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
1889年8月,廣州進行鄉(xiāng)試,正考官為內閣學士李端菜,副主考為翰林院修撰王仁堪,試后,他們對這次中舉的年紀最小、才16歲的一位考生的試卷非常欣賞。他們從他的文章中看出這個考生的才華、見識及膽略非比尋常。李端菜甚至說他是“國士無雙”,也就是說他是國家中獨一無二的人才!獲得這個特殊評價的考生,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梁啟超。
咸魚翻生
1882年11月的一天,剛滿10歲的梁啟超在家鄉(xiāng)新會上了一條船,他要到廣州趕考秀才。
梁啟超坐在一條船上,西江的河水猶如一張起皺的大圖紙,鋪向船的前方,浪花歡樂地拍擊著凹凸分明的堤岸。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去省城廣州的他眼里充滿了新鮮感,身邊滔滔的河水,載著他一切的憧憬,滾滾向前奔流。
當時,廣東的內河客輪還未通航,這條船是新會一班要去廣州參加鄉(xiāng)試的考生合資租的。船上坐著的趕考者都是40來歲的大人,梁啟超在這群考生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考生。
那時從新會到廣州的水路要走三天。有一天,大家在船上吃午飯。當一碟香氣四溢的蒸咸魚擺到飯桌上時,大家眉飛色舞。蒸咸魚可是廣東人飯桌上的家常菜,梁啟超正要舉起筷子去夾,這時,有個年紀大的考生指著那碟蒸咸魚對他說:“小朋友,聽說你很聰明,咸魚可是從來沒有人用它來吟詩或者作對的,你來試試怎么樣?”
眾人呵呵大笑了起來,都想看梁啟超的笑話。因為咸魚雖然常見,但卻是粗鄙的東西,是難登詩詞歌賦的大雅之堂的。
讓大家想不到的是,梁啟超突然朗聲地應對說:“太公垂釣后,膠鬲舉鹽初?!?/p>
大家思考了一會,細細品味這兩句詩?!懊罹?!妙句啊!你怎么這么快就想得出來?是抄哪個古人的?”有一個人好奇地問梁啟超。
姜太公釣魚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對“膠鬲”這個人物,了解的就不多了。原來,“膠鬲”是商朝紂王時的大臣。他遇到商紂之亂,就隱遁起來去販賣鹽,是歷史上第一位鹽商。將姜太公釣上來的“魚”加上“膠鬲”的鹽,合起來不就是“咸魚”了嗎?這樣既風格典雅,又適當地運用典故的貼題詩句,怎么可能是眼前這個小孩能想得出來的?所以有人懷疑梁啟超是抄來的。
梁啟超急得滿臉通紅地辯解說:“膠鬲的事跡是我從書中讀到的,我沒抄古人的詩,再說,寫‘咸魚詩,也沒得抄??!”
梁啟超最怕別人說他說謊。6歲那年,梁啟超因為一件事說了一次謊話,不久就被媽媽知道了。晚飯過后,媽媽叫他入了她的臥室,對他嚴加盤查??粗鴭寢寚烂C的臉,他剎那間不認識自己的媽媽了。原來,他的媽媽的溫良性格在鄉(xiāng)里是出名的好,她整天含笑待人,現(xiàn)在忽然變臉,嚇得他趕忙認錯。媽媽在確認梁啟超是說謊后,勃然大怒,把他翻伏在她的膝上,用雞毛撣子狠狠地抽擊他的屁股。這十幾下“藤條燜豬肉”,讓他終身牢記住媽媽說的話:“你以后再說謊,你將來就做竊賊,就做乞丐!”從此梁啟超發(fā)誓不再說謊。
“我是不說謊的!”梁啟超還一臉認真地在嘀咕。
“好啦!好啦!”一位年長的考生安慰梁啟超,“我們知道你沒有說謊,也沒有抄襲!不過這么好的詩句,也只有神童才能寫得出來!來,小神童,吃咸魚吧!再不吃就被人吃光了!哈哈哈……”
梁啟超聽了這話,咧著嘴笑了。
這次去廣州考試,結果梁啟超名落孫山了。在回程的船上,許多也沒考上的考生都顯得很沮喪,梁啟超卻顯得很平靜:“一次失敗,不等于永遠失敗??!”他又想起之前自己吟誦過的“咸魚”詩句。廣東人嘴里說的“咸魚”,其實是指死了的魚。但廣東人又有一句話叫作“咸魚翻生”,翻生是“重生”的意思。
“‘咸魚翻生是多么好的形容詞啊!”梁啟超思考起來。在他讀過的書中,里面很多偉大的人物都和眼前的大江一樣,是習慣走曲折的路的。所以他不相信人生有“絕處”,“即使有絕處,也能重生,就像‘咸魚翻生一樣!”他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一定有名越孫山的時候。
果然,1884年梁啟超卷土重來,他第二次到廣州應考,就中了秀才,那年他才12歲,是名副其實的“童子秀才”。1885年,梁啟超以秀才的資格,跨進了名噪一時的廣州學海堂讀書深造。5年苦讀,梁啟超年年大考都是考第一。
梁啟超10歲那年跟父親去秀才李兆鏡家做客,李兆鏡聽說梁啟超聰明過人,吟詩作對一點也難不倒他,便想考考他。
李兆鏡隨口說出上聯(lián):“‘推車出小陌,你試試對一個,怎么樣?”
“好??!”梁啟超立刻對上:“策馬入長安?!?/p>
“好,好!”李兆鏡連聲贊好。他對梁啟超的父親說:“你這個兒子真是了不得,你香下聯(lián)對得工整就算了,重要的是,聯(lián)語中透露出的志氣不凡啊!他將來一定是個做大官的人?。 ?/p>
梁啟超自負地笑了。確實,像吟詩作對這些東西,在他眼中不過是小兒科。他從小就跟媽媽識字,又跟做教師的爺爺讀書。到了他六七歲時,他去拜私塾先生張乙星為師。有一次做功課,張老師用“東籬客賞陶潛菊”為上聯(lián),讓他對下聯(lián),他脫口而出就說:“南國人思召伯棠?!边@對聯(lián)他對得非常工整,讓張老師非常滿意。
一天,非常好動的梁啟超在家里爬上竹梯玩耍,爺爺怕他有危險,在下面望著他焦急地大叫:“快下來,快下來!爬那么高會跌死你的……”
梁啟超看見爺爺急成那樣子,他竟又往上再攀一級,還沖口念出兩句詩:“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
“上云梯”,是比喻科舉高中、將來做大官的意思。祖父聽到后,不由得開心大笑,覺得這個孫子真是非比尋常。
梁啟超這種吟詩作對的能力非比尋常,在他長大后也為他贏得了許多聲譽。
后來有一次,梁啟超到江夏(今武漢)游玩,他抽空去拜訪當時坐鎮(zhèn)江夏的張之洞。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也是著名的文史專家,為人相當傲慢。當時,張之洞還真有點瞧不起年輕的梁啟超,便想用文人考文人最常用的對對聯(lián)來為難他。
“聽說你才學很好,我出個上聯(lián)請你對對,聽好了:‘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四水”,指長江、黃河、黑龍江和珠江“四時”指春、夏、秋、冬“先生”,指張之洞自己。他借地名“江夏”做比喻,以江南數一數二的學者自居。
梁啟超一聽,暗暗抽了一口冷氣。這個張之洞果然是個老才子,他的這個上聯(lián)出得十分巧妙,既暗藏了“江夏”的意思,又分明是說“我才是老大嘛”!要怎么對呢?恭維或者得罪張之洞的話都是不應該說的,要說得得體,難度的確不少。
梁啟超稍加思索,立即對出下聯(lián):“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小子”指梁啟超自己。他對得十分工整,內容也不卑不亢。他的意思是“我不在你前,也不在你后”,分明就暗藏了“我與你平起平坐嘛”的意思。
自命不凡的張之洞一看,口里沒說什么,但心里卻不得不嘆服梁啟超的才氣不凡。從此,他對梁啟超變得刮目相看了。
“策馬入長安”“看我上云梯”“小子本儒人”……梁啟超正懷著壯志、迎著時代的風雨走到歷史的前臺了。
1898年,梁啟超參加了著名的“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他逃亡到日本,以躲避清朝的追殺。
1899年冬,梁啟超漫步在東京的上野。這時正好是日本軍營新兵入伍、老兵退役的交替時候。梁啟超看到這些軍人的親友在迎、送,而滿街紅白相間的日本軍旗連成一片。而最震撼他的心魄的,還是那些為新加入的新兵題寫的標語——“祈戰(zhàn)死”。
梁啟超非常感慨: “中國歷代的詩歌都說‘從軍的痛苦,但日本的詩歌都在講述從軍的快樂?!比毡救苏J為從軍是國家行為,為國家而戰(zhàn),只有快樂而沒有痛苦。這就是他們宣傳起到的效果。梁啟超覺得他們的宣傳是成功的。
當時,在日本的報刊上,為配合軍事行動,曾廣泛開展了有獎征集歌詞的活動,這當然是為日本對外擴張做宣傳的。所以,對梁啟超這些晚清的志士仁人來說,接觸日本軍歌必定是痛苦的經驗。
“日本軍隊為什么總是能打敗我們的軍隊?”這是很多中國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梁啟超的學生蔡鍔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在學校對中小學生開展唱歌教育,雖然唱的不一定是軍歌,但歌曲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唱歌可以起到鼓舞人奮發(fā)的神奇效果。
當時在日本的廣東詩人黃遵憲也意識到了日本人開展唱歌教育的作用,而這恰恰是中國的教育所欠缺的,他深受啟發(fā),決心補缺,當即創(chuàng)作了《軍歌》二十四章。
梁啟超初時只是得到黃遵憲《軍歌》的四章,他大為興奮,迫不及待地刊發(fā)在當年11月問世的《新小說》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
1905年,日本橫濱大同學校(華僑學校)的學生準備演出新的戲劇,學生們請梁啟超寫劇本。梁啟超心想:“我國正在被外國列強瓜分,正需要用東漢名將班超(被封‘定遠侯)投筆從戎、穩(wěn)固邊疆這樣的偉大事跡來鼓舞中國的年輕人?!彼裕麑懥艘粋€《班定遠平西域》的六幕劇。
演出那天,學生觀眾都十分興奮。當他們看到了第五幕《軍談》時,學生們的情緒全都上來了。在劇中漢朝的士兵唱過廣東《龍舟歌》的新詞,又搬來了軍樂隊高唱《從軍樂》。
梁啟超所作的歌詞目的很明確,就是提倡尚武的精神?!稄能姌贰啡拢斨芯陀羞@些句子:
從軍樂,告國民:世界上,國并立,竟生存。獻身護國誰無份?好男兒,莫退讓,發(fā)愿做軍人。
從軍樂,樂凱旋。華燈張,彩勝結,國旗懸。國門十里歡迎宴。天自長,地自久,中國萬斯年。
從軍樂,初進營。排樂隊,唱萬歲,送我行。父娘慷慨申嚴命:弧矢懸,四方志,今日慰生平。
梁啟超在歌詞中有“父母妻子走相送”的描寫,他們都是用“從軍樂”“沙場死”的豪壯語激勵自己的親人為國捐軀。
這些軍歌,是梁啟超“師敵長技”(指學習敵人的長處)的收獲,他希望幫助中國軍人確立為國戰(zhàn)死的軍隊意識,使中國在強敵環(huán)伺、弱肉強食的危險困境中得以發(fā)憤圖強,反敗為勝。
就是從逃亡日本這段時期起,梁啟超發(fā)現(xiàn)從文化上喚醒國人是很重要的工作。所以,他非常重視辦報刊,先后創(chuàng)辦了《庸言報》《大中華》月刊等,以喚醒國人的革命意識為己任。
閱讀指導:
梁啟超(1873-1929年),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是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學貫中西的大師級人物,在教育、史學和文學等諸多領域都有非凡的思想及學術貢獻。他曾與康有為一起領導了著名的“戊戌變法”。他是中國第一個在文章中用到“中華民族”一詞的人。
梁啟超的“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這一段令人耳熟能詳的話,充滿了對國家的熱愛,也充滿了對于民族強大的迫切渴望,它代表了百年來中國人期待奮發(fā)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