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方
開封鐵塔夕照
如今說開封是一座水城,恐怕會有很多人反對。但從歷史看,開封城蝕骨的愛恨情仇,都是隨波而來、逐浪而去。
河南境內(nèi)有天然湖泊八個,開封市占了四個。隋唐之際打通了貫穿五大水系的大運河,更是開啟了汴梁城的絕世繁華。
四通八達的水系,不但形成溫潤的氣候環(huán)境和豐富的生態(tài)、物產(chǎn),水流還帶來充足的商品和順暢的信息,這是開封被歷代帝王選為都城的重要原因。
開封湖泊、河汊雖多,但是四十年前開封市區(qū)能稱得上湖的地方,只有龍亭湖。那時候市區(qū)其他水源不是叫“坑”,就是叫河,“湖”這個風景意味濃郁的稱號,只有龍亭湖擔當?shù)闷稹?/p>
龍亭湖是一個綜合的風景區(qū),約定俗成的入口是從午朝門廣場開始,也就是現(xiàn)在的龍亭景區(qū)售票處。四十年前那里并沒有售票處和圍墻,只有一對石獅子鎮(zhèn)守街口。
石獅子雖然暴眼巨頭、腳爪粗壯,卻并不威嚴,肥胖的腳爪被摸得溜光水滑,大圓腦袋頂也被頑皮的孩子攀摸過無數(shù)遍,泛著青光,遠看好似一個謝頂?shù)闹心甏笫濉?jù)考證,這對石獅子是宋代留下的文物。它們是一公一母,除了鎮(zhèn)守龍亭湖,石獅子夫婦倆還是很多開封孩子的干爹和干娘。開封老輩人認為,如果想要孩子強壯、有護佑,就要認午朝門的石獅子為干親。
過了石獅子是一條直通龍亭的甬道,甬道的兩邊就是著名的潘楊二湖,合稱龍亭湖。沿岸兩側(cè)是兩排垂柳,一直延伸到龍亭下。
三十年前的龍亭非常突兀,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一座七八層樓高的建筑,順著十五級青石臺階到真武殿,再順著四十多級青石臺階到達頂層的黃色琉璃瓦的寬闊大殿。大殿周圍環(huán)繞著寬闊的游廊和成排的朱漆大柱,頗似皇帝指點江山、俯瞰子民的地點。不過那時候龍亭四周十分荒涼,只有青草地和蕩漾的湖水?,F(xiàn)在圍繞龍亭主體建筑,復建了大門、偏殿和花園,恢復了它明清初建的功能——慶典臺。
三十年前每個春天的周末,龍亭和潘楊湖周圍是市民們踏青放風箏的首選,開封人習慣稱這兩個湖為潘楊湖而不是龍亭湖,因為開封盛行一個傳說:潘楊湖分別是北宋大臣潘美和楊繼業(yè)的府邸,而高高在上的龍亭,則是天子的金鑾寶殿,它被左右二位大臣拱衛(wèi)。
這個聽上去子虛烏有的傳說,在上世紀80年代卻被從一個側(cè)面神奇佐證了。80年代一次清淤工程里,潘家湖的湖底發(fā)現(xiàn)了大量屋脊,經(jīng)考證,是明代周王府所在地。隨著挖掘深入,又發(fā)現(xiàn)龍亭大殿和潘楊二湖的地下,有著不同朝代的建筑遺址,按順序分別是唐宣武軍衙署、五代后梁的建昌宮、后晉后漢和后周的大寧宮,直到北宋皇宮、金代皇宮和明代的周王府。
一片小小的湖泊,竟然像一個顯微鏡,照見了開封上下五千年。
開封的歷史幾乎就是中華民族的縮影,歷經(jīng)災難和重建。從春秋魏惠王建都城開始,先后有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等八個王朝都城的榮耀和繁華,卻又忍受了每個王朝覆滅的血雨腥風,除此之外,黃河水患造成的天災,也一直是開封城的黑暗故事。
開封一帶的黃河,落差小,水流慢,沉積的泥沙不斷抬高河床,慢慢形成“懸河”——河底比開封城的地面高出十幾米。這就像懸在開封頭頂?shù)睦麆?,時刻閃著凌厲的寒光。史料記載,僅僅從1194年到1938年七百多年間,黃河在開封境內(nèi)決口三百多次,開封城四次遭受滅頂之災,最兇猛的一次大水淹沒全城,只有鐵塔塔尖露出水面。
從1194年到1938年七百多年間,黃河在開封境內(nèi)決口三百多次,開封城四次遭受滅頂之災,最兇猛的一次大水淹沒全城。
每次大水退去,留下半城淤泥,將往日生活悉數(shù)埋葬。
開封城的考古數(shù)據(jù)顯示,戰(zhàn)國時期魏國建筑距離今天地表12~14米,隋唐距今天地表 10~12米,北宋距今天地表 8~10米,元距今天地表7米,明距地表 5~6米,清距地表3~4米。開封至今流傳一個民謠:開封城,城摞城,開封城下有七層。
一層層的黃土下是毀滅和黑暗,一層層的黃土上是重建和輝煌。而幾乎每一次重建都在同樣地址,同樣位置,上千年的光陰里,這座城市不斷湮滅又不斷被復刻,沉默的倔強里蘊藏著驚人的爆發(fā)力和抗爭精神。
以龍亭也就是北宋皇宮遺址為中心,一路向南,這條街就是御街,它是古代開封城的南北中軸線。如今這條街依然健在,依然是開封的主干道,叫中山路。沿著中山路往南走一公里,就到了另一個著名所在——州橋。
州橋始建于唐代,那時候叫汴州橋,因為它橫跨汴河而建。當時,開封城市內(nèi)有包括汴河在內(nèi)的四條大河縱橫穿過,州橋是汴河上的十三座橋之一,也是最精致的橋。
它北連御街,東鄰相國寺,地處繁華,位置顯赫。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云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御路也。州橋之北岸御路,東西兩闕,樓觀對聳。”
位于當時世界最繁華商業(yè)區(qū)的州橋,它在史料里留下很多影子?!端疂G傳》里,落魄好漢楊志出賣自家寶刀,就在州橋上。
北宋詩人梅堯臣的《十三日雷后晩過天漢橋堤上行》,這樣吟詠州橋:“堤上殘風雪,橋邊盛酒樓。據(jù)鞍衰意盡,倚檻艷歌留。海月開金鑒,河冰臥玉虬。當年洛陽醉,偏憶董糟丘”。天漢橋就是州橋。在冬夜的冷月清輝中,詩人對這座城市的忘情和迷醉,圍繞州橋緩緩流淌。
這座優(yōu)雅的盛世之橋,曾是故國失地的錐心之橋。南宋詩人范成大詩云:“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直白的敘述隱藏著對家園的熱愛和傷感、對君王的期盼和失望。
而現(xiàn)在的州橋,只是坐落于中山路上的一塊石碑,石碑所轄的一片地方,叫州橋。開封城如今早已沒有了發(fā)達的河流,也沒有了風光旖旎的幾十座古橋。州橋僅僅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存在于開封市民的心里。
現(xiàn)在跟州橋所鏈接的關鍵詞,是一家賣胡辣湯的小館子——州橋胡辣湯館,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它是開封一景。胡辣湯館的位置就在州橋石碑的正對面。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封城市改造,在州橋胡辣湯館一帶挖出一條暗河,也發(fā)現(xiàn)了青石砌成的橋體。這時候大部分開封人才知道,這里真的有過一座橋。在暗河的周圍還挖掘出洗衣服的銅盆,以及捶衣服的木制棒槌。
水滋養(yǎng)了古老汴州的生靈,塑造這個城市雍容的底色。歷史已逐浪而去,未來仍將踏浪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