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勝 潘茂華* 馬東府
(1河南省蠶業(yè)科學研究院,河南鄭州450008;2內鄉(xiāng)縣余關中心小學,河南省南陽(標注城市)474663)
河南省南召縣位于河南的西部山區(qū),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柞樹是該縣山區(qū)的主要優(yōu)勢樹種之一,占各類樹種的70%以上。柞樹是多年生喬木,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再生能力強等特點,葉子可以用來飼養(yǎng)柞蠶。柞蠶放養(yǎng)又是南召縣的傳統(tǒng)支柱產業(yè),每年放養(yǎng)量和產繭量占河南省的60%以上,素有“召半省”之美譽。
柞樹一般在2~3 年輪伐一次,輪伐的柞樹枝條除了用來燒鍋做飯、冬天取暖外,都被遺棄在山坡或房前屋后,未被充分有效開發(fā)利用,同時對蠶農居住生活環(huán)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近年來,筆者用輪伐下的2~3 年生柞樹老稍木屑栽培香菇、黑木耳、杏鮑菇等獲得成功,為柞蠶副產物的開發(fā)利用,開辟了新途徑。開發(fā)利用柞樹老稍既提高了蠶農護柞養(yǎng)蠶的積極性和綜合經濟效益,又有效緩解了“蠶-林-菌”及食用菌原料緊缺的矛盾,并有力推動南召縣柞蠶產業(yè)和食用菌產業(yè)健康、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現將柞樹老稍木屑栽培香菇的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柞樹老稍的砍伐時間,一般在當年12月下旬之后,待柞樹進入休眠期,用鐮刀、斧頭或鋸從柞樹基部3~5 cm處,將柞樹整株砍伐。
將收獲的新鮮柞樹老稍用食用菌木屑專用粉碎機,粉碎成1~1.5 cm 的木屑,于低溫干燥處儲存?zhèn)溆?;對于不能及時加工的柞樹老稍,存放在干燥、通風處,以防霉變而降低木屑的質量。
按柞木屑80%,麩皮18%,石膏2%比例配制培養(yǎng)料。先將柞木屑預濕12 h 以上,使木屑含水量65%~70%,然后平鋪(攤開)木屑,均勻撒上麩皮和石膏,用食用菌拌料機攪拌4~5 次。拌料要做到三勻(干濕均勻,主料與輔料均勻、酸堿度均勻),使培養(yǎng)料含水量在60%~65%(手捏成團、松開不粘手為宜),pH 6.0~6.5為宜。
栽培袋選用60 cm×18 cm×0.005 cm 或58 cm×20 cm×0.005 cm 規(guī)格的高強度聚乙烯袋(保水膜),采取套袋法裝培養(yǎng)料。用食用菌裝袋機裝料,扎口機扎袋口。一人鏟料,一人放保水膜,一人放套袋和開機,一人整理料袋,一人扎口,每小時可以裝料800~1 000 袋。裝料要松緊適中,每袋裝濕料2.5~3.0 kg。要做到當天拌料當天裝袋,培養(yǎng)料不隔夜。
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最好是水泥地面),在地面搭放10~15 cm 高的支架,支架上面鋪一層編織袋,然后將料袋呈“梯形”碼在支架上,料垛的兩端每隔一層用編織布將最外端的3~4 個料袋包好,以防料袋下滑(圖1)。料垛碼好后用塑料薄膜將其包嚴再用編織布包好,薄膜要超出垛的底部30~50 cm。蒸汽管深入垛內80~100 cm,蒸汽管的周圍及垛的底部用土或沙壓嚴,以免漏氣影響滅菌效果。開始用猛火升溫,爭取在4~6 h內達到100 ℃以上,嚴防中途降溫,火力要“兩頭猛,中間穩(wěn)”。上汽后48 h 后封火,悶10~12 h,待料垛溫度降到35 ℃左右時,趁熱將料袋碼放在已消毒的接種棚內一邊(接種棚內地面已鋪薄膜),用薄膜將料袋蓋住,以防被雜菌感染。
圖1 料袋碼垛準備滅菌
圖2 料袋打接種孔
圖3 接種后料袋覆蓋農膜
依據氣候的特點,春栽香菇一般選用L808、9608、黃香5 號等優(yōu)質香菇品種。待料袋溫度降至25 ℃以下時,即可進行接種。一般采取開放式接種法。接種前一天晚上接種棚用二氯異氰尿酸鈉熏蒸消毒6~8 h。用含85%乙醇和15%殺菌滲透劑一擦靈消毒袋一面消毒后,利用家用角磨機(不安砂輪)在料袋消毒面等距離打四個接種孔(圖2),孔的直徑2.0 cm,孔深2.5~3 cm,將菌種點入接種孔內,用力壓實到料袋表面持平。邊打孔邊接種,接種后立即用農膜蓋好料袋(圖4)。
2.5.1 通風
20~25 ℃的環(huán)境條件下避光培養(yǎng)菌絲。
接種后5~7 d 左右菌種開始萌發(fā),此時要注意通風,每天早晨和傍晚通風25~30 min,防止發(fā)菌棚內缺氧,空氣相對濕度過高而影響菌絲生長,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65%~70%。接種后7~10 d 內不要翻動袋。
2.5.2 翻垛
接種后20~25 d,待袋垛上部袋菌絲圈直徑達5~7 cm,下部袋菌絲圈直徑達 8~10 cm 時,進行翻垛,以使整批袋菌絲生長發(fā)育一致。同時要檢查料袋的發(fā)菌情況,對于菌種沒有萌發(fā)的袋應重新進行接種,對已被雜菌感染的菌袋應立即清理,以防交叉感染。并將菌袋改為“井”字形成排碼放,層高不超過10 層。排與排之間要預留60~80 cm 寬的過道,方便管理工作。
2.5.3 刺孔增氧
接種后60~70 d 待菌絲長滿袋后刺孔增氧,俗稱“放大氣”。專用刺孔機刺孔,每袋刺孔10 排左右,每排 8~10 個孔,孔深2.5~3 cm。刺孔后要根據菌絲生長發(fā)育情況和培養(yǎng)棚溫度及時調整碼袋高度,25 ℃以上,菌袋碼放高度不超過 8 層,25 ℃以下,菌袋碼放高度不超過10層,以防“燒袋”。
2.5.4 越夏管理
刺孔增氧10~15 d 后,根據外界溫度和菌絲生長發(fā)育情況及時將菌袋移到越夏棚內進行越夏管理,時間在4 月下旬到5 月上旬。越夏管理以降溫、保濕遮陽為主,為確保遮陽降溫效果,要求棚高度在3.0~3.5 m,棚的最上邊搭兩層遮陽網,兩層網相距50~80 cm,下層遮陽網應高出栽培架頂部1.0~1.5 m,以利棚內良好空氣流通。在實際生產中越夏棚作為出菇棚,因此遮陽網覆蓋范圍要略大,超出栽培架1.5~2.0 m,尤其棚的西邊,以防陽光直射菌袋。
在菌絲吃透培養(yǎng)料后(接種后240~260 d),菌袋表面出現棕色至棕褐色瘤狀凸起,接種孔周圍開始有黃色水珠,用手捏菌袋,松軟富有彈性,說明菌絲已經生理成熟,此時棚內溫度控制在20~25 ℃為宜。
轉色后的菌袋在上架前脫去套袋(留保水膜)上架催菇。根據河南省氣候特點,一般脫袋上架時間在9月下旬—10月上旬(寒露前后)。上架后棚內溫度控制在15~25 ℃,空氣相對濕度85%~90%,早晚揭起菇棚兩端塑料薄膜通風降溫,拉大溫差在10 ℃以上,促使菇蕾形成。菇蕾形成后,菇棚內溫度控制在15~20 ℃,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并注意通風,促使菇蕾生長發(fā)育。
采摘完第一潮香菇后,將殘留在菌袋上的菇柄剔除干凈,以防被雜菌感染。養(yǎng)菌7~10 d,促使新的菇蕾形成,采摘兩潮香菇后,菌袋質量明顯降低,此時用食用菌注水器及時對菌袋補充水分,每個菌袋注水15~20 s,使菌袋恢復到原重,其他管理同前,一般到來年春季出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