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醋魚
珠峰有多高?你可能會脫口而出:8844!或者8848!但這兩個我國測量得到的數(shù)據(jù),一直都沒有得到全世界的廣泛承認。
你可能會疑惑,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珠峰高度不是8848米嗎?確實是這個數(shù)字。但是這個數(shù)據(jù)是1954年印度測量得到的,包括峰頂積雪厚度。
目前包括珠峰南側的尼泊爾在內,大多數(shù)國家仍然沿用這個數(shù)據(jù)。還有一些國家,比如英國、澳大利亞等,用的是美國2000年“千禧年計劃”測量所得的8850米。
中國和尼泊爾,作為珠峰南北兩側的國家,竟然沒有一個得到國際公認的珠峰高程數(shù)據(jù)。1852年,時任印度測量局局長的英國人George Everest通過平面幾何觀察等方法,確定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之后,Everest成了西方人公認的珠峰名字。這個名字,無疑是帶有殖民色彩的。我們所熟知的8848米和8844米,分別是1975年和2005年兩次測量得到的結果。
三十年間,珠峰居然沒有長高,反倒矮了四米嗎?
并不是這樣的,甚至反倒可以說,這兩個數(shù)據(jù)的差異是科技水平提高的結果。
1975年,中國登山隊攀登珠峰的時候,肩負著測量高程的任務。隊員們冒著體力耗盡的風險,帶上了3.74公斤重的覘標(覘標是指設置在三角點或精密導線點上供觀測使用的標架)。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被插上珠峰峰頂?shù)囊棙恕K踔脸闪朔屙數(shù)臉酥?。這次測量,我們雖然考慮了冰雪深度的影響,但當時沒有輕便的雪深雷達,登山家潘多用冰鎬測得峰頂冰雪深度為0.92米。最終確定,珠峰高度為8848.13米。
從此,我國擁有了獨立測算出的珠峰高程。8848米這個數(shù)字,陪著一代中國人一起長大。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2005年,我們啟動了新一輪珠峰測量。最大的差異是,這次測量隊帶上了輕便的雪深雷達,刨除了積雪的影響,測出珠峰的巖體高度是8844.43米。我們的地圖和教科書上,從此印刷著中國人獨立自主測算得出的珠峰精確高程數(shù)據(jù)。
隨著技術的進步,更精確地測量珠峰成為目標。201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聯(lián)合聲明》發(fā)布,確定雙方將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開展科研合作。
精確測定珠峰的高度,可以給地球動力學和板塊運動等領域提供研究數(shù)據(jù)。同時,也能夠給冰川監(jiān)測、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提供第一手資料。
和人會長高一樣,珠峰的身高也是會變的。
億萬年前,珠穆朗瑪峰地區(qū)還是波濤洶涌的大海。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向亞歐板塊發(fā)起俯沖,擠壓作用使青藏高原隆升為世界屋脊。兩個板塊交界處的“縫合線”就是喜馬拉雅山脈。
事實上,珠穆朗瑪峰還處于“幼年期”,是地球上上升最強烈的地區(qū)之一。她所在的青藏高原也是年輕的高原,在板塊擠壓作用下不斷朝天翻涌。
巨大的壓力使珠穆朗瑪峰長勢喜人,目前,她每年能增長6到8毫米。
不過,長高并不是無止境的。她在隆起的同時,峰頂?shù)牡[石又會不斷風化,被削下來。
而且,地震對珠峰高度也會有影響。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fā)生了8.1級大地震,震中距珠峰僅有220公里。
本來,印度板塊每年會向東北方向推進5厘米,受擠壓作用,珠穆朗瑪峰也在朝東北進發(fā)。前進的方向,正是我國東北的長春。
大地震影響了珠峰向東北方向的水平移動進程。地震發(fā)生之后,珠峰反而向西南方向平移了4厘米。
除了地質運動外,珠峰高度變化還受到全球變暖的影響。
雖然聽起來好像八竿子打不著,但海拔,顧名思義,是以海平面為基準測量的高程。氣溫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拔的數(shù)值必然會產生變化。
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研究所所長、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xié)調組組長黨亞民說:“我國法定的高程起算面是黃海平均海平面,是根據(jù)青島大港驗潮站1952年至1979年的驗潮資料計算確定的?!?/p>
可以說,我國海拔的起點是黃海。而受洋流、重力、氣溫等因素的影響,每個國家的海拔起點都不一樣,測算結果也會不同。
此外,全球變暖也會影響到珠峰的積雪,若峰頂積雪融化,失去這層“帽子”,她的身高可能還會變動。
隆起作用、風化作用、積雪掩蓋,甚至海平面上升……珠峰的身高,可能每年都在變化。而對珠峰高度的測量,也只能是一次一次地更接近真實值。
我們都量過身高,脫下鞋子,站到標尺下面,照著腦瓜頂一按,齊活兒!
但給珠峰測量身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我們沒法把珠峰揪過來站好,從海拔起點的黃海直接把標尺鋪到珠峰腳下,也不現(xiàn)實。不過,“黃海的平均海平面可以通過一場接力傳遞到全國各地,如同將其延伸到了大陸內部一般?!?/p>
方法是,測出一個已知點的海拔,以及未知點的高度差,這樣相加就可以得到未知點的海拔。測量珠峰,一般是由日喀則市的大地水準點作為起算點,這個結果,和在黃海邊測不會有差異。
由于珠峰地區(qū)海拔過高,氧氣稀薄,人在這里行走都困難,更別提攜帶測量儀器了。就算帶著儀器登頂,狹窄的峰頂也很難設立測量標志。
再者說,珠峰峰頂常年積雪,怎么區(qū)分冰層最高點與巖基最高點呢?在低氧、低溫的環(huán)境下,就算借助精細設備,分辨起來也要耗費好些體力。
有人問,為什么總要人去登頂測量,無人機不行嗎?
首先,珠峰峰頂風力極大,氣溫極低,氣流也不穩(wěn)定。無人機上去了,怕是要白白給本就難降解垃圾的峰頂增添負擔。
其次,測量用的覘標、雪深雷達等設備,必須靠人力背上去,測量珠峰的難度,可見一斑。
測量珠峰,除了登頂隊員,大量幕后工作人員的支持也至關重要。比如氣象小組,一直默默在記錄和預測適合攀登的天氣。
1966年,中科院組織了珠峰地區(qū)的氣象科考,高登義等氣象組隊員們發(fā)現(xiàn),珠峰峰頂?shù)摹捌煸啤?,就是攀登的風向標。
他們在足足九年的時間里,每隔一小時,觀測記錄著珠峰旗云的變化。最后,從旗云的狀態(tài)不僅可以知道當天的天氣,而且可以預測未來1~2天內珠峰地區(qū)的天氣狀況。
2020年這次中尼兩國聯(lián)合測量,我們更是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支持。
著名的北斗衛(wèi)星系統(tǒng),將首次被運用到珠峰測量工作中來。GNSS測量、雪深測量、重力測量等技術的使用,有助于給出一個更加準確的高程。
我們修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5G基站,它在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設置完畢,5G信號覆蓋珠峰峰頂。這給我們欣賞珠峰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給了沖頂人員更多的安全保障。同時,攀登所需的大量裝備國產化,精度和可靠程度都有大幅提升,適合峰頂周邊惡劣的環(huán)境。
今年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60周年。在攀登珠峰已經(jīng)商業(yè)化的今天,了解和測量珠峰,依舊是我們認識和探索地球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勇氣、智慧和好奇心的明證。
現(xiàn)在,測量隊已經(jīng)登上峰頂,測得的原始數(shù)據(jù),將會經(jīng)由精密地燒腦計算后,呈現(xiàn)給大家一個準確的數(shù)值。
珠峰的最新身高,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