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丘 妮
(1.2.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以部首查檢的傳統(tǒng)字書中沒有規(guī)定取部位置(1),最多只是在字書的使用凡例中注明排檢原則或簡單的取部原則。真正提出取部位置的辭書是黎錦熙先生主編的《新部首索引國音字典》:“絕對以字之左上方為準,凡右部首之在右及在下或在中央者,概不為部首(例如邑部,即右大耳,取消),以免猜疑?!盵1]后1964年《部首查字法》(草案)的查字方法條例則明確規(guī)定了漢字部首查檢的取部位置:“部首的一般位置在字的上、下、左、右、外;一般位置沒有部首的,查中坐,中坐沒有部首的,查左上角;部首不在上、下、左、右、外、中坐、左上角,查余類?!盵2]1983年《漢字統(tǒng)一部首表》(征求意見稿)對左上角的取部位置有所改變:“部首的位置一般在字的上、下、左、右、外;上、下、左、右、外沒有位置的,查中坐;中坐也沒有部首的,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個角?!盵3]《漢字部首表》(2009年)則取消中坐,并改四角取部為偏旁取部。具體的歸部規(guī)則:“從漢字的左、上、外位置取部首。如果左和右、上和下、外和內(nèi)都是部首,則只取左、上、外位置的部首(例字略,下同);如果漢字的左、上不是部首,右、下是部首,則取右、下位置的部首;半包圍結構的字,如果外不是部首,內(nèi)是部首,則取內(nèi);如果漢字的左和右、上和下都不是部首,則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順序,從偏旁的位置取部首;如果由上述位置取不到部首的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的字或其他字,則從起筆的位置取單筆部首?!盵4]建國后設立的部首表中取部位置見表1。
表1 三張部首表取部位置情況
在具體漢字部首表及檢字表中,取部位置除大宗部位“上、下、左、右、外、內(nèi)”五處取部一致外,其他位置如中坐、左上角、四角、偏旁、起筆五種取部位置還存在較大差別。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在辭書實際查檢中,如何設定上述五種有差別的取部位置?標準又是什么?下文將從漢字部件之間的方位關系對上述問題進行一一考察。
現(xiàn)代漢字的結構研究中,論及一級部件結構之間方位關系的學者很多,但是以漢字部首查檢為目的論及漢字部件之間方位關系的主要有史存直、蘇寶榮、陳燕等三位先生。
史存直先生將漢字結構分為三類:左右并列關系、上下疊置關系、內(nèi)外包孕關系[7]。蘇寶榮先生在《漢字部首排檢法規(guī)范化試探——論切分、定位(定序)歸部法》一文中認為:“占方塊漢字數(shù)量最多的形聲字,其形體結構分為四類八種。除常見的左右結構(主要為左形右聲,部分為右形左聲)、上下結構(主要為上形下聲,部分為一下形上聲)、外內(nèi)結構(主要為外形內(nèi)聲,部分為內(nèi)形外聲)三類六種外,還有一類兩種,即形符占字的一角或聲符占字的一角兩種情況?!盵8]
陳燕先生依據(jù)傅永和先生將漢字結構粗略分類為獨體字、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特殊結構六類,細分為十四類(2)。
除此之外,據(jù)漢字的理據(jù)和形體對漢字結構進行歸類的學者還有王爾康、梁東漢、張普、傅永和、蘇培成、李公宜、劉如水等先生。
王爾康將漢字結構分五類:上下型、左右型、半包型、獨體型和內(nèi)外型[9]。梁東漢先生只針對合體漢字進行歸類,分為三式:上下組合式、左右并列式、內(nèi)外拼合式[10]。張普將漢字結構分為五大類:上下、左右、外內(nèi)、獨體、框架結構,其中外內(nèi)結構包括兩面包圍(左上包圍/右上包圍/左下包圍)、三面包圍(上包圍/左包圍/下包圍)、四面包圍三種[11]。傅永和對漢字結構類型歸并多有改變,最后把漢字結構類型分為十三種類型:左右結構(億、化、挺)、左中右結構(獄、轍、樹)、上下結構(呆、藝、露)、上中下結構(曼、享、復)、全包圍結構(回、園、國)、上三包孕結構(問、風、凰)、下三包孕結構(兇、擊、廁)、左三包孕結構(匡、匣、匿)、左上包孕結構(厄、尾、痛)、左下包孕結構(氈、趣、爬)、右上包孕結構(句、氧、可)、對稱結構(弼、斑、辮)、特殊結構(衷、哀、裹)[6]。李公宜、劉如水將漢字結構分為五類:獨體、上下、左右、包容、嵌套[12]。蘇培成先生的分類與張譜先生的分類基本相同,但他從左右結構中分出左中右結構,從上下結構里分出上中下結構,同時增獨體字一類,總共為十三類[13]。不同學者對一級部件方位關系分類統(tǒng)計見表2。
表2 不同學者對一級部件方位關系分類統(tǒng)計表
一級部件方位關系在表格中顯示:上下、左右、包圍三種類型,各家雖然離析的粗細度不一,但學者對這三類結構認同基本一致,就部首查檢法的角度來看,這三類漢字結構占了漢字總數(shù)的絕大多數(shù),而且被取部首的位置也容易確定,如表3所示。
表3 部首居左、上、右、下、外、內(nèi)等六大宗位置數(shù)字統(tǒng)計
所不同的是特殊結構、框架結構、對稱結構的理解諸家有分歧,漢字部首查檢法中取部位置的設定取決于漢字部件方位關系界定,漢字部件方位關系界定的不同決定部首查檢法中取部位置的變化。例如,傅永和先生將衷、哀、裹、乖、衍等漢字結構認定為特殊結構,將辮、弼、囂、幽等字認定為對稱結構,并沒有為噩、坐、爽、乘等字設立框架結構?!禛B13000.1字符集漢字歸部規(guī)范》的制定負責人陳燕先生據(jù)傅永和先生對漢字一級部件方位關系類型的界定,認為應取消中坐,原因是取中坐位置的漢字結構包括獨體結構、鑲嵌結構、部首處中間位置結構三種類型,對鑲嵌結構的中坐位置:“第(2)類是鑲嵌結構字,屬于特殊的漢字結構,相當于‘康中2’(6)屬字畞、爽、奭、巫、噩、乘、來,特點是鑲嵌部分靠在成字的框架上,不能依照左右、上下、包圍結構的基本取部方法取部。其框架部分一般是成字部件,呈‘工’字形,準確地說它不完全處在中坐位置,還連帶著上合下的位置。與第3類(嬲類字)相比,有較大的結構差異,應當按照特殊結構處理,嚴格地說這一類也不宜設立中坐位置。”[14]
既然不設立中坐,那么對畞、爽、奭、巫、噩、乘、來等鑲嵌結構字如何取部?陳燕先生認為:“爽類字有巫(工)、噩(王)、乘(禾)等,是特殊結構字。上述字本應從起筆位置取單筆部首,但是使用部首疊合規(guī)則后,就該取復筆部首。這條規(guī)則選取單字較大的筆畫組合作部首,可以有效地減少選取部首的不確定性?!盵15]由上論述可知《GB13000.1字符集漢字歸部規(guī)范》把鑲嵌結構歸入“起筆部首”,然后按照部首疊合取大規(guī)則,分別歸入相應的部首,如表4所示。
表4 框架結構字在《歸部規(guī)范》(2009)中的歸部情況
而蘇培成先生卻認為:“關于中坐,《部首查字法說明》指的是‘夾、辦、乘、幽’等字,這類字無法歸入左右、上下、包圍三個大類型,它們的特點是內(nèi)支持外,我們叫做框架結構。框架結構的字取中坐作部首是非常合理的?!盵5]我們同意蘇培成先生意見,認為框架結構字取消中坐位置不妥:第一,把框架結構認定為特殊結構,特殊結構這一術語所指內(nèi)容繁雜,容易造成了漢字結構類型的概念模糊。蘇培成對這類漢字結構有準確的論述:“而‘爽’和‘巫’的中間是骨架,兩邊的部分是依附在骨架上的。這和包圍結構正相反,包圍結構是外包內(nèi),而‘爽’‘巫’是外靠內(nèi),因此我們把這類叫做框架結構。再者,‘特殊結構’這個名稱并不好,它給出的信息是特殊,也就是與眾不同,到底哪里不同卻沒有說明?!盵5]將畞、兆、刅、辦、巫、坐、夾、爽、奭、幽、豳、噩、來、乘等字結構認定為特殊結構沒有彰顯其字形為框架的特征,以特殊結構為由取消其取中坐部位是毫無根據(jù)的。第二,起筆不是部首,漢字歸起筆是對沒部首可取的漢字或在字詞典的實際查檢中難以取到部首的漢字才以起筆查檢。起筆類似于傳統(tǒng)字書中的雜部,是字詞典中部首查檢法實際操作的方法,特別是在《歸部規(guī)范》(2009年)沒設立難檢字,取不到部首才歸入起筆,如起筆也算是部首,那任何字都可以取部,與取不到部首的漢字歸入起筆規(guī)則豈不是矛盾?第三,按起筆的“單筆部首”疊合規(guī)則,取到的部首還是與框架結構漢字所取中坐的部首一致,特別是《歸部規(guī)范》(2009年)對框架結構漢字取部未按起筆部首疊合規(guī)則作任何說明的情況下,取消框架結構漢字取中坐部首,在理論和實踐操作上都沒有實際意義。
綜上,我們認為《辭海》以下取中坐位置的漢字包括獨體結構、鑲嵌結構、部首處中間位置結構(7)三種類型可作如下處理:獨體結構漢字歸入起筆;鑲嵌結構漢字以中坐取部;部首處中間位置結構的漢字據(jù)形按照上下(袤褻裒裏裹褏褎褒褭襃褻襄)、左右(粥辮)、左上(嚻囂)取部位置和取部順序查檢,如上述位置取不到部首,則歸入起筆??蚣芙Y構字在不同字詞典、歸部規(guī)范中的歸部情況如表5所示。
表5 框架結構字在不同字詞典、歸部規(guī)范中歸部情況
明確漢字切分方法,一級部件之間方位關系界定后,我們可以得出部首查檢法中上、下、左、右、外、內(nèi)、中坐等七個取部位置,而這七個取部位置不能窮盡、周遍地統(tǒng)屬全部漢字,我們有必要對最底層的基礎部件方位關系作詳細了解。
對基礎部件方位關系進行分類的學者不多,主要有梁東漢、傅永和兩位先生。梁先生在一級部件類型下細分為諸多小類:上下組合式分為二十三個小類;左右并列式分為二十一個小類;內(nèi)外拼合式分為六個小類,雖然梁東漢先生對漢字結構的方位關系分類不能窮盡漢字的結構類型,但其方法對后來的漢字形體結構研究予以啟示,尤其是對漢字部首查檢及漢字信息處理中漢字編碼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思路,漢字部首查檢必須對基礎部件方位關系進行窮盡分析,才能對一級部件拆分后取不到部首的漢字進行取部。
傅永和先生從不同基礎部件數(shù)目表現(xiàn)出來的方位關系入手,一一分析統(tǒng)計:兩個部件的方位關系有九種,三個部件的方位關系有二十一種,直至最多八個部件之間的方位關系為一種,并給每種方位關系配以具體的框架圖,如表6所示。
表6 部件數(shù)目不同的漢字方位關系數(shù)目表
當某個漢字一級部件取不到部首時,我們只有把目標放到基礎部件取部,由于基礎部件方位關系有六十五種之多,基礎部件部首所處漢字結構中的位置相應也有幾十種之多。而各種規(guī)范部首查檢表中對基礎部件取部位置的設定只有: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或偏旁(8)等幾個。三張部首表對基礎部件取部位置情況如表7所示。
表7 三張部首表對基礎部件的取部位置情況
關于對基礎部件所在漢字四角取部的問題,陳燕先生認為:“從四角取部有以下兩個主要問題難以解決:(1)約有300字需要從四角取部,但是真正具有四角位置的字不多。部首在四角分布不均勻,左上角最多,右下角最少。因此,設立右下角形同虛設;(2)四角取部的順序從每個字的左上角,經(jīng)過左下角、右上角到右下角,其取部位置大都不合漢字結構的方式。以上思考使得我們對四角取部產(chǎn)生疑問。當我們打算從四角取部而仔細研究它時,發(fā)現(xiàn)它如此模糊不清,難以準確而有效地使用,從而促使我們另辟新路,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15]并提出設立偏旁取部首來解決四角取部模糊不清的方法:“作為偏旁還可以再分別上下兩分,按照先左后右的順序切分偏旁,切分出部件‘士’‘一’‘豆’和‘次’‘心’之后,找到部首‘士’。當?shù)谝淮吻蟹终謺r找不到部首,就要對偏旁再一次切分。我們所說的偏旁不只是左右結構,傳統(tǒng)又將合體字的左、右、上、下、外、內(nèi)通稱為偏旁,我們?nèi)圆捎脗鹘y(tǒng)的稱謂,將上述偏旁的位置稱名為左旁、右邊、上頭、下底、外框內(nèi)心。漢字結構決定了偏旁切分的可能性,用偏旁作為取部位置,其目的是解決復雜結構的取部問題。”[15]我們同意陳燕先生所指出的歷次規(guī)范部首查檢表中設立四角取部位置的不合理,四角取部確實存在模糊的地方,取部位置模糊不清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左上與上左導致模糊不清,上左位置如:梺(木)、梵(木)、歶(止);左上位置如:劔(人)、疑(匕)、氓(亠)、畝(亠)、孰(亠)、就(亠)。第二,左下與下左導致模糊不清,左下位置如:蟊(蟲)、奣(日);下左位置如:亁(干)、巰(工)、巰(工)、埶(土)。第三,右上與上右導致模糊不清,右上位置如:賴()、贕(土)、囏(士);上右位置如:釐(攵)、瀪(攵);第四,右下和下右導致模糊不清,右下位置如:叚(又)、啎(口);下右位置如:勗(力)、甥(力)。但是我們不同意陳燕先生以取偏旁中部首代替取四角位置中部首的辦法。偏旁取部首的優(yōu)點雖然符合漢字結構特點,但是并不呈規(guī)律性,也不簡單易行。我們對部首在四角位置的取部方法是對一級部件即(上、下、左、右、外、中坐等七個位置)中提取不到部首的漢字,查左上方(9)位置,左上方位置取不到部首則歸入起筆。理由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左上方位置取部有歷史基礎;早在民國時期,《國音字典》“四系七起筆漢字新部首”查檢法就設立“左、上、左上方”三個取部位置,左上方居其一,這一取部位置曾被1964年《漢字部首表(草案)》查檢規(guī)則吸收,1983年《統(tǒng)一漢字部首表》(征求意見稿)中認為上、下、左、右、外、內(nèi)、中坐沒有部首,則改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角取部。
第二,一級部件中提取不到部首的漢字中,左上方位置能取到部首的漢字占一半多。通過對《GB13000.1字符集漢字歸部規(guī)范》中20902個漢字所歸之部一一進行考察統(tǒng)計,得到取偏旁中部首的漢字總共有242個,在四角位置的漢字總共有235個。
左上方(142個):
左上方:
兛(十)、兝(十)、兡(十)、兢(十)、嘏(十)、兣(十)、戴(十)、瞂()、剏(丷)、剙(丷)、囅(丷)、俎(人)、剱(人)、舒(人)、舖(人)、舗(人)、舘(人)、劒(人)、劔(人)、朇(人)、糴(入)、疑(匕)、氓(亠)、玅(亠)、畝(亠)、孰(亠)、玈(亠)、就(亠)、亸(亠)、嚲(亠)、燄()、哿(力)、嗧(力)、勰(力)、叕(又)、能(厶)、巬(工)、巭(工)、刼(土)、叝(土)、執(zhí)(土)、喆(士)、報(土)、壾(士)、朅(土)、燅(土)、噽(土)、嚭(士)、懿(士)、囍(士)、匏(大)、綔(大)、奲(大)、輝()、尡()、輝()、兤()、耀()、戢(口)、嗣(口)、槑(口)、嘂(口)、噐(口)、嚻(口)、囂(口)、囅(口)、頾(彡)、夞(夕)、夠(夕)、夡(夕)、郺(夕)、彟(彐)、彠(彐)、咫(尸)、幾(幺)、畿(幺)、疀(巛)、蠶(旡)、鬰(木)、鬱(木)、齢(止)、尟(日)、嗠(爫)、繇(爫)、螤(文)、斔(文)、旕(方)、煔(火)、燚(火)、爕(火)、黺(業(yè))、黻(業(yè))、黼(業(yè))、嬲(田)、穨(禾)、皝(白)、緜(白)、皩(白)、瓥(瓜)、競(立)、聽(耳)、覅(覀)、虧(虍)、臲(自)、粼(米)、翫(羽)、霕(雨)、霒(雨)、霼(雨)、靆(雨)、靅(雨)、竷(音)、贑(音)、贛(音)、竸(音)、贛(音)
上左方:
單(口)、喌(口)、嘼(口)、器(口)、嚚(口)、囂(口)、嚴(口)、梺(木)、梵(木)、椘(木)、棽(木)、棼(木)、巺(巳)、巽(巳)、琴(王)、琶(王)、瑟(王)、些(止)、啙(止)、歶(止)、曌(日)、煢(火)、熒(火)、檾(火)、瞾(目)、聚(耳)
左下方(53個):
左下方:
兟(兒)、亁(干)、巰(工)、巰(工)、埶(土)、縣(小)、弒(朩)、閷(朩)、歰(止)、歸(止)、朆(日)、戫(冃)、嬴(月)、贏(月)、蠃(月)、羸(月)、贏(月)、臝(月)、驘(月)、鸁(月)、烖(火)、緐(母)、毓(母)、壡(目)、蠲(皿)、蝱(蟲)、蠺(蟲)、繛(糸)、蠹(蟲)、蠿(蟲)、胾(肉)、糶(米)、繛(糸)、豑(豆)、豒(豆)、豓(豆)、豔(豆)
下左方:
巼(口)、唜(口)、唟(口)、喸(口)、嗭(口)、夀(口)、舞(夕)、孬(女)、蝨(蟲)、螶(蟲)、蟁(蟲)、蠢(蟲)、蠭(蟲)、橆(木)、朚(日)、奣(日)
右上方(36個):
右上方:
上右方:
暨(旡)、曁(旡)、(攴)、孷(攵)、嫠(攵)、漦(攵)、犛(攵)、氂(攵)、斃(攵)、釐(攵)、斄(攵)、瀪(攵)、毉(殳)、毊(殳)、臩(臣)、顰(頁)、顰(頁)、幚(阝右)、嚮((阝右))、幫(寸)、冀(匕)
右下方(4個):
叚(又)、啎(口)、賾(貝)、賾(貝)
下右方(0個)
其他偏旁位置為7個。
偏旁下
呄(口)、楶(木)、櫜(木)、爨(火)、羀(田)
偏旁上
甮(勹)、芻(勹)
列表顯示如表8所示。
表8 《GB13000.1字符集漢字歸部規(guī)范》中取不同四角位置的漢字數(shù)量
綜上所論,我們對取一級部件位置(左、上、外、右、下、內(nèi)、中坐)中取不到部首的漢字則取左上方位置,取消以偏旁作為取部位置。剩下在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三取部位置漢字全歸入起筆查檢,這不會增加按起筆歸入單筆部首查檢的難度,具體分析筆者將另撰文分析。
[注釋]
(1)據(jù)筆者目前所能調(diào)查到傳統(tǒng)字書中使用的凡例和序言。
(2)傅先生先后分漢字結構類型:除分十四類外,還有以下幾種分法:分為八類: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穿插結構、特殊結構(《漢字字形辨析與教學》(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8頁):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全包圍結構、上三包為孕結構、下三包孕結構、左三包孕結構、右上包孕結構、對稱結構、特殊結構、獨體《漢字屬性字典》(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分為十二類);分為十五類:左右結構、左中右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全包圍結構、上三包孕結構、下三包孕結構、左三包孕結構、左上包孕結構、左下包孕結構、右上包孕結構、右下包孕結構、對稱結構、特殊結構、獨體字(《現(xiàn)代漢語定量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73頁)。最后在《漢字結構和構造成分的基礎研究》中定為十三類。以上分類中,都分有特殊結構類型,從未分出框架結構類型。
(3)關于框架結構,李公宜、劉如水在《漢字信息字典》中舉例:哀褒乘囪囤固國噩胤,這種分類雜糅了包圍結構、上下結構和框架結構,不過我們可以認為李、劉也承認框架結構。
(4)蘇寶榮先生把非上下、左右、包圍結構的結構類型歸為第四類。
(5)《新華字典》《現(xiàn)漢》中總字數(shù)是查檢表中出現(xiàn)的字數(shù),不是兩字詞典中的實際收字數(shù)字,《新華字典》《現(xiàn)漢》的檢字表中包含了許多多開門字。
(6)作者把《康熙字典》中認為是中坐的漢字歸納為三種類型,鑲嵌結構屬于第二種類型。
(7)獨體結構:曳電(日部)、央夷夫失(大部)、柬東朱未末本束(木部)、秉(禾部)、史(口部)、臾(臼部)、來(米部)、刃(刀部)、求(水部);鑲嵌結構:噩(土部)、爽奭(大部)、巫(工部)、乘(禾部)、來(木部)、畞(十部)、坐(土部)、幽(山部)、兆(兒部)。部首處中間位置結構:嬲(女部)、纛(毋部)、畫疆(田部)、暨晝(日部)、囊(口部)、譱(羊部)、哀(日部)、銜(金部)、髻(車部)、愛(心部),蘇培成先生認為這種分類方法是“由于采用的分類觀點不一樣,建立起來的類也不一樣。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漢字學界的注意。我們在上面介紹的各家分類,基本上是從形分類,可也有人不自覺地混雜了從義分類。例如‘衷’‘褒’,從形分類應屬于上中下結構,‘街’‘衡’從形分類應屬于左中右結構,可有人歸為特殊結構,特殊在哪?”所以我們認為取中坐位置查檢的漢字過多是因為采用不同形義混雜的取部原則。
(8)在漢字的偏旁中取部從理論上講能使更多的漢字能取到部首,但實際操作上,偏旁取部使?jié)h字部首查檢法中固定的取部位置重新變得不可琢磨,幾乎漢字中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提取部首。取漢字的偏旁位置中部首與其他位置(上、下、左、右、外、內(nèi)、中坐)的部首在性質(zhì)是不同的。
(9)考慮左上和上左位置的同時,我們把以往的取部左上角位置改為左上方位置,左上方則可包含左上角和上左角、最上方三個不同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