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娜,朱賽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80)
腦梗塞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是由腦內供血障礙所導致的缺氧缺血性疾病,常見有腦血栓、腦栓塞等,不但影響患者身體健康,還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家庭負擔。腦梗塞患者由于缺少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疾病治療和康復[1]。本文分析了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所取得的效果,總結如下。
本次研究時間為2018年10月~2019年9月,研究病例選擇我院診治的230例腦梗塞患者。患者均經過影像學和臨床體征確診為腦梗塞,同意參與本次護理研究。分組方式為雙色球隨機分組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115例,研究組中男女比例為59:56,年齡為(63.8±0.2)歲;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58:57,平均年齡(64.8±0.4)歲,患者的性別、年齡等數據相比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臨床護理,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患者進行藥物護理、生命體征檢查和飲食護理等,遵照醫(yī)囑實施常規(guī)護理服務。
研究組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實施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護士要提升自身護理技能的專業(yè)性,熟練掌握心理溝通技巧,保持親切的護理態(tài)度。尊重患者的主管感受,理解患者所表現的負面情緒,并給予有效的疏導。貼近患者的實際病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護理需要。針對患者在治療期間出現的焦慮、抑郁等情緒要積極疏導,轉移患者對負面情緒的注意力[2]。播放舒緩音樂,轉移對負面情緒的注意力,營造輕松、舒適的休養(yǎng)氛圍。保持患者心態(tài)積極健康,提升康復效果。②健康教育?;颊邔ψ陨砑膊〉恼_認知有助于提升護理配合程度,消除疑慮。發(fā)放健康手冊,定期舉辦健康講座,詳解腦梗塞疾病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護理要點等,講解語言要簡單易懂,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根據患者疾病康復情況制定合理的運動鍛煉方式,逐漸恢復患者的功能障礙[3]。定期對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評估,調整護理方案,確保護理質量。
制定疾病知識調查問卷來統(tǒng)計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掌握程度,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對自身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越好;選擇SAS焦慮自評兩盒和SDS抑郁自評量表來評估患者的負面情緒,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負面情緒越嚴重。
護理分析所涉及的數據均選擇軟件包SPSS 17.0來記錄、分析與檢驗,并對組間數據進行差異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差異用t檢驗,只有P<0.05方可認定組間數據對比有意義。
研究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評分為(86.12±1.56)分,對照組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評分為(63.74±1.85)分,研究組患者對自身疾病掌握程度好,t=16.42,P<0.05;在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相似,經過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負面情緒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對比(分,±s)
?
腦梗塞疾病發(fā)病復雜,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非常重要。臨床唱歌護理包含飲食護理、用藥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等內容,僅針對疾病治療,缺少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關注。針對患者易出現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不但要給予心理干預,同時要給予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對護理的配合程度[4]。結合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可見,研究組應用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后,患者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和心理狀態(tài)均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所發(fā)揮的價值。護士要提供心理支持,給予患者足夠的關系和照顧,引導患者心理健康。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轉移對負面情緒的注意力,樹立積極的康復心態(tài)。
綜上,在腦梗塞患者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增加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有助于提升護理配合程度,值得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