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 宋向榮
摘? 要 新形勢下,專業(yè)課與思政元素融合,在專業(yè)課教學中形成思政教育思維,使專業(yè)課教學與思政教學同向而行,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向?;A力學作為工科學生的必修課程,具有普及面廣、與工程結合緊密等特點。深入挖掘基礎力學中的思政元素,構建基礎力學課程思政體系,是有效提升工科課程思政教育實踐的關鍵。
關鍵詞 課程思政;基礎力學;移動學習平臺;網(wǎng)絡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02-0090-03
Practical Research on Basic Mechanics Course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ew Situation//REN Peng, SONG?Xiangrong
Abstract An important direction in college education is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thinking mode in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he same?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courses teaching. The basic mechanics courses are the compulsory course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They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pulariza-tion and close integration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The key of?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courses is digg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basic mechanic curriculums and con-structing a political system of basic mechanic curriculum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basic mechanics;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e-learning
1 引言
課程思政是新形勢下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會議上關于“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講話的重要舉措[1]。在該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更為有效地完成“立德樹人”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如何能夠和專業(yè)知識相融合,是當下各高校普遍思考和探索的問題[2-3]。大學專業(yè)課程的多樣性、學科之間的差異性為課程思政之花的開放提供了沃土。但同時高校專業(yè)教師也面臨多方的挑戰(zhàn),平衡專業(yè)課程和思政內(nèi)容的關系,在潛移默化中明確思想政治導向,并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就是一個難點。
從2016年開始,全國多所高校已開展了關于課程思政的探討和嘗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4-5]。從這些成功的案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專業(yè)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應具有普遍適用性,在不同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更應著重強調公共基礎課程在價值引領中的重要作用。專業(yè)基礎課程作為理工科專業(yè)的前期必修課程,具有學生接觸較早、受眾廣等特點,其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能夠獲得更為多樣的樣本反饋,這為進一步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手段及內(nèi)容的升級優(yōu)化提供了條件,更為全面推動高校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突破點。
基礎力學課程作為理工科學生專業(yè)課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能力、塑造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在基礎力學課程體系中開展課程思政實踐教學,是進一步完善新形勢下教育引領的有力抓手。
江蘇科技大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力學課程都曾獲評江蘇省優(yōu)秀課程,并涌現(xiàn)了景榮春教授這樣的先進典型。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指引下,在學校推進落實課程思政聚合行動的統(tǒng)一部署下,江蘇科技大學工程力學系深入學習課程思政的相關理論,并將其落實到行動中。
2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教師方面? 工程力學系一直將提高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作為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支點,成立至今,涌現(xiàn)出景榮春、宋向榮等多位優(yōu)秀教師,多名教師在國家、省、校級講課比賽中獲得特等、一等獎項。在景榮春精神的激勵和指引下,工程力學系的教學滿意率常年保持在全校前列。在夯實教學基本功、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展開深入的思想政治學習,創(chuàng)新性地將集中備課與景榮春黨支部學習相結合,如開展“重新讀黨章,人人談感受”活動,含有優(yōu)秀思政元素的教案、講稿互相學習研讀活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談高校思政重要講話等活動。通過思政教學的學習交流,工程力學系的每位教師都深刻認識到大學生正處在人生中一個既特殊又極為重要的學習階段,正確或錯誤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基本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教師作為學生最直接的學習對象,提高個人的政治覺悟和人格魅力顯得尤為重要,無論是在課上還是課外,都應該努力對自己的言行做到高標準、嚴要求。
學生方面?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育對象。學生今后走向社會服務國家、服務民眾的思想和行為表現(xiàn)是衡量教師教育工作的最重要依據(jù)。因此,每位教師都應將“堅定理想信念”擺在教書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在此指引下,工程力學系結合學校的學業(yè)導師制度,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展開大量細致而全面的工作。通過課后義務輔導,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及時為學生剖析問題的本質,鼓勵學生要為了祖國的偉大復興認真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早日為國家的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教師在課堂中教授力學知識的同時,結合工程實例,利用橫向對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力學所涉及的高尖端領域,進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爭取為國家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3 結合課程實際,多角度豐富力學基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江蘇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特色鮮明,具備培養(yǎng)學士、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的高等學校。面向全校眾多專業(yè)的力學基礎課程在工科學習中有著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因此,深挖力學基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無疑將會在學生中產(chǎn)生更強的影響。
在教學中將思政素材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相結合,針對當前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推出基于移動網(wǎng)絡平臺的力學學習程序“力學Lite”,按照基礎力學課程的知識點,搭建起相應課程的邏輯框架。對每一個知識點均按照三部分構成,包括本節(jié)內(nèi)容對應的PPT、基于思政元素的教學資料以及對應的課后測試。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多樣性和直觀性,提煉與課程內(nèi)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與具體案例相結合,分層進行剖析,從知識元素到思政元素,逐步加深學生的理解,并做到內(nèi)容精煉、圖文清晰、格式規(guī)范、重點突出、色彩搭配合理。
各主講教師可依據(jù)自身授課風格完善課件內(nèi)容。如在“材料力學”教學中,當講到強度校核問題時會將真實案例進行凝練,不僅可以增強理論學習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學生樹立起較強的安全和責任意識。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不同章節(jié)的內(nèi)容,對教學資料的長度進行了限制,力爭以最生動的內(nèi)容講解知識點,使學生明確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點。
目前,該移動學習平臺已開始運行,學生可自行預習,課后亦可進行對應的自我檢測。為了增強學生自我學習的主動性,不限定學生的預習時間,只需掌握教學PPT和學習資料中的知識點即可。前期該APP試運行階段獲得學生的普遍好評,均表示利用該平臺更加透徹地理解了課程的內(nèi)在含義。為了幫助學生課后利用該移動學習平臺解決力學基礎課程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在該平臺中設置了在線答疑模塊,使學生真正體會到一對一學習指導的良好氛圍。目前,該小程序中關于“材料力學”課程的部分已日益完善,后續(xù)還將添加“理論力學”“彈性力學”“結構力學”“流體力學”等相關課程,可以滿足各專業(yè)學生對基礎力學課程學習的需求。
因為網(wǎng)絡資源的引入,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也轉變?yōu)榫W(wǎng)絡學習和課堂講授相結合的方式。對于學生而言,知識學習分為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作業(yè)三部分。對于課前預習部分,基于移動學習平臺進行,已取得一定的成績。對于課堂教學部分,結合傳統(tǒng)講授式教學,引入小組討論模式,增加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通過留給學生少量的時間來激發(fā)學生的討論,使其進一步理解思政元素的內(nèi)涵。通過試點教學,學生普遍反映該教學模式明顯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對于理解課程知識點有明顯的益處。
對于課后復習階段,基于力學輔導站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跟進,通過每周課后集中輔導,面對面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并進一步完善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的融合。從而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進一步完善基于“課程思政聚合行動”的教學模式。
4 創(chuàng)立教工黨支部力學輔導站,在課后輔導中將課程思政延伸到課下學習中
從2014年起,工程力學系以景榮春黨支部為載體,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景榮春力學輔導站,堅持每周定時定點為全校各校區(qū)學生進行基礎力學課程解惑答疑。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目前工程力學系的所有教師,包括黨員和非黨員,均參與到輔導站義務服務工作中,受到全校師生的一致好評。這項活動的開展不僅解決了學生力學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而且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成長路上遇到的疑惑,切實將課程思政融合到學生的生活中。力學輔導站是工程力學系景榮春黨支部長期堅持的重點工作,隨著其不斷發(fā)展壯大,必將成為課程思政的另一個重要陣地。
5 持續(xù)完善課程思政建設
思政元素與基礎力學課程相融合實踐的過程中還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完善。
1)對移動學習平臺的使用要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移動互聯(lián)設備進行學習過程中,面臨學習持久性、網(wǎng)絡資源多樣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進行積極而有效的引導。同時,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力學移動學習平臺的建設和開發(fā),增強其趣味性,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應加強對課堂教學的掌控。網(wǎng)絡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對知識點的前期預習為出發(fā)點的,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所反饋的學習效果進行教學思路的調整,著重講解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難點問題。同時,教師應通過移動學習平臺及時回復學生的問題,以進一步迎合學生的學習熱情。
3)依托教工黨支部的課后力學輔導站應進一步制度化,并逐漸涵蓋所有力學課教師,以增大輔導的廣度。同時,在課后輔導中應增強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指引作用,進而強化課程思政的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高國希,葉方興.高校課程體系合力育人的理論邏輯[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10-13.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zhàn)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4]石麗艷.關于構建高校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0):41-43.
[5]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yè)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