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華,許朝暉,王 娟,李雙雙,郭 瑋,雷 燕,郭永博,陳亞強,李照輝,王曉坤,謝曉燕
新型冠狀病毒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 noval coronavirus, 2019-nCoV)[1-2],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已知可引起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和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等較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截止2020年3月15日,全國已累計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81 099例,累計死亡3218例,危害巨大。已有研究顯示患者感染2019-nCoV后,約在7 d產生針對病毒的IgM抗體,約在14 d產生IgG抗體[3],然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體內IgM、IgG抗體水平及變化規(guī)律尚不清楚。近期我們對武漢火神山醫(yī)院出院的1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進行檢測,分析了患者康復后短期內抗體水平產生規(guī)律,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預防、干預和康復提供線索。
1.1血液標本來源 2020年2月10日—3月10日于武漢火神山醫(yī)院感染三科住院的146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均符合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辦公室2020年2月18日頒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4]。出院前1天收集患者血液標本,將患者依據(jù)發(fā)病時間到標本采集時間分為A組20例、B組58例、C組46例、D組22例,發(fā)病時間分別為≤30 d、31~39 d、40~49 d、≥50 d。4組年齡、性別及臨床分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1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2IgM、IgG抗體檢測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清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樣本IgM和IgG濃度<10.0 AU/ml時,為無反應性(陰性),樣本IgM和IgG濃度≥10.0 AU/ml時,為有反應性(陽性)。IgM、IgG抗體檢測試劑盒及iFlash3000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均購自深圳市亞輝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IgM、IgG抗體與發(fā)病時間的變化趨勢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清IgM抗體濃度隨發(fā)病時間延長呈下降趨勢(圖1),而IgG抗體隨發(fā)病時間延長呈上升趨勢(圖2)。
圖1 1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清IgM濃度與發(fā)病時間散點圖
圖2 1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清IgG濃度與發(fā)病時間散點圖
2.2IgM、IgG抗體濃度結果比較 B、C、D組IgG抗體濃度高于A組,且C、D組高于B組(P<0.05,P<0.01),而4組IgM抗體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組IgG抗體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4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清IgM、IgG抗體濃度比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提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具備病原學或血清學證據(jù)之一者即為確診病例[5],首次將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作為確診的依據(jù)之一。機體遭受病原體感染后,最早出現(xiàn)的抗體即為IgM,通常發(fā)病后1周內即可在血清中檢測到特異性IgM抗體,其升高能夠為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學診斷提供重要參考[6],特異性IgM抗體產生最早,但濃度低、維持時間短、親和力較低,而IgG抗體產生晚,但濃度高、維持時間長、親和力高,血清IgG抗體陽性往往提示中后期感染或既往感染。有研究發(fā)現(xiàn)2019-nCoV IgG、IgM檢測具有較好臨床特異度和較高的檢出敏感度,可以作為臨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篩查和診斷的必要補充[7]。
檢測IgM、IgG抗體不僅用于診斷,還可以動態(tài)監(jiān)測2019-nCoV感染后人體IgM和IgG的濃度變化,明確其變化規(guī)律,對于明確治療效果、評估患者狀態(tài)及判斷病情轉歸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化學發(fā)光法對符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院標準患者的IgM、IgG抗體進行檢測,初步觀察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患者IgM、IgG抗體的產生有以下幾個特點:①IgM抗體濃度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與正常參考值相比,4組IgM抗體的水平顯著升高,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②IgM抗體濃度呈現(xiàn)隨發(fā)病時間延長而逐漸下降趨勢,但發(fā)病30 d后IgM抗體下降緩慢,1例患者在發(fā)病70 d時多次核酸檢測陰性,已符合出院標準,但IgM抗體仍高達42.66 AU/ml,這與SARS患者明顯不同,SARS患者在康復60 d時所有IgM抗體均轉為陰性[8];③IgG抗體濃度明顯增高。本研究結果顯示,B、C、D組血清IgG抗體濃度高于A組,且C、D組高于B組。提示發(fā)病30 d后IgG抗體濃度明顯高于發(fā)病30 d內的抗體濃度,但有少量患者在發(fā)病30 d后IgG抗體濃度仍無明顯增高;④IgG抗體濃度呈現(xiàn)隨發(fā)病時間延長而逐漸增高的趨勢。本研究結果顯示,C、D組IgG抗體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IgG抗體可能在發(fā)病40 d后達到峰值。
2019-nCoV屬于β屬的冠狀病毒,經過病毒序列比對分析,推測2019-nCoV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等野生動物[9],N蛋白包裹病毒基因組,可作為診斷抗原[10],目前對其理化特性的認識多來自SARS冠狀病毒(SARS-CoV)和MERS冠狀病毒(MERS-CoV)。納入本研究患者在行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檢測前,已經至少2次檢測核酸陰性,但是患者IgM、IgG抗體濃度增高程度不一,應結合患者癥狀、血常規(guī)、炎癥指標及IgM、IgG抗體濃度做綜合判斷:①當IgM抗體濃度明顯增高,而IgG抗體陰性,需對核酸檢測結果存疑,應復查核酸檢測[11];②當IgM抗體陰性、IgG抗體陽性,提示患者既往感染,體內病毒已經被清除[12];③當IgM、IgG抗體濃度均增高,患者可能處于恢復期,也可能為核酸檢測假陰性[11],此時可計算IgG抗體濃度與IgM抗體濃度比值,若比值>5,考慮患者近期感染2019-nCoV,但病毒已被清除,目前處于恢復期,若比值<5,可能處于恢復期,也可能為核酸檢測假陰性,應復查核酸檢測,結合患者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這種方法是否符合患者實際情況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觀察時間較短,未能明確2019-nCoV特異性IgM、IgG抗體轉為陰性的時間,需延長時間做進一步觀察。另外,我們收治的患者均為普通型及重型患者,缺乏輕型及危重型患者,可能對結果的判斷產生選擇性偏倚。最后,當2019-nCoV核酸陰性,IgM、IgG抗體濃度均增高時,IgG抗體濃度與IgM抗體濃度比值與病毒清除之間的關系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