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杜 娟
(遼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孕育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1].現今,旅游業(yè)高速發(fā)展且競爭日益激烈,發(fā)掘旅游文化資源,提高旅游地的文化開發(fā)品位,是旅游業(yè)提升檔次、樹立形象及形成效益型增長的重要途徑.在海島旅游的研究中,國外學者集中在海島旅游的區(qū)域影響、海島型旅游地的演化以及海島旅游規(guī)劃管理等方面[2-4],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在資源評價、環(huán)境保護與規(guī)劃管理等方面[5-7],而關于海島文化保護與傳承涉及較少.海島旅游地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特征的旅游目的地,深受旅游者喜愛.應充分發(fā)掘海島文化,將旅游活動與海島文化相結合,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打造海島旅游品牌,同時應探索文化和海島旅游結合的模式,大力發(fā)展海洋文化產業(yè),促進文化型海島開發(fā)[8].
Urry[9]提出了旅游凝視的概念,認為旅游凝視是將旅游欲求、旅游動機和旅游行為融合并抽象化的結果,是游客施加給旅游地的一種作用力.在這種作用力下,旅游目的地會根據游客的感受對自身進行調整,盡量滿足游客需要,但旅游中的“凝視”是一個多利益主體參與互動的復雜系統(tǒng),并不只是單向的游客凝視,也包括島民凝視等其他利益主體的凝視[10].島民凝視即當地人凝視,由當地人對本島形象與游客形象的整體認知構成,該凝視將影響當地居民對海島資源與游客的態(tài)度和行為[11].島民與游客的互動使不同行為主體因“凝視”而產生、協調并構建出不同想象的空間,使地方文化通過旅游活動向外界傳播[12].國外學者比較關注凝視中的游客體驗、權力關系,并進行旅游凝視理論探討[13-17],而國內學者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主客關系研究、凝視的文化發(fā)展研究、游客凝視行為研究等,更側重于旅游凝視的應用價值[18-27].國內外的研究均較少有將島民凝視與游客凝視不同主體結合起來,對不同主體旅游凝視下的地方文化發(fā)展進行探討.本研究運用凝視理論,采用實地考察與網絡文本分析法,從“島民凝視”與“旅游者凝視”2個視角研究了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島民文化,加深理解層次,并基于理解尋求了多方面保護與支持途徑,以實現人島和諧.
海王九島又稱王家島,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圖1),其奇特的海濱地貌形態(tài),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考價值.海王九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北魏東晉時期,海島就有人類居住,創(chuàng)造了海島早期文明.海王九島是邊防要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擁有著大量的古近代海防遺跡,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18年海王九島島民人數約為4 700人,全島接待游客14萬人次,游客客源除本省以外,還有黑龍江、吉林、上海和北京等地的游客,旅游綜合收入7 000余萬元[28].
石城島位于海王九島北側(圖1),海域的水產品與旅游資源豐富,島上棲息著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石城島以打造北方“生蠔第一鎮(zhèn)”為目標,采用“海洋產業(yè) +”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立足“漁業(yè)產業(yè)”與“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打造以生蠔養(yǎng)殖、漁業(yè)旅游、海洋飲食文化為特色的生蠔小鎮(zhèn),在美化環(huán)境、突出特色和不破壞海島生態(tài)的基礎上,推進“生態(tài)旅游島”的建設.近年來,石城島旅游市場不斷拓寬,年接待游客逐年增多,客源結構不斷優(yōu)化,實現了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地結合.2018年石城島島民人數約為9 600人,全島接待游客11萬余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 000余萬元[28].
圖1 海王九島與石城島地理位置示意
本研究將島民凝視分為漁家樂的經營與服務人員凝視和其他島民凝視,運用凝視理論,對旅游發(fā)展中由認知到態(tài)度再到行為的各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采用實地走訪的方式,深入島民生活,獲得真實可靠的資料,獲取案例地的直觀感受并發(fā)現問題.具體為:編制訪談提綱,實地走訪經前期篩選2個島上12家具有代表性的漁家樂,與漁家樂的經營與服務人員進行一對一訪談;編制漁家樂調查細則,考察各個漁家樂經營現狀、經營理念及經營前景,對每家漁家樂的周圍環(huán)境與內部環(huán)境進行考察,作為后期評價的原始數據和依據;對當地不直接參與旅游活動的島民進行訪談,了解島民對海島文化的認識與重視程度.
在游客凝視方面,本研究運用網絡文本分析法(網絡文本是游客基于真實游覽經歷,通過游記、問答和圖片等方式表達的對旅游地的真實評價和感受),以知名旅游社交分享網站“馬蜂窩網”作為網絡文本的主要來源地,選取游客2014—2018年的游記,提取100個高頻詞匯,分析了游客對海王九島與石城島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偏好.
3.1.1 漁家樂的經營與服務人員凝視
在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實地考察中,絕大多數游客在漁家樂住宿、餐飲,且與漁家樂經營與服務人員交流最多,游客對海島文化的認知很大一部分從漁家樂相關人員處獲得,而漁家樂相關人員也在對游客凝視過程中,不斷尋找適合游客的旅游產品.篩選出海王九島和石城島上共12家有代表性的漁家樂,對其經營者與服務人員進行訪談,提取島民凝視下與海島文化有關的內容(表1).調查顯示:漁家樂經營與服務人員普遍認為,游客感興趣于海島的自然山水風光、海鮮以及海島的寧靜氛圍,尤以自然山水風光為最;漁家樂經營與服務人員也通過游客攝影及寫生作品發(fā)現當地自然山水風光與海產品是游客傾注目光的重點,而之前一直對這些風光和美食習以為常.
研究結果如下:
(1)游客的娛樂項目主要有:出海垂釣、海鮮品嘗和環(huán)島觀光等.大多數游客到2個海島是為觀賞海景、海上娛樂和品嘗海鮮,而對海島文化的體驗較淺.漁家樂經營者雖然迎合了旅游者的愛好,但是未從海島文化保護的角度去宣傳本島文化,還有些漁家樂的經營人員是外來人員,只是單純地考慮盈利,而未從海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開展經營活動.
表1 12家漁家樂的基本情況
(2)實地調研中發(fā)現,2個海島的12家漁家樂與陸地上的農家樂近乎相同,絕大部分沒有展現出具有海島特色的民居文化、旅游商品及獨特的海島文化;通過對12家漁家樂的基礎環(huán)境評價,發(fā)現漁家樂內部自然山水環(huán)境總體較好,但未體現出海島特色和人文景觀.
(3)大部分漁家樂的宣傳方式是采用微信和大連海島旅游網等,少部分采用抖音、微博和百度推廣等手段,宣傳方式單一且宣傳內容集中在自然景觀.
3.1.2 其他島民凝視
海島文化真實性研究強調本地人即島民的視角,致力于將本地人的地方文化價值觀納入主流話語體系當中,所以島民的地方文化價值觀需著重研究[29].不同于漁家樂經營服務人員,島上還有一部分島民沒有參與經營活動,很少與旅游者直接接觸.調查研究顯示:大多數島民因游客的到來重新審視海島,進一步認識了原本被忽視的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并對島上的美景與美食產生了自豪感;但也有島民認為游客登島破壞了島上的環(huán)境,浪費了島上本來缺少的水資源,打破了島上寧靜的生活;此外,通過實地調研與島民訪談以及文獻整理,總結出了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文化類別及特征,發(fā)現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有著深厚的歷史,但島民對其認識層次較淺.
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有著豐富的物質文化:(1)海峰寺始建于明朝天啟七年,是佛教男眾寺院;(2)石城島是黑臉琵鷺在中國大陸僅有的分布地;(3)臥龍灘浴場是游客在沙灘和海岸集中游泳、休閑的場所;(4)海王九島和石城島海域水產品豐富,盛產魚、蝦、海參和扇貝等各種水產品,有“天然魚倉”的美譽,有豐富的海食文化;(5)海王九島國際燈塔是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為了能通過海上運輸掠奪的物資和將槍支彈藥運往前線,開始在海王九島南端山上動工修建燈塔.
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有著豐富的精神文化:(1)長海號子是流行在2個海島的一種富有海島特色的勞動號子,于2005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長海號子是漁民們在從事漁業(yè)生活的艱苦勞作中創(chuàng)作產生的,反映了廣大漁民樂觀主義精神,是我國民間音樂寶庫中的珍貴財富;(2)為紀念平時樂善好施,保船家逢兇化吉,后得道成仙的媽祖,每當農歷六月十六這天,2個海島的漁民都會進行祭祀媽祖;(3)每年正月十三日,漁民進行放海燈民俗活動祈求魚蝦滿倉,全家平安;(4)海島休閑文化包含環(huán)島觀光、垂釣等.
旅游者凝視由3個過程形成:(1)游客在旅游前,通過查找資料和口耳相傳等方式,對旅游地的形象形成記憶碎片,產生對旅游地的符號篩選;(2)在進行旅游活動時,會有一個對旅游地符號收集的過程,并將之前腦海中的目的地形象符號提取出來進行感受與對比;(3)在旅游地活動結束后,對旅游地形象進行重新審視,并將自己看到的能代表目的地形象的符號傳播出去,從而形成完整的游客凝視[30].
3.2.1 游客感知形象高頻詞分析
運用網絡文本挖掘軟件(ROST Content Mining)對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242篇游記的文本材料進行分析,獲取了高頻特征詞及頻數(表2).
表2 選取樣本的高頻詞特征
分析結果如下:
(1)對表中100個高頻詞進行詞性分析,得出高頻詞匯以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為主.名詞有60個,占據了主體地位,主要是表達景色、住宿和餐飲等與旅游地相關的人或事物,是游客在2個海島上感知到的事物;形容詞有干凈、熱情、美麗和好吃等,多用來表達游客對2個海島的總體印象,包括2個海島的整體環(huán)境、住宿與餐飲,是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整體形象特征的體現,說明了2個海島是寧靜、美麗的海島;動詞有趕海、觀光、游泳和出海等,反映出游客到海島大多數是為體驗海島海景風光,而對體驗海島文化的需求不大.
(2)文本的100個高頻關鍵詞主要集中在海景、海食與感受等方面.海景方面的高頻詞包括海島、海水和海灘等,能夠反映出游客在海島旅游過程中凝視的焦點景物;海食方面的高頻詞體現在海鮮、螃蟹和海參等;感受方面的關鍵詞有干凈、熱情、美麗等.以上關鍵詞充分體現了海島的景觀特征以及獨特的海食文化,而并未顯現其他海島文化.
(3)通過對提取到的100個高頻詞做進一步分析,顯示游客樂于表達海島上獨特的海食文化和海洋文化,但是對海島文化的內涵和海島文化的精神內髓鮮有彰顯,說明游客對文化符號需求層次較淺,也體現了島民沒有把海島文化精髓傳播出去.
3.2.2 游客感知形象要素提取
游客編寫游記的過程,就是游客將自己在游覽地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的過程,因此游記文本可以反映出游客的凝視對象.另外由于游客登島必然與島民和島上的環(huán)境氛圍接觸,確定了分析結果的主類目要素是“食、住、行、游、購、娛、人物和環(huán)境氛圍”,次類目要素借鑒了董觀志和楊鳳影[31]和高靜等[32]的研究成果,對旅游地形象進行了劃分(表3).
表3 游記內容分析結果
通過對感知形象次類目要素頻次的統(tǒng)計得出:游客提及頻次最多的是自然景觀與餐飲,說明大多數游客到島上的目的是欣賞海島自然景色以及享受海島美食;島上的娛樂項目提及頻數較多,體現出海島具有區(qū)別于陸地特色的游玩項目;旅游商品沒有提及,說明島上缺乏獨特的旅游紀念品,但是旅游商品作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產品,是海島文化的重要載體,并具有特殊性和象征性,故應挖掘海島特色旅游紀念品;島上的人文景觀提及較少,說明島上人文景觀沒有被合理開發(fā),造成海島文化形象缺失;對環(huán)境氛圍的描述中,出現較多的“寧靜”“原生態(tài)”,顯現出海島整體環(huán)境氛圍較好;絕大多數游客選擇在漁家樂住宿,且更愿意選擇靠海較近能直接觀看海景的漁家樂,體驗寧靜的濱海風情;島民與游客是游客凝視的主要對象,其中島民是旅游地文化的載體;在交通方面,游客對2個海島的凝視主要包括登島交通與島內交通,海島獨特的位置使得乘船成為其進入海島的唯一方式,而島內交通游客主要搭乘電瓶車.
漁家樂經營與服務人員、其他島民及游客均從各自的視角凝視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海島文化.漁家樂經營與服務人員凝視更多地迎合了游客的喜好,打造游客偏愛的文化產品,但作為與游客接觸最多的人,并沒有主動地傳播海島獨特的海島文化;本島島民是海島文化之根,其對游客的審視,使其原本忽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被重新重視起來,樹立了海島文化自信,但其缺乏積極弘揚海島文化精髓的行動;游客為體驗海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文化來到海島,體驗著海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傳統(tǒng)習俗,但絕大多數都被海島自然景觀所吸引.
通過漁家樂的經營與服務人員凝視和島民凝視得出,要想保護與傳承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海島文化,應該進行文化自省、樹立海島文化自信,具體內容如下:
(1)島民與漁家樂經營者應進行文化自省.漁家樂的宣傳手段具有局限性,應增加宣傳手段,如舉辦攝影節(jié)和沙灘節(jié)等吸引外來游客.漁家樂相關人員作為與游客接觸相對較多的人,應努力成為海島文化形象的推廣者,不能光從自身利益出發(fā),一味的去迎合游客的喜好,破壞海島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島民在凝視旅游者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自身作為海島文化的根,應展現出最珍貴的海島文化精神.對于現有的海島傳統(tǒng)習俗,應該不斷傳承下去,加強對后代的教育,如了解媽祖文化等海島傳統(tǒng)活動,設立展覽室和資料室等,讓更多的海島后代了解海島文化,增加其對海島文化的認識和熱愛,使海島文化得到鞏固.島民應該認識到要將前輩創(chuàng)造的輝煌文化教給下一代,同時也要在前輩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有鮮明時代印記的新文化.
(2)島民與漁家樂經營者應樹立文化自信.民族性是海島文化異向發(fā)展的產物,形成了海島文化的差異性.文化開發(fā)的民族性是以發(fā)掘民族的個性文化為目標,為旅游者營造一種異域、異族風情的文化氛圍.島民是海島發(fā)展的基礎,是海島文化之根.島民通過凝視旅游者的活動,發(fā)現旅游者為海島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通過漁家樂經營與服務人員的凝視以及在對其訪談的過程中可知,漁家樂的經營與服務人員對海島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視來源于游客的需求,通過游客的喜好,調整自己的經營與服務范圍,故其更應該樹立海島文化自信.
對比以往文獻,得出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提高海島文化自信的具體措施如下:
(1)提升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海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美食有區(qū)域特征與鄉(xiāng)土印記,為本地餐飲注入文化內涵.海王九島是一個地道的海鮮小鎮(zhèn),素有“鮮活味美、品種繁多”的美稱,如海王九島的海參是遼南地區(qū)最好的海參.應打造地標菜(即地理標志性菜品,是一個菜系的重要組成和特色),采用海島食材、技法和調味品烹制出具有海島風味特色的美食,使菜品具有海島飲食習俗和文化內涵,成為海島的美食名片和飲食文化代表[33].
(2)發(fā)展海島休閑活動.目前海王九島與石城島的海島休閑活動僅停留在趕海、垂釣和環(huán)島觀光等方面,應逐步發(fā)展各種沙灘類運動,如沙灘跳傘、沖浪、滑水、滑沙和水上飛機等旅游項目.針對2個海島浴場周圍沒有公共廁所和垃圾箱等的現狀,建議海水浴場應增加服務設施,凈化浴場環(huán)境,防止海水污染,并對海水浴場進行深層次的開發(fā),如將海灘邊的貝殼和石頭等加工成藝術品,增強游客的體驗性.
(3)增加保護與宣傳黑臉琵鷺的活動.黑臉琵鷺的分布區(qū)域極為狹窄,種群數量也極為稀少,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石城島作為黑臉琵鷺在中國大陸僅有的分布地,應該建設黑臉琵鷺科普地,推廣黑臉琵鷺保護活動,如把黑臉琵鷺形象做成各種手工藝品,讓更多的人了解黑臉琵鷺,進而形成保護瀕危鳥類的意識.
(4)重視海神娘娘(媽祖文化).媽祖信仰在我國分布區(qū)域廣泛,南方地區(qū)對媽祖信仰的研究格外重視,北方則相對較少,而遼寧省對媽祖的研究幾乎為空白[34].事實上,早在元代,媽祖文化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了遼寧地區(qū),到了清代,媽祖信仰在遼寧沿海地區(qū)已經相當盛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媽祖文化已經成為該地區(qū)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海王九島和石城島的漁民都對海神娘娘進行祭祀,白天到海神娘娘廟祭拜,傍晚到海邊將紙質或木質的漁船模型和漁燈放入大海,燃放鞭炮,面海祭拜,以求海神娘娘保佑漁民一帆風順.每年此時正是2個海島的旅游高峰期,故建議深入挖掘2個海島的媽祖文化內涵,傳承遼南地區(qū)媽祖文化,講好海島媽祖文化故事.
通過游客凝視得出,要想更好地體驗海島獨特的自然景觀與文化,游客應將有風景的旅行和有文化的旅行結合起來,具體內容如下:
(1)游客應進行有風景的旅行.通過游客凝視發(fā)現,游客感受到的海島有寧靜的海島氛圍、獨特的海島環(huán)境以及美味的北緯39°海鮮,且2個海島最吸引游客的是自然景觀.游客熱愛自然、回歸自然的行為,不僅反映其尋求安靜與自由,也反應了其對自然的認識需求.故2個海島應保護好當地自然景觀,讓游客感受到更獨特與舒適的海島自然環(huán)境,并以此實現海島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游客應進行有文化的旅行.通過游客凝視還顯示,游客對本土島民的生活充滿興趣.因此建議2個海島要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凸顯傳統(tǒng)文化特點,加強開展海上休閑文化活動等高品位和高質量特色海島旅游項目,使海島旅游集參與性、體驗性、娛樂性和文化性于一體,使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得到多方位和高等級陶冶的同時,實現對海島文化的傳承[35],而不能一味迎合游客喜好.2個海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應做到挖掘、宣傳與提升并重.
不同的海島文化,有不同的參與主體,不同的參與主體發(fā)揮不同的保護作用,例如有些海島沒有游客,就要發(fā)揮島民的保護作用,而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是旅游型海島,必然要求不同主體同時發(fā)揮保護作用.本研究對島民以及游客2種不同主體的凝視做了分析,為海王九島與石城島挖掘自己獨特的文化要素、保護和弘揚傳統(tǒng)漁民文化提供了參考,使其能更好地講述中國傳統(tǒng)漁民文化故事.然而,海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應僅有這2個主體的參與,還應有專家凝視、游客間凝視和隱形凝視等其他主體之間的凝視,對更多主體凝視的綜合分析會更有利于海島文化開發(fā)、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