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公司來了位剛畢業(yè)的實習生。小伙子干活兒挺麻利,業(yè)務能力也很強,唯獨性格實在太唯唯諾諾。主管隨口讓他找個時間匯報一下實習情況,他就如臨大敵,先是花大半天寫草稿,寫好后,開始全篇背誦,結(jié)果拖到下班也沒來得及去。
下班時,我倆一起坐電梯,他不小心踩了我的腳,我示意“沒關系”,他卻立馬點頭哈腰地跟我抱歉,出了電梯還窮追不舍:“于哥,我真沒注意到,您有紙巾嗎?要不我?guī)湍敛涟伞蔽覍嵲诳床幌氯チ?,便停下腳步,說道:“別說踩得不嚴重,就算你把我鞋都踩掉了,也沒關系,都是同事,這點兒小事至于嗎!”可能是我語氣有點兒沖,說完,他更局促不安了,又緊忙跟我道歉,說不該揪著這點兒小事不放,弄得我真不知如何是好。
于湉
聶宏斌? 心理咨詢師
前不久,我為一家企業(yè)做EAP(員工幫助計劃),接待一位來訪者,他與你的這位新同事一樣,總是逼自己把所有事情做到極致,不允許自己犯一丁點兒錯。交流中,他告訴我,他認為做人就一定要做金字塔尖的人,否則就會被看不起。
起初,我對他的這種人生觀感到不解,但當我了解了他的成長經(jīng)歷后,便能夠釋然。他來自河北的一個貧困村,是村里為數(shù)不多上過大學并留在城市工作的。在家中,他排行老大,下面還有三個弟、妹。小時候,家里條件差,全家省吃儉用供他上學,就希望他能有出息,掙錢再供弟、妹們上學。他如愿考上了大學,可蹩腳的英語口語、濃重的家鄉(xiāng)口音、對電子產(chǎn)品一竅不通等,讓他成了同學取笑的對象。從那時起,他便開始小心翼翼地過活,生怕自己稍微做得不好,再被人取笑,久而久之,變得越發(fā)謹小慎微。
不難看出,這位來訪者和你的新同事性格上有一個共同點——追求完美。他們一方面過度嚴苛地要求自己,一方面又過度地放大自己的失誤,一旦做錯事或被人指出問題,便無法承受。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Hewitt曾經(jīng)將完美主義人格劃分為三類:第一類,自我要求型。即給自己設下高標準,而且追求完美的動力完全是出于自身需求。第二類,要求他人型。替別人設下高標準,不允許別人出現(xiàn)錯誤。第三類,被人要求型,這類人追求完美的動力是為滿足其他人(父母、領導、伴侶)的期望。
在我看來,你的這位新同事既屬于第一類,也屬于第三類。當他要跟主管匯報工作時,屬于被人要求型,他希望自己的匯報能夠符合領導的全部期望,于是花大量時間打草稿、背稿子;當他不小心踩了你的腳時,又屬于自我要求型,他希望自己在同事眼中是完美的,任何不當?shù)呐e動和言行,都會與理想化的自己相違,于是他急于補救,變得手足無措。
他還有可能正陷在過度自卑的泥潭。心理學家一致認為,自卑是驅(qū)使人變得優(yōu)秀的力量,也是導致反復失敗的誘因。身處自卑的陰影中,就會對自身能力持續(xù)懷疑,逐漸形成低自我評價和低自我期望等負面心理。
當自卑的人迫切想要改變現(xiàn)狀時,就會無意識地給自己施加更多壓力,恨不得立即成為優(yōu)秀的代名詞,與過去徹底一刀兩斷。殊不知,時刻緊繃的神經(jīng),已經(jīng)讓他將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籌劃階段,從而過于注重謀劃,沒了足夠的行動力。
很多時候,成功就源于一次不顧一切的放手一搏。過于在意得失,只會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顧慮和猶豫之中,從而越接近內(nèi)心渴望,越害怕事與愿違。
想要掙脫完美主義和自卑的雙重束縛,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有效平衡:一方面,要勇敢袒露自身的缺點與不足,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其次,在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后,還必須制定可行的提升計劃,不斷成長,讓自己變成浩瀚星空中最獨特的那一顆星,活成自己真正想要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