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自由之鳥與牢籠:二戰(zhàn)后十年間荷蘭建筑期刊考

        2020-07-24 02:05:06赫爾曼貝赫艾克
        建筑師 2020年1期
        關鍵詞:代爾夫拉斯建筑師

        [荷] 赫爾曼·凡·貝赫艾克 文

        潘一婷 譯

        譯者按:一戰(zhàn)中作為中立國的荷蘭,成為戰(zhàn)時歐洲藝術家、建筑師人才的避難所。荷蘭的自由精神和氛圍,也為20 世紀初世界現(xiàn)代建筑史留下了獨樹一幟的藝術主張,例如由設計師特奧· 凡· 杜斯伯格(Theo van Doesburg,1883— 1931)、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1872—1944)等人創(chuàng)立的荷蘭“風格派”。其同名期刊《風格》,作為重要的思想發(fā)聲器,表達當時一部分藝術家和建筑師的理念和精神,掀起了一股風格派純抽象的現(xiàn)代藝術運動,對包豪斯學院體系的建立乃至對世界現(xiàn)代建筑理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到了二戰(zhàn),荷蘭雖仍宣布中立,但德國不宣而戰(zhàn),在1940 年5 月10 日凌晨發(fā)起的“閃電戰(zhàn)”中擊垮了荷蘭的防線,荷蘭被迫宣布投降,直到1945 年5 月5 日在盟軍的協(xié)助下,荷蘭才終于贏得了解放,結(jié)束了被德軍攻占的5 年黑暗。但蘊藏在內(nèi)、蓄勢待發(fā)的自由精神并沒有被戰(zhàn)火澆滅,荷蘭出版業(yè)隨即復蘇,荷蘭建筑期刊在戰(zhàn)后繼續(xù)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戰(zhàn)后重建時期建筑界多元思想交鋒的平臺。這些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文字上——包括期刊的期刊名稱、方向定位、編委會宣言、論戰(zhàn)話題,也延伸到建筑期刊的方方面面,包括作品收錄,封面設計和排版設計。原文作者赫爾曼·凡·貝赫艾克(Herman van Bergeijk),是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歷史與理論教授,不僅是《建筑工程師揚·杜伊克爾(1890—1935)》(Jan Duiker,bouwkundig ingenieur 1890—1935)等多部荷蘭“風格派”、包豪斯相關歷史研究專著的作者,同時也是荷蘭知名出版人,現(xiàn)任荷蘭當代期刊《自己的建造者》(Eigenbouwer)的主編。他通過挖掘荷蘭建筑期刊文史資料,帶我們穿越到二戰(zhàn)前后,重溫那段從戰(zhàn)爭炮火中掙脫后的歷史,了解荷蘭建筑師、藝術家、學者和出版人如何重塑精神家園,并重建戰(zhàn)后被毀的城市。本文標題中的“自由之鳥”,隱喻荷蘭建筑師追求自由本質(zhì)含義的探索精神,而“牢籠”,除了暗指二戰(zhàn)期間的壓迫,更隱喻了荷蘭建筑師試圖挑戰(zhàn)與突破的歷史傳統(tǒng)之枷鎖、固有思想之束縛,以及外來影響之困境,最終使得荷蘭的創(chuàng)新思想在反復檢驗中前進。有意思的是,文中討論的荷蘭自由精神,也在某種程度體現(xiàn)在原文作者凡·貝赫艾克教授本人主創(chuàng)的《自己的建造者》期刊具有實驗性的當代建筑話語實踐里,呈現(xiàn)在其內(nèi)容和版面的前衛(wèi)探索中,這或許可以看作本文主旨在今日荷蘭的印證與延續(xù)吧。

        一、荷蘭的多元思想競爭

        國土面積狹小是荷蘭的重要特征,這導致了荷蘭不同設計集團的競爭意識也非常強,其結(jié)果是荷蘭設計的多元思想和陣地意識[1]。這反映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每個建筑期刊都有明確界定的興趣范疇,不同派別都有屬于自己的專業(yè)機構(gòu)和對自己出版物的獨特構(gòu)想。

        一方面,荷蘭有明確走現(xiàn)代主義路線的期刊:例如荷蘭“風格派”團體(“De Stijl”)在1917 年創(chuàng)立的《風格派》(1917—1931),表達一種將藝術、建筑、產(chǎn)品設計聯(lián)系起來,試圖創(chuàng)造新的秩序和新的世界的現(xiàn)代主義愿景[2];又如由阿姆斯特丹建筑“8 人”團體(“De Acht”)與鹿特丹“建造”團體(“Ophouw”)在1932 年聯(lián)合創(chuàng)立的《de 8 En Opbouw》期刊(1932—1943),旨在對新建筑技術作為工具如何創(chuàng)造新形式等建筑實際問題的深入探討。[3]另一方面,荷蘭亦有仍帶著濃重宗教色彩的期刊:如《羅馬天主教建筑期刊》(Rooms Katholiek Bouwblad)。在激進與保守之間,“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Bond van Nederlandse Architecten,簡稱:BNA)作為一個守護著對建筑的普遍興趣和荷蘭建筑師權(quán)益的行業(yè)性質(zhì)團體,其官刊《建造周刊》(Bouwkundig Weekblad,簡稱:BW),穩(wěn)固地占據(jù)著建筑思想領域的中間地帶。此外,許多其他建筑期刊也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亦或聯(lián)系某一具體產(chǎn)業(yè),亦或與某些建筑師的具體愿景有關。

        然而,二戰(zhàn)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和時間節(jié)點,又給荷蘭設計思想發(fā)展和建筑期刊格局帶來什么呢?[4]

        二、德軍占領期荷蘭期刊業(yè)的重挫

        在德國占領荷蘭期間,由于受德方控制,荷蘭建筑活動普遍遭遇阻滯,許多建筑期刊被迫中止了出版。其中,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于1942 年被更名為“建筑行會”, 并受德國占領者成立的文化商會(Kultuurkamer)的監(jiān)督。德方不僅限制了建筑行會的大部分活動, 其行業(yè)期刊《建造周刊》也在不久后???。

        二戰(zhàn)期間,瑞士平面設計師漢斯·諾伊堡·科雷(Hans Neuburg-Coray)在一本瑞士期刊《作品》(Werk)上評論道:“法國、英國、德國、土耳其、荷蘭、和斯拉夫期刊幾乎都是無聊和無趣的?!盵5]這看似一個尋常觀點,起初也未引起什么爭議,其背后的支點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楚,但關于荷蘭,這個嚴厲的批判很難成立。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的期刊《扭轉(zhuǎn)》(Wendingen),很多年來在很多方面都曾是一本獨樹一幟的出版物。[6]此外,荷蘭藝術家保羅·舒特馬(Paul Schuitema)在《De 8 en Ophouw》的版面設計也同樣地具有創(chuàng)新性,尤其是在日益保守的歐洲。舒特馬是荷蘭“風格派”和俄國“構(gòu)成派”(Constructivism)的追隨者,當時也是鹿特丹“建造”團體“Ophouw”的成員,他為該期刊封面創(chuàng)造了一種以字體排版為突出印象的基本設計,其他設計師只需要在每期封面上填充剩下的部分,就使得各期封面既統(tǒng)一又富有變化[7](圖1)。只可惜,在二戰(zhàn)期間,這些平面設計的技能無從施展。這樣的問題即便到了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的短期內(nèi),由于紙張的限供,也未能立即改觀。

        三、團結(jié)的愿景與戰(zhàn)后聯(lián)合刊

        然而,戰(zhàn)爭對荷蘭建筑活動和出版物的重挫,并不意味著荷蘭建筑師們都順勢消沉、自我孤立。相反,戰(zhàn)爭的束縛激發(fā)了很多設計團體渴望突破自己的陣地、增進交流的愿望。他們在二戰(zhàn)期間非法秘密聚會,交流思想,并謀劃計策,因為他們深信戰(zhàn)爭一旦結(jié)束一切都會復蘇。這項共識最突出地反映在了“多恩會議”的創(chuàng)立—— 取名為“建筑與友誼”(拉丁文:Architectura et Amicitia,簡稱:A. et A.)的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創(chuàng)立了一個位于多恩市(Doorn)馬滕·馬丁之家(Maartenmaartenshuis)的會議系列。其第一講的議題是 “荷蘭建筑特征”,引發(fā)了大家濃厚的興趣,激發(fā)了不同陣營的建筑師們?nèi)ケPl(wèi)一種統(tǒng)一的荷蘭民族身份,也促進了不同派別間兄弟般的對話。[8]

        圖1:《De 8 en Ophouw》封面(1935年3月第7期)

        二戰(zhàn)結(jié)束前夕,1945 年4 月,年輕建筑師科奧克·梅瑟(Auke Komter,1904— 1982)當選上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的主席??泼飞鴧⑴c過“多恩會議”,深刻認識到派別間團結(jié)合作的重要意義。他在上任開幕詞中提出,戰(zhàn)后的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應當延續(xù)協(xié)會在1930 年之前試圖促進不同的建筑思潮相互交流的政策。[9]二戰(zhàn)一結(jié)束,科梅瑟就立即聯(lián)合了當時一些重要的建筑師,一起開始謀劃一部新期刊。[10]他們的共同愿景,是創(chuàng)立一部在國際語境下能夠經(jīng)受得起批判的期刊,核心目的是追求合作而不是爭端。

        與此同時,在二戰(zhàn)結(jié)束的同一年底,1945年12 月,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荷蘭皇家建筑師學會下的“建筑藝術促進會”(Maatschappij ter Bevordering van de Bouwkunst, 簡 稱:BvB), 以及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三方合作的聯(lián)合刊《Bouwkundig Weekblad Architectura》( 簡 稱:BWA)63 卷第一期出版。

        四、戰(zhàn)后荷蘭傳統(tǒng)主義對聯(lián)合刊的影響

        受到戰(zhàn)后荷蘭傳統(tǒng)主義思潮的影響,戰(zhàn)后重新出版的聯(lián)合刊第一期封面照片選擇了荷蘭傳統(tǒng)主義運動(Traditionalism) 影響 下 重 建 后 的 雷 寧 市(Rehenen)( 圖2)。 主持重建規(guī)劃的是“代爾夫特學派”的追隨者、建筑師庫奈爾·帕爾默(Cunera Pouderoyen),而他也在這期期刊里被特別介紹。朗普雷·莫里哀(M. J. Granpré Molière,1883—1972) 從20 世 紀20年代開始在代爾夫特任教授,創(chuàng)立了以傳統(tǒng)主義為精神內(nèi)核的“代爾夫特學派”(Delftse School),帕爾默深受其影響,在重建中重視保護雷寧市的歷史風貌與傳統(tǒng)建筑的特征。聯(lián)合刊第一期的第一頁也充滿了嚴肅而懷舊的氣氛,內(nèi)容是對戰(zhàn)爭中逝去的人的致敬,尤其是對那些在1941 年6月15 日以來逝世的建筑師的崇敬。

        期刊接下來是聯(lián)合刊編輯委員會的聲明,其主筆人是聯(lián)合刊最重要的負責人、編輯秘書長——建筑師兼作家J·P· 米拉斯(J. P. Mieras,1888—1956)[11]。(圖3)米拉斯在二戰(zhàn)前已是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的主席,也是一位知名的宣傳家和評論家。米拉斯發(fā)表在聯(lián)合刊上的第一篇社論強調(diào):

        “我們肩負著艱巨的責任。如此多的地方已被摧毀、被嚴重破壞,以至于一個涉及廣大區(qū)域的城市新面貌正等待著我們?nèi)ニ茉?。這是一份責任極大的工作。這需要大量的合作,需要了解各種民意,需要特別努力的工作。”

        愿景是美好的,但事實證明合作很難。各派觀點各執(zhí)一詞,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沖突。1946 年初,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就宣布從聯(lián)合刊退出,同時開始出版自己的獨立期刊《論壇》,并聲明道:

        “他們(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和荷蘭‘建筑藝術促進會’)應該意識到,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從‘組合陣營’中離席,并沒有給雙方帶來一絲不滿。相反,戰(zhàn)爭德方占領期間加強的只有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與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間的聯(lián)結(jié)。我們單獨出版期刊的動機,只是想要建筑出版物在效率和標準上都更好地契合已設定的目標?!?/p>

        圖2:《Bouwkundig Weekblad Architectura》封面(1945年12月第1期)

        圖3:米拉斯的畫像(1948年)

        五、《建造周刊》回應戰(zhàn)后現(xiàn)代主義

        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退出后,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還是繼續(xù)與建筑藝術促進會合作出版,統(tǒng)一發(fā)聲。[12]米拉斯帶領的編輯委員會在《建造周刊》改版后第一期的序言中,強調(diào)了腳踏實地的折中發(fā)展路線:

        “同時期出現(xiàn)的各式各樣的期刊,營造了一種躁動不安的氛圍……我們必須保持謙遜的姿態(tài), 摒棄采用那些生澀的詞語,不再制造我們明知道是幻象的幻覺……我們準備好了致力于我們期刊的重建,旨在展現(xiàn)建成事實而不制造追隨時勢的評論……”[13]

        中間路線意味著,《建造周刊》對所有新的設計趨勢持開放但是謹慎的態(tài)度:期刊會對多樣化的當代建筑進行介紹,并報道在建項目等事實性的消息,但不會輕易評論某種思潮或為其造勢。[14]這種態(tài)度的一個生動例子,是一篇米拉斯對“現(xiàn)代建筑的代表”所做的評論文章。[15]

        米拉斯指出,二戰(zhàn)后新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探索是有益的,但是要注意不要落入只重現(xiàn)代主義形式轉(zhuǎn)抄、不重現(xiàn)代主義精神內(nèi)核的誤區(qū)。他說,事實上,“這一系列所謂‘現(xiàn)代建筑的代表’的外形,給人的印象是它們是從一種隨意的選擇中發(fā)展出來的,隨意得如同從一袋彈珠中隨機翻找而來的選擇”。米拉斯進而指出,“如果建筑師意識到這點就會很不一樣:只看重建筑外表形式是膚淺的,因為建筑內(nèi)在精神的內(nèi)容對我們的影響才是更大的”。因此,必須尋求“好的內(nèi)在形式”,“探索最大的敵人是庸俗;而其最好的朋友是發(fā)現(xiàn)。建筑師是發(fā)現(xiàn)者,他們應該最清楚這一點,如果他們自認為已經(jīng)找到了(這種內(nèi)在 形式)”。[16]

        六、《建造周刊》回應美國現(xiàn)代主義影響的返流

        米拉斯帶領的《建造周刊》編委會在改版后第一期的序言又繼續(xù)說道:

        “(我們)絕不采用任何關于美國想要告訴我們什么的特別文章,對俄國、伊朗、剛果同樣如此。我們會將那些矯揉造作的、以‘你們應該知道……’開頭的(文章), 留給那些熱衷于此的人。這些就是你們需要知道的全部?!盵17]

        這意味著《建造周刊》除了仔細辨析來自國內(nèi)的聲音,也對外來影響保持警惕,拒絕不加篩選地對外來思潮全盤接受。[18]其中一個生動例子是米拉斯在《建造周刊》上發(fā)表的一篇針對美國五角大樓的評論,反對荷蘭建筑師對美國現(xiàn)代建筑的盲目崇拜。

        當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美國成為許多荷蘭建筑師的榜樣[19],不少學習團體被派往美國。然而,荷蘭建筑師們也注意到,美國的現(xiàn)代建筑體量巨大,成為其隨處可見的主導特征和美國國家印象,這樣的尺度令一些荷蘭建筑師感到困擾。于是,米拉斯在他的“五角大樓”評論文章里,先肯定了這座建筑是美國人生活方式與建筑師挑戰(zhàn)和技能間微妙關系的結(jié)晶,然后批判了美國現(xiàn)代建筑的巨大尺度對荷蘭的“不適”:

        “如果我們牢記這種關系,美國建筑師為美國社會的‘作為’,不會比荷蘭建筑師為荷蘭社會的作為更多。如果我們置身美國,面對像設計五角大樓那樣的挑戰(zhàn),我們會感到生疏與信心不足。五角大樓的體量,很明顯是布魯塞爾司法宮、巴黎歌劇院、倫敦議會大廈、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以及羅馬圣彼得大教堂的總和。但同樣的,如果美國建筑師不得不在我們這樣一個像螞蟻般擰成一團的社會環(huán)境里做設計,他們很可能也會如坐針氈,而這卻是我們的本性使然。一個宏觀宇宙和一個微觀宇宙,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內(nèi)在體系,然而并不因此而在本質(zhì)上有太大的不同?!盵20]

        米拉斯指出,只有認識到社會間的差異并了解需要解決的實際性問題后,才能理解這樣一座建筑:“應該記住這一點以便我們避免被誤導,五角大樓這座‘讓我們真切地看到未來’(諷刺)的建筑,在我們自己的重建期間,致使我們喪失了平衡?!?/p>

        七、《建造周刊》中間路線的利與弊

        米拉斯帶領《建造周刊》選擇的中間路線意味著,更多激進的建筑師極少有機會被傾聽,而《建造周刊》中占據(jù)主導的都是溫和派建筑師的作品。米拉斯通常會選擇這樣一些建筑師:他們以“中間路線”的建筑為標識,并且非常謹慎不要處于過于激進的位置。米拉斯對建筑各種新的思潮沒有特別的偏好,也幾乎不會給還尚未成熟、但急于成功的新一代年輕建筑師們鋪平道路。

        當先鋒視覺設計期刊《開眼》(Open Oog)于1947 年冬成立時,米拉斯用尖銳的批評迎擊它:

        “隨著《開眼》的到來,這本幾十年來一直被需要的期刊最終出現(xiàn)了,即一本純粹的、盡是胡話的期刊。《開眼》成功地呈現(xiàn)了這種純度和無懈可擊, 如同純酒精的品質(zhì),幾乎極致的精神性。《開眼》是一部前衛(wèi)的小冊子,它所謂的國際編委會,就像過去的騎士先驅(qū)一樣,無所畏懼地闖入戰(zhàn)場試圖戰(zhàn)勝保守勢力。(諷刺)”[21]

        令人驚訝的是,像米拉斯這樣通常溫文爾雅的人,竟會瞄準這本對現(xiàn)狀幾乎沒有任何真正威脅的期刊。就像戰(zhàn)前的《國際10》期刊(i10)(“i”這里指“international”,i10 指“國際10 人組”)一樣,《開眼》幾乎沒有吸引到什么讀者,因此被證明是無害的。但米拉斯對這本薄薄的先鋒期刊無絲毫賞識,即使該期刊爭取到了左翼人士馬特·斯塔姆(Mart Stam)和威廉·桑德伯格(Willem Sandberg)的支持。后者為期刊進行了奪人眼球的平面設計,他還是年輕建筑師阿爾多·凡·艾克(Aldo. E. van Eyck,1918-1999)的朋友。凡·艾克后來成為戰(zhàn)后荷蘭重要的“結(jié)構(gòu)主義”運動的發(fā)起人?!堕_眼》的第二期,采用了同樣有動感的封面,以宣言的形式嚴厲批判了秉持傳統(tǒng)主義的“代爾夫特學派”的教條(圖4)。米拉斯忍無可忍地再次瞄準該期刊進行諷刺,但沒有指名道姓。他具有諷刺意味的、標題為“進步”(Progressief)的文章,嘲笑了“進步”的真正含義。[22]

        圖4:《開眼》期刊封面(1946年第1、2期)

        不久以后,這本前衛(wèi)期刊就在沉默中真的消亡了。

        在某種意義上,米拉斯的中間路線,在平衡戰(zhàn)后荷蘭紛繁復雜的多元思想競爭、在反對現(xiàn)代主義形式的膚淺模仿、在分辨外來影響的適與不適、在糾正激進而空洞的思想方面,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3]正是由于米拉斯的立場始終居于中間地帶,他也贏得了各個陣營的青睞。這可以從他去世兩年后專門為他出版的《米拉斯:一 個 朋 友》(Liber Amicorum J. P. Mieras)中得到驗證。在這本書中,W·M· 杜多克(W. M. Dudok),S·凡·拉夫斯泰恩(S. van Ravesteyn),莫 里 哀 和 凡· 登· 布 魯克(J. H. van den Broek,1898—1978)等不同陣營的荷蘭建筑師都各自就“建筑師的藝術和社會地位”的問題貢獻了自己的觀點。[24]

        但與此同時,對于拒絕秉持傳統(tǒng)主義視角的戰(zhàn)后先鋒建筑師,米拉斯的中間路線又變成了一種束縛。[25]《建造周刊》通常避免有爭議或極端的作品,也幾乎不去關心其他藝術種類的重要性。那些新一代荷蘭建筑師直率地堅持自己的道路才是正確的,在意識到《建造周刊》編委會不會接受他們的觀點后,便繼續(xù)尋找其他表達他們設計思想途徑。于是,他們找到了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從聯(lián)合刊退出后于1946 年創(chuàng)立的期刊《論壇》(Forum)。

        八、《論壇》成為荷蘭先鋒思想的新陣地

        《開眼》短暫的生命,絕不意味著激進的建筑師都沉寂了。1947 年,《論壇》期刊發(fā)表了一群不知名的荷蘭年輕建筑師的觀點,他們渴望“突破他們在荷蘭建筑中觀察到的保守勢力的包圍”。他們認為,建筑不僅應滿足常規(guī)的需求,它本身還應該肩負起一種與社會正義、自由、合作相關的新責任。[26]

        雖然《論壇》期刊最初的編委會并不比《建造周刊》期刊更前衛(wèi),但《論壇》給了年輕建筑師自由討論更多的空間。例如《論壇》發(fā)表了一篇S·J·凡·恩登(S. J. van Embden)當時頗有“爭議”的關于鹿特丹(Rotterdam)新城市規(guī)劃案例的文章,該文章給出了一個城市應該如何進行現(xiàn)代性重建的范例。[27]

        戰(zhàn)前,每種運動都是孤立前行的,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決定這種狀態(tài)現(xiàn)在要改變?!墩搲吩谄鋭?chuàng)刊號引言中寫道:“《論壇》應該將‘多恩會議’的參與者聚集在一起:加深對建筑的洞察力,并共同研究什么是最好的觀點和表達方式……允許建筑領域里的所有潮流不帶任何偏見地、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睘榱俗龅竭@一點,《論壇》試圖把其他相關“藝術門類”也涵蓋在內(nèi),以提升期刊內(nèi)容的豐富性,并開辟可能的新視角。在這種自由與包容政策的實踐下,《論壇》的訂閱量取得了穩(wěn)定的增長。

        但《論壇》核心領導人內(nèi)部也有立場較為保守的一派。[28]例如,科梅瑟認為《論壇》對各種思想陣營的無分別接納,導致期刊“時常以無整體性觀點的大雜燴的面貌出現(xiàn)”,而他認為《論壇》 “缺一位給期刊指引方向的人,就像《建造周刊》的米拉斯”。[29]在歷史學家兼評論家R· 比利斯特拉(R. Blijstra)于1951 年加入《論壇》編委會后,這一爭論有所緩解,而期刊的地位也持續(xù)提升。從1952 年起,《論壇》增加了英文摘要,并因此提升了國際影響力(圖5)。

        盡管如此,在1950 年代,《論壇》總體而言仍是一本溫和的期刊,既不隨波逐流,也不挑起爭端。期刊每年會出版一期,由荷蘭先鋒建筑師J·B·巴克馬(J. B. Bakema,1914—1981)(圖6)和 凡· 艾克主持編輯,關注國際現(xiàn)代建筑會議及其活動。1959 年,《論壇》進行了改組,巴克馬和凡·艾克等人成為期刊核心人物。[30]《論壇》新一代的領導人與前輩們觀點完全不同,后起之秀對期刊的版面設計進行了徹底的改造,以適應新的視覺文化。改版后的《論壇》專注于文本和插圖之間更巧妙且動態(tài)的配合,每一期的主題都要傳達得更強烈有力。凡· 艾克想通過更少、但是更有針對性的圖片,來突出特征和強化表現(xiàn)力。當出版商質(zhì)疑這是否會使期刊的“專業(yè)性”減弱,凡·艾克的回答是這更可能提升期刊的批判性。

        除了版面設計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期刊的新定位——《論壇》明確地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實驗性的文化期刊,把“建筑環(huán)境”的整體作為出發(fā)點。那些《論壇》介紹過的、最有影響力的荷蘭年輕建筑師,后來參與到CIAM(“國際現(xiàn)代建筑協(xié)會”,英 文: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odern Architecture)中。在1956 年CIAM 第十次會議中,包括巴克馬、凡·艾克、凡·登·布魯克[31](圖7)等荷蘭建筑師在內(nèi)的一群籌備會議的年輕的歐洲建筑師(后來也因此被稱為“第十小組” Team X),公開反對CIAM 僵化的“功能主義”,主張場所的精神性和個性,以及人與其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和認同感。[32]1959 年,《論壇》發(fā)表了凡·艾克著名的“結(jié)構(gòu)主義運動宣言”(Manifesto for the Structuralist movement)。[33]在《論壇》的助推下,凡·艾克等人在隨后的1960—1970 年代,在歐洲引領一股新的“結(jié)構(gòu)主義”潮流。

        圖5:《論壇》期刊封面(1951年第1期)

        圖6:工作中的巴克瑪(J. B. Bakema)

        九、《天主教建筑期刊》作為戰(zhàn)后傳統(tǒng)主義的陣地

        荷蘭有先鋒而激進的一面,也有其傳統(tǒng)而懷舊的一面。前文提到的格朗普雷·莫里哀教授(圖8)和他創(chuàng)立的“代爾夫特學派”,這里有必要作進一步背景介紹。[34]“代爾夫特學派”得名于莫里哀1925—1955 年期間在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任教授時創(chuàng)立的一支秉持傳統(tǒng)主義的流派,可以看成是“貝爾拉格(H. P. Berlage)式理性主義”的一種延續(xù)。[35]二戰(zhàn)后,莫里哀領導的“代爾夫特學派”運動,反對當時的現(xiàn)代建筑“功能主義”,以及“阿姆斯特丹學派”(Amsterdamse School)的“表現(xiàn)主義”(Expressionism)。其目的是為了復興鄉(xiāng)土的、傳統(tǒng)的、民族的建筑風格,喜歡采用清水磚墻,極簡的、“真實”(即傳統(tǒng)和自然)的材料。這種思潮深刻影響了二戰(zhàn)后教堂的設計,尤其是天主教建筑。在城市規(guī)劃方面,除了前文提到的雷寧的重建,米德爾堡(Middelburg)重建也是受到了“代爾夫特學派”的影響,在戰(zhàn)后重建規(guī)劃中按照戰(zhàn)前的傳統(tǒng)形式,保持了歷史的、如畫的特色。二戰(zhàn)后重新出版的《天主教建筑期刊》(圖9),成了莫里哀 “代爾夫特學派”思潮的重要陣地。

        1946 年10 月,《天主教建筑期刊》戰(zhàn)后創(chuàng)刊號中回顧了其戰(zhàn)爭前后的出版歷程:

        “我們的期刊名稱在戰(zhàn)前是《羅馬天主教建筑期刊》(R. K. Bouwblad),之后我們考慮到期刊應該不僅為羅馬天主教利益服務,也為更廣泛地治愈建筑和視覺藝術服務,于是我們把標題中的‘羅馬天主教’幾字去掉了……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的第三階段,我們決定再次以《天主教建筑期刊》(Katholiek Bouwbiad)為期刊名稱出版,但我們的目標仍保持不變?!盵36]

        毫無疑問,二戰(zhàn)的結(jié)束對所有期刊都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短熘鹘探ㄖ诳钒选疤熘鹘獭奔踊氐脑?,是希望體現(xiàn)“每次重生都只能來自基督”的信仰,以及“對于藝術,每一次更新和復興都只能產(chǎn)生于來自神圣藝術的沖動”的理念。[37]雖然《天主教建筑期刊》的聲明強調(diào)了這本具有濃郁宗教色彩的建筑期刊得以重生的憑信,但這樣的聲明未留給其他陣營可以溝通的余地。

        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帶來了分裂,實際上《天主教建筑期刊》是渴望另一種他們理解的“團結(jié)”,即基督徒建筑師選擇主動走出去,和專業(yè)領域的其他人分享自己信仰和實踐[38]:

        “許多人問自己……為什么除了《論壇》之外,這本(天主教的)建筑期刊仍在出版,他們認為這意味著分裂精神再次在我國這一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出現(xiàn)。這完全不是事實。正如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所做的那樣,當《論壇》試圖團結(jié)這個在很多層面上分裂的社會內(nèi)部所有的積極力量,從而執(zhí)行一個國家級的任務,同樣有必要從更高的視角來看待建筑……我們相信《天主教建筑期刊》有它的位置,所基于的立場是,一個基督徒可以隱居在教堂建筑的四面高墻內(nèi)來實踐他的信仰,但他的基督徒生活更應該對他生命的每一部分產(chǎn)生影響,因此這也應該包含他的專業(yè)實踐。”[39]

        圖7:凡·登·布魯克(J. H. van den Broek)像

        圖8:格朗普雷·莫里哀(M. J. Granpré Molière)畫像(1941年)

        圖9:《天主教建筑期刊》封面(1950年6月第18期)

        然而,許多人并不贊同這一觀點,而是將《天主教建筑期刊》的重新出版視為一種宣戰(zhàn)。二戰(zhàn)后的荷蘭,不乏來自現(xiàn)代主義反對“代爾夫特學派”的聲音。例如J·弗蘭德(J. Vriend)一篇文章題為“代爾夫特建筑的獨裁”(Dictatuur van het Delftsche bouwen)的文章,認為許多城市用保守的方式進行著重建,而忽視了新的社會發(fā)展。弗蘭德的批判直指莫里哀以及他傳統(tǒng)主義追隨者們進行的城市規(guī)劃。又例如J·J·P·烏德(J. J. P. Oud)在《建造周刊》上發(fā)表的題為“代爾夫特學派:建筑與藝術的綜合性 ”(De Delftsche school en de synthese in de architectuur)的批判文章。烏德反對任何關于建筑與藝術間的綜合性,認為追求妥協(xié)將分散對本質(zhì)的注意力,因此“必須默默地專注于自己的目標:建造良好與純粹的建筑形式, 使其表達得盡善盡美,專注于當代的本質(zhì)”。[40]

        莫里哀通過深入而詳細地回應這兩篇文章,隨后發(fā)起了對“新建筑”(Nieuwe Bouwen)的全面攻擊。他攻擊那些過分強調(diào)技巧的人:“為了獲得和諧,一個人有時需要放棄那種專一的完美主義追求,尤其是當這種追求是貿(mào)然的、是在對美感缺乏正確的衡量標準的情況下進行的”。[41]莫里哀還撰寫了一篇文章,闡述了“代爾夫特學派”與“新建筑”之間的區(qū)別。莫里哀自然對《論壇》里討論米德爾堡重建計劃的方式感到沮喪。但他當然也已經(jīng)留意到了代爾夫特正經(jīng)歷一股轉(zhuǎn)變之風,雖然他依然是那里最有權(quán)威的聲音。這所技術性的學院需要現(xiàn)代化。對于莫里哀,代爾夫特是“推動技術進步的豐富血脈”。但他也期望“技術與藝術之間和諧關系的破裂”能在代爾夫特 愈合。[42]

        巴克馬、凡·登·布魯克后來也加入到了與莫里哀之間有關現(xiàn)代主義和傳統(tǒng)主義的論戰(zhàn)[43],甚至上升為有關宇宙觀與信仰的辯論[44],專業(yè)期刊領域的震蕩也因此從一個時刻進入到另一個時刻,但這里也不再作長篇敘述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巴克馬在他文章“新建筑及其他”(Het nieuwe bouwen en verder)對“自由”本質(zhì)的解讀,或許對任何一方都具有啟發(fā)性:

        “讓我們認識到,民主是一種社會形式,宗教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藝術家都可以在這種形式下工作,只要他們愿意合作并創(chuàng)造條件,使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有盡可能多的機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或者,換一種方式陳述就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渴望著無限和諧。在我看來,這就是自由的目的——這也是為什么烏德訴諸寫作的原因,即使他用另一種的方式陳述了這個論點。”[45]

        十、結(jié)語:思考,建筑,寫作——皆是建構(gòu)

        二戰(zhàn)后荷蘭期刊,是在不同流派和團體的競爭與合作中,在他們尋求的各自發(fā)展與自我革新中,在建筑師、編輯、設計師的新老交替中,在理念和觀點的不斷辯論中,在期刊名稱和內(nèi)容的連續(xù)變化中,探索著自己的身份和前進的方向。正如《天主教建筑期刊》這個奇特的例子:不久之后,它先是改名為《建筑與視覺雜志》(Tijdschriftvoor Architectuur en Beeldende Kunsten),隨后改成《生活建筑與視覺雜志》(Wonen TA / BK),之后又改為《Archis》(“Archis”這里是一個發(fā)明詞,表示Arch-is,即探討建筑是什么),在很久之后最終改名為《體量》(Volume)。通過這種方式,一本重要的專業(yè)期刊,發(fā)展出了自己的新動力,并充當了文化的測震儀。這種根據(jù)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而進行的不斷更新,在荷蘭建筑期刊的發(fā)展歷程中成為一種常態(tài)。然而,這又是另一個奇妙的故事了。

        譯者后記:

        原文是作為一個針對荷蘭期刊的章節(jié),以英文形式(轉(zhuǎn)譯自荷蘭文)發(fā)表在由托斯坦· 施米德克內(nèi)希特(Torsten Schmiedeknecht) 和 安 德 魯· 佩 卡 姆(Andrew Peckham)主編的《現(xiàn)代主義與專業(yè)建筑期刊:戰(zhàn)后歐洲之報道,編輯與 重 建》(Modernism and the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e Journal:Reporting,Editing and Reconstructing in Postwar Europe,Routledge,2018)中。2019 年7 月10 日~ 13 日,凡·貝赫艾克教授訪問蘇州大學,并作關于荷蘭“風格派”有關的學術演講,之后與譯者就本文內(nèi)容進行了交流。為了方便中國讀者的閱讀,本文譯者在全文翻譯的基礎上,進行了適當?shù)恼{(diào)整、刪節(jié)(部分刪節(jié)內(nèi)容放入注釋中)和有關背景的補充。

        注釋

        [1] [譯者注] 王受之. 現(xiàn)代建筑史,第二版[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232.[2] [譯者注] 王受之,2012:130.

        [3] [譯者注] 關于《de 8 En Opbouw》的興趣范疇為譯者補充。

        [4] 相對其他國家,關于1945年以后的荷蘭建筑期刊的研究較少。例如在英美,有兩本針對英國期刊的專題論文展開研討,參見:Erten,E. Shaping‘The Second Half Century’:the Architectural Review,1947-1971 [D]. MIT,MA:Cambridge,2004; Parnell,S. Architectural Design 1954-1972 [D]. Sheffield University,2011.

        [5] NEUB URG-CO R AY,H. Die ausl?ndis chen Fachzeitungen vom Gesichtspunkt des Grafikers aus betrachtet. Das Werk [J]. 30(8),1943:13.

        [6] 關于阿姆斯特丹建筑師協(xié)會,參見:SCHILT,J. and VAN DER WERF,J. Genootschap Architectura et Amicitia 1855-1990[M]. Rotterdam:010 Publishers,1992. 關于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藝術期刊,參見:FREIJSER,V. “De kunsttijdschriften en de receptie van de modern kunst 1945-1951”,in Willemijn Stok vis(Ed.),De doorbraak van de modern kunst in Nederland. Vernieuwingen na 1945 [M]. Amsterdam:Meulenhoff,1990:173-191,219-222.

        [7] 關于舒特馬背景介紹為譯者補充。

        [8] Wendt,D. Academie van Bouwkunst Amsterdam 1908-2008 [M]. Rotterdam:010 Publishers,2008:96.關于1950 年荷蘭社會現(xiàn)實的有趣圖景,見:SCHUYT,K. and TAVERNE,E. 1951:Wealth in Black and White. Dutch Culture in European Context [M]. Den Haag:SDU,2000.

        [9]但在該政策下,當時的交流合作最后并未成功。因為1929 年隨著金融危機到來,意見分成了幾派,不同觀點通過不同期刊發(fā)聲進行論戰(zhàn)。

        [10]科梅瑟聯(lián)合了貝爾戈耶夫(J. F. Berghoef)、霍爾特(G. H. Holt)和斯蒂爾(A. Staal)一起想要構(gòu)思一本新期刊,他們先是與軍方當局進行談判,然后在1945年6月申請到了出版許可。參見信件:The New Institute,Archive of the Association Architectura et Amicitia,ARAM 180. [譯者注] 這本新期刊指后文將提到的《論壇》,貝爾戈耶夫、斯蒂爾等后來成為《論壇》的編輯。

        [11] 該編輯委員會由幾乎不知名的建筑師兼工程師謝林(H. G. J. Schelling,1888-1978)任主席。謝林的名聲主要在荷蘭的鐵路建筑領域里。顯然,編輯秘書長米拉斯才是聯(lián)合刊最重要的負責人。

        [12] [譯者注] 譯者根據(jù)上下文和其他相關資料的補充。

        [13] Editorial Board. Preface [J]. Bouwkundig Weekblad,1(1),1946:1.

        [14] [譯者注] 譯者根據(jù)上下文的歸納。

        [15]這篇文章是米拉斯為建筑師凡·蒂欽(W. van Tijen)和馬斯坎特(H. A. Maaskant)寫的一篇關于國家航空實驗室的文章做后記,凡·蒂欽等將這些當下的建筑視為 “現(xiàn)代建筑的代表”。

        [16] MIER A S,J.P. Naschrif t [J]. Bouwkundig Weekblad,64(6),1946:69.

        [17] Editorial Board. Preface [J]. Bouwkundig Weekblad,1(1),1946:1.

        [18] [譯者注] 譯者根據(jù)上下文的歸納。

        [19] [譯者注] 這里不得不先簡要提及美國現(xiàn)代主義建筑影響返流的背景。1920 年代初,荷蘭“風格派”核心領袖杜斯伯格通過到包豪斯講學,對包豪斯學院體系的建立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1930 年代,包豪斯被納粹政府關閉后,包豪斯主要領導人和大批學生為躲避戰(zhàn)火而移居美國,并把集歐洲現(xiàn)代主義設計探索之成果帶到了美國。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國際主義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成為包豪斯的影響在美國的土壤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風格,在二戰(zhàn)后迅速成為全世界效仿的標準。參見:王受之,2012:182,190,233,245。

        [20] MIERAS,J.P. Het Pentagon-gebouw te Arlington bij Washington [J]. Bouwkundig Weekblad,64(4),1946:45.

        [21] MIER A S,J.P. Ee n nie u w tijds chrif t [J]. Bouwkundig Weekblad,65(7),1947:57.

        [22] MIER AS,J.P. Progressief [J]. Bouwkundig Weekblad,65(16),1947:127.

        [23] [譯者注] 譯者整理補充。

        [24] VAN DEN BROEK,J. H.‘De artistieke en sociale positive van de architect’,in J. P. Mieras,Liber Amicorum J. P. Mieras [M]. Amsterdam:B. N. A.,1958.

        [25] [譯者注] 譯者整理補充。

        [26] Jongeren en nieuwe architectuur [J]. Forum,2(4),1947:103.

        [27] VAN EMBDEN,S. J. Wanordelijk artikel bij Rotterdam’s stadsplan [J]. Forum,2,1946:33-47.

        [28]在 西 里 蒙 斯(K. L. Sijmons)對 米 德 爾 堡(Middelburg)重建規(guī)劃進行批評之后,他就與他的合作編輯貝爾戈耶夫(J. F. Berghoef)就設計原則發(fā)生爭執(zhí)。其結(jié)果是貝爾戈耶夫后來從編委會退休,他的位置由博肯(A. Boeken)取代,后者所持的立場不那么保守。但期刊隨后的發(fā)展方向也幾乎沒有改變,主要是因為米拉斯作為荷蘭建筑師協(xié)會的代表也加入了編委會。然而,米拉斯在《論壇》期刊中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他不是編輯秘書長。這個職位由藝術史學家、荷蘭國立博物館館長施利爾(Th. H. Lunsingh Scheurleer)擔任。

        [29] 參 見 會 議 記 錄:Het Nieuwe Instituut,Archief van het Genootschap Architectura et Amicitia,ARAM 179。

        [30] [譯者注] 參見:褚冬竹. 荷蘭的密碼:建筑師視野下的城市與設計 [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2:186.

        [31] 凡·登·布魯克有多重職責,并活躍在多個方面:他是各種咨詢委員會的成員,也積極參與建筑師國際聯(lián)合會(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Architectes,簡稱:UIA)的工作,并在建筑中心(Bouwcentrum)和《建筑》期刊的建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他還參與“美好生活消費基金會”(Consumentenstichting Goed Wonen)及其同名期刊的工作。這是抵制劣質(zhì)住房的宣傳運動,通過具有吸引力的設計拓展受眾。期刊采用有著家具和家居內(nèi)飾的插圖,散發(fā)出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氣息。1959年它已擁有6000訂閱量,此時期刊決定將重點從設計和材料方面的建議,轉(zhuǎn)變?yōu)閷σ话愫吞囟ㄗ》坎呗缘年P注。范登布魯克在其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并偶爾為期刊撰稿。毫無疑問,凡·登·布魯克是荷蘭戰(zhàn)后建筑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此外,他參與了許多實際建造項目,并從1948年起與巴克馬合作。他們一起在鹿特丹林班街(Lijnbaan)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該項目也獲得了世界范圍的認可。

        [32] [譯者注] 1959 年,CIAM內(nèi)部由于新老兩派的分歧激化而宣告解散。參見:劉先覺,汪曉茜. 外國建筑簡史[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211; 關于荷蘭“結(jié)構(gòu)主義”,參見:朱亦民. 迷宮式的清晰:荷蘭結(jié)構(gòu)主義建筑[EB/OL]. [2016-06-28]. https://www.archiposition.com/items/20180525100545

        [33] [譯者注] 這個重大事件的背景是,當時一些建筑師對CIAM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的不滿。CIAM成立于1928 年,提倡建筑設計和城市規(guī)劃以功能為設計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作為設計的出發(fā)點,對荷蘭戰(zhàn)后重建影響很大。雖然這種“功能主義”的根源是社會主義立場的,是主張設計為大眾而非少數(shù)權(quán)貴服務的,其精神核心是民主,這成為它創(chuàng)立早期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和生命力,然而,強調(diào)物質(zhì)功能和結(jié)構(gòu)合理性的規(guī)劃方法,也在荷蘭戰(zhàn)后重建中,制造了一批基于清晰的功能區(qū)劃、但脫離生活習俗,和缺乏人情味的功能城市。這招致具有獨立見解的新一代荷蘭建筑師的懷疑。參見:王受之,2002:133,233.

        [34] [譯者注] 關于“代爾夫特學派”的背景介紹為譯者整理補充。

        [35] [譯者注] 貝爾拉格(H. P. Berlage)在20 世紀初進行的一系列傳統(tǒng)形式的“理性主義”實驗,以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市場為其代表作。關于貝爾拉格傳統(tǒng)形式的“理性主義”實驗、關于阿姆斯特丹學派“表現(xiàn)主義”,參見:[荷] J. J. P. 奧德,劉憶(譯). J. J. P. 奧德談荷蘭建筑 [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25-54.

        [36] Editorial Board. Het Bouwblad herrezen [J]. Katholiek Bouwblad,1(1/2),1946:1.

        [37] 同上。

        [38] [譯者注] 譯者整理補充。

        [39] Editorial Board. Onze plaats te midden van de vakbladen [J]. Katholiek Bouwblad,1,(1/2),1946:0.

        [40] OUD,J.J.P. De Delftsche school en synthesis in de architectuur [J]. Bouwkundig Weekblad,64(24),1946:222; Oud,J.J.P. Durven en niet durven in de architectuur [J]. Bouw,1(29),1946:613-615,620.

        [41](原文:“One sometimes has to move away from single-minded perfection for the sake of harmony especially when this is not identified with the correct measure of beauty,but rather prematurely determined.”)Molière,M. J. G. Ter inIeiding [J]. Katholiek Bouwblad,1(1/2). 1946:8.

        [42] 在莫里哀看來,“新建筑”試圖消除藝術、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之間的界限,是走過了頭:“我并不是說代爾夫特的思想家是獨裁者,他們(自己)的信條譴責這一點。我也沒有說‘新建筑’的大師們是暴君,而是他們的教義要求他們?nèi)绱?。均一化(譯者注:‘均一化’這里指該‘新建筑’思潮只認同現(xiàn)代建筑,不認同其他類型的建筑,缺乏寬容性)作為‘新建筑’的本質(zhì)屬性,應當嚴格地強加給建筑師們; 然而,等級和多樣性的信條,則自然應當寬容自由?!保ㄔ模?I am not saying that Delft thinkers are dictators,but their [own] doctrine condemns this. Nor do I claim that the masters of the Nieuwe Bouwen are tyrants,but their doctrine commands them to be so. The uniformity,which is inherent to the Nieuwe Bouwen,should stringently impose this on architects; yet the doctrine of hierarchy and variety naturally should allow for freedom.”)Molière,M. J. G. Delft en het nieuwe bouwen [J]. Katholiek Bouwblad,14(4),1947:156.

        [43] 凡·登·布魯克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建筑的目標和本質(zhì)”的論文,對此作出了簡潔回應,他于1947年1月15日在阿姆斯特丹以此為題做過一個演講,見:Van den Broek. Doel en wezen van de architectuur [J]. Forum,2(2/3),1947:69-70.

        [44] 后來巴克馬用莫里哀自己的推理方式來迎擊他:“什么比基本的人類-宇宙關系更強大? 什么能比一個無聲的星夜或一個遙遠海岸的暴暴風雨,或兒童的眼睛和向日葵更能說明我們的想象力,甚至超越時間?什么可以帶來更多的融合與啟發(fā)?是基督信仰嗎? 在一個充滿教會和教會官員的世界中發(fā)生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 有且只有一個空間概念,仍然是不可觸碰。我們的空間只能是宇宙?!保˙akema,1947)(原文:“What is stronger than the primary Human---Cosmos relationship? What speaks more to our imagination,and even transcends time,than a silent starry night or a violent storm over far-away shores,or the eyes of children and sunflowers? What can integrate and inspire more? Christianity? After two world wars in a world full of Churches and Church officials? There is but one spatial conception,that which remains untouchable. Our space can only be Cosmic.”)這 極盡含蓄的話語,是巴克馬在意識地嘲笑他的對手。這場戰(zhàn)斗已進一步白熱化—— 凡·恩登在文章里寫道:“爭執(zhí)又重新開始了——但沒有由魯?shù)婪颉な┩叽牡热嗽诘聡l(fā)起的‘包豪斯之辯’那么激烈。”見:VAN EMBDEN,S. J. IJdel dispuut:De oorlog is voorbij:het krakeel herleeft [J]. Bouw,1(29),1946:617-621.

        [45]原 文:“Let us realise that Democracy is a societal form in which both religious dogmatists and humanitarian artists can work,provided they show a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and create conditions in which every member of society has the biggest possible chance of being a complete human being or,stated differently,to in his own way aspire to harmony with the infinite. And that,in my opinion,is the purpose of freedom—and the reason that Oud reached for the pen even if he stated it [the argument] differently.”

        猜你喜歡
        代爾夫拉斯建筑師
        胖胖的“建筑師”
        老街、藍陶、畫家維米爾
        淺析中西方陶瓷工藝的相互影響與交融
        ——以荷蘭代爾夫特藍陶為例
        大眾文藝(2019年5期)2019-01-28 08:51:02
        有一種藍叫代爾夫特藍
        旅游縱覽(2018年8期)2018-08-02 03:12:56
        當建筑師
        代爾夫特市政辦公大樓和火車站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一個建筑師的獨白
        中外建筑(2009年3期)2009-10-14 08:52:10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少妇|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人伦片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九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激情内射在线影院|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国产精品自拍视频免费看| 老太婆性杂交视频| 性动态图av无码专区| 日韩激情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国产精品天堂avav在线| 在线看片无码永久免费aⅴ| 亚洲国产日韩综一区二区在性色 | 给我播放的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欧妇女乱妇女乱视频| 91青草久久久久久清纯| 亚州av高清不卡一区二区|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呻吟国产av久久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在线观看|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按摩|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网站| 亚洲t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丝袜白丝袜美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国产av91在线播放| 手机在线观看免费av网站|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视频| 黄桃av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边打电话边出轨| 少妇性l交大片免费快色| 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