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大家多少都聽說過一些吧?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想要在與各國的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所以派鄭和組織起了龐大的船隊七次下西洋。
鄭和的船隊聲勢浩大,船只按用途分為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zhàn)船五類。其中最大的船叫寶船,負責運輸珍貴貨物。一艘寶船有100多米長,非常龐大,能適應海上多變的環(huán)境,進行安全的長途航行。據記載,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比國外領先了一兩百年呢。船隊中的寶船通常有好幾十艘,全都滿載著中國特產。你想想看,那是何等壯觀的景象?。∑溆喾N類的船的數(shù)量也是成百上千,隨行人員更是數(shù)以萬計,浩浩蕩蕩的船隊驚動了沿途的國家,讓當?shù)厝嗣耦I略了中國國力的強大。
“鄭和下西洋”既然是為了掌握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寶船上的貨物自然都是國外難以見到的商品,有精美的綾羅綢緞,有釉里紅瓷等瓷器,有麝香等中藥材,還有青銅器、鐵器等金屬器具。
明成祖下令給貿易伙伴大量優(yōu)惠,所以各國都非常樂意與鄭和達成貿易,于是鄭和回國的時候,船上的貨物都換成了外國的馬匹、胡椒、乳香、象牙、珊瑚、琉璃、顏料等。
在鄭和帶回來的顏料中,有一種鈷(gǔ,一種金屬元素)顏料有著漂亮的藍色。聰明的中國人把它用在了青花瓷的制作中,結果燒制出來的瓷器顏色鮮艷亮麗,令人愛不釋手。就這樣,中國不斷進口鈷顏料,向國外出口更多更漂亮的青花瓷。
經過多年的貿易活動,青花瓷成了全世界人民都喜愛的珍品,歐洲的貴族用中國青花瓷大宴賓客,東南亞人用青花瓷供奉神佛或者把它作為重要的殉葬品,東非的寺廟大門上嵌著青花瓷盤,而且青花瓷的工藝也被全世界的工匠學習,影響了埃及、日本、波斯(今伊朗)等很多國家的瓷器風格。
明代天順時期 青花波斯文三足爐
做外貿的商人深知“因地制宜”“入鄉(xiāng)隨俗”的重要性,所以當時為了“定向出口”,他們在一些瓷器中專門加入了外國風格的紋飾。
這件寫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盤子是明代正德時期外貿瓷的代表物之一,它很可能是阿拉伯地區(qū)某部族或某國家所定制燒造的。
明代正德時期 白釉礬紅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盤
在明代不同時期,由于運用了不同產地、不同比例的鈷顏料,青花瓷的青色也變得多種多樣。
洪武年間,國家百廢待興,鈷顏料的品質也普通,所以青花的顏色比較灰暗朦朧。
到了永樂年間,鄭和從中東地區(qū)帶回了質量上乘的鈷顏料,所以永樂、宣德年間的青花顏色開始變得鮮艷。由于制作青花的工藝也日益成熟,所以在宣德年間,人們已經可以在青花之上加入更多色彩燒制瓷器,這種工藝在成化年間發(fā)展到極致,也就是成化斗彩。
從正德年間開始,鈷顏料的來源更多了,燒造工藝也達到了更高的水平,更多更美的青花瓷走向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的名片之一。
青花花卉紋執(zhí)壺 明代洪武時期
青花玉壺春瓶 明代永樂時期
鑒定明代青花瓷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青料(青花的原料)、紋飾和瓷器的胎釉。其中青料的地位最為重要,因為是它決定了青花紋飾的顏色、畫法和藝術效果,也影響了胎釉的平整程度。青料的種類還是區(qū)別官窯和民窯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呀,研究明白了明代不同時期的青花中的鈷顏料的發(fā)展與演變,也就能更好地鑒定出這青花瓷是屬于明代什么時期的啦,這還有助于我們了解瓷器相關生產工藝的發(fā)展與演變呢!
玻璃在我們如今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價格也非常低廉,但在明代以前的中國,玻璃器具可是很難見到的喲!那時候中國制造出來的玻璃,顏色好看但不耐高溫,一澆熱水就會破裂,所以沒辦法做成杯子、碗這樣的日常飲食用具,只能做成各類裝飾用的工藝美術品。當時外國產的玻璃就沒有這個缺點,顯然是工藝不同的緣故。所以鄭和回國時,船上除了裝貨物,還帶回了許多外國人——玻璃匠!
這些來自阿拉伯的玻璃匠將燒制能耐驟冷驟熱玻璃的工藝傳授給了中國的工匠,玻璃用具才得以大批量生產,供給百姓日常使用。中西文化的交流帶來了工藝的革新,使玻璃不再是稀罕物件,這大大改善了普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