚星馬上就消失了,它們基本是被釣猾釣怕的魚類。還有一種情況——當你發(fā)覺魚口變稀了,想增加魚的密度而補了窩子,結果干脆沒口了,這些都說明魚被釣猾了。
第二,這里的魚類本就不缺食物,合口味的就來幾口,不合適的干脆離開,根本沒有什么饑餓感。你打下的窩料就算對口味,它來了還沒吃到你的鉤餌就飽了。
第三,這樣的水體大多缺氧,特別在高溫季節(jié),缺氧會更嚴重,遇到悶熱天氣魚類甚至會浮頭在水面吸氧,這時它們更不會覓食。
面對這樣的魚情水情,我建議干脆不打窩子。不過,不打窩子不等于束手無策、坐以待斃,要有的放矢地去個個擊破,方法有如下三點:
第一,針對水體缺氧的情況,我們要選有風天或蒙蒙細雨天出釣,要選淺水處和水體下游下竿,水體越淺,溶氧量越高,魚的活性和食欲也就越強。
第二,針對魚類覓食挑剔、食量小的情況,我們宜采用拉餌控制投餌量,餌料要追求原味,以減少魚類的戒備心理,讓魚既喜歡吃,短期內又吃不飽,從而增加上鉤率。
第三,針對魚類被釣猾釣怕的狀況,我們在搭配釣組時(在保證拉力的前提下),應追求精細,線、浮標、鉤子應盡量小,以增加釣組的靈敏度;垂釣時要學會放口,努力抓實口,減少跑魚和刮魚。這樣膽小的魚類,一旦驚了窩子想讓它們回頭就很難了。
現(xiàn)在,有些釣友全年四季都釣魚已是常態(tài),特別是魚癮較大的釣友更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那么,問題來了,冬季釣魚要不要打窩子,還沿用“魚稠或魚很猾的情況不打窩子,魚稀、個體大的時候要打窩子”的做法嗎?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我首先想到釣魚界常講的一句話,即所謂的“釣無定法、釣無定律”。至于要不要打窩子,我們覺得首先要了解冬季的水體特點,以及魚(休眠魚類除外)的活動規(guī)律及魚的覓食特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的放矢地施策?,F(xiàn)就以上幾點,我來加以分析:
1.冬季水體特點
冬季天寒地凍,水體很涼,與高溫時節(jié)相比,餌料的氣味在水體中的穿透力下降,擴散速度緩慢(其他如含氧量、溫差等因素暫不考慮)。
2.魚類的活動規(guī)律
低水溫極大地制約了魚類的活性,魚體近似僵硬,活動量降低,活動范圍減少,不可能長距離覓食,特別在野外自然水域,由于魚數(shù)量稀疏且分布不均,釣者在選擇釣點和數(shù)量布局時無疑有難度。
3.魚類的覓食特點
在冬季,魚類的活力隨著水溫的下降而下降,食欲也在減退,覓食量減少,其明顯特征就是少吃少動。對于這一點,我特意請教過養(yǎng)魚專業(yè)戶,并從他們那里得到了驗證。他們夏季時投餌量很大,冬季則很少投喂飼料。即使冬季仍在覓食的鯽魚、鯉魚、翹嘴等魚類,其食量也是很低的。
冬釣時不論魚的大小、密度如何,都應適度打窩子
冬季餌料擴散速度慢,窩料氣味要略重,應以腥為主,稍帶酒香味
了解到上述情況后,我們就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以變應變,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五點:
1.由于冬季水涼,水體密度大,餌料在水下的穿透力下降,擴散速度變慢,再沿用高溫時節(jié)搓大餌團快速誘魚的做法是不現(xiàn)實的,我的經(jīng)驗是,此時不論魚的大小、密度如何,都應適度打窩子。
2.鑒于冬季魚類活力弱,活動范圍小,魚群分布不均等情況,我的意見是采取“廣種薄收”策略,每次適當布二到三個窩子(臺釣移動不方便,建議用長竿雙炮臺,左中右做窩子),盡量將餌料送到魚的“家門口”,增加遭遇魚群的幾率。
3. 除非水體很深,否則我不建議用手拋大團窩料的方式打窩。因為水體較淺時,大團窩料落水所產(chǎn)生的聲音會驚散魚群。冬季魚的活性低,活動范圍小,一旦魚群被驚散,重新進窩將等上許久。
4.冬季魚的食欲弱、食量小,只要不是釣大魚,打的窩料就要做到精細,追求窩料質量,控制數(shù)量,以虛為主,以實為輔,讓魚來了不至于快速吃飽離開。
5. 冬季餌料擴散速度慢,窩料氣味要略重,應以腥為主,稍帶酒香味——我總結的經(jīng)驗是,腥味、酒味在水下的穿透力要強于其他味型。此外,冬季魚類也更喜食腥味餌料。
當然,冬季本就是釣魚淡季,釣者出釣的期望值不要太高,發(fā)窩慢是冬季魚情的特點之一,釣者要耐得住寂寞。另外,極端天氣下,我不建議中老年釣友出門垂釣,實在釣癮難耐者不妨改用傳統(tǒng)釣法,多打窩子來回走著釣,人在活動的時候會增加血液循環(huán),增強體質。
釣魚是一個應變的過程。打不打窩、怎樣打窩不是由施釣者人為決定的,而是施釣者根據(jù)水情、魚情、水質、溫度、魚的密度、魚的個體大小等客觀條件隨機應變得來的,這些都要靠我們不斷學習和積累來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