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漢中
在中國,從天府算起,檔案管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當檔案界出現“中國古代檔案學”的提法時,我很好奇,曾在北京的幾大圖書館翻閱史料,試圖在古代文獻中找到根據,結果是無功而返,且不說沒有系統(tǒng)論及檔案和檔案管理的文獻史料,甚至“檔案”一詞都出現得很晚,能夠得到史料證實的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檔案資源與文書和圖書長期混合在一起進行管理,并沒有取得獨立的地位,同時還處于嚴格的封建壟斷之下,檔案并沒有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現象納入歷代學者理論研究的視野??梢哉f,“中國古代檔案學”提法是說不通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檔案學確實是“舶來品”,檔案學的文化基因大都來自于國外。民國時期學歐美,解放初期學蘇聯(lián),改革開放后一直緊跟國際檔案理事會及國際檔案大會的風向,被帶節(jié)奏,融入國際“學術共同體”欲望十分強烈。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之后,西方的檔案學理論有成功落地的,如來源原則、全宗理論和開放原則,但也有水土不服的,如文件生命周期理論炒了多年,最后是一地雞毛。一門學科能否在學林中取得一席地位,決定于軟實力和硬實力。學術一詞由“學”與“術”二字組成,它們分別指稱兩種與學識有關的不同概念。梁啟超先生認為:“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fā)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其發(fā)明之真理而致諸用者也?!?所謂的硬實力其實屬于術,而軟實力則是學或學理。如果檔案學在軟、硬實力上都不濟,則難有立身之地,更不必奢求學術尊嚴。
回顧檔案學的發(fā)展歷程,在改革開放初期,檔案學研究曾有過一個黃金時期,由曾三、吳寶康等領銜的基礎理論研究,出版了一批理論著作和五本教材奠定了檔案學的學理基礎,正式啟程走上學術獨立的道路,然而好景不長,在社會轉型和信息技術革命等的挑戰(zhàn)和沖擊下,使得檔案學者無暇顧及基礎理論研究,前輩們創(chuàng)立的檔案學理論建設勢頭并沒有得到延續(xù),原本并不厚實的學理基礎一再被越界,卻沒有新的理論建樹,本世紀以來不僅少見檔案學基礎理論研究的經典作品,檔案專業(yè)教材已有幾十年未見實質性更新,甚至出現沒教材上課的窘境。檔案學基礎理論建設在重要的歷史時期進入空窗期,近似于一路裸奔。由于我們沒有做純學理研究的思想傾向,檔案學理論的空殼化導致檔案學出現兩種傾向,一是跟著政治風向走,二是跟著西方人亦步亦趨。
應該說,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獨立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而且檔案這一事物也是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導致檔案學理論建設存在先天性缺陷。對于檔案,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千差萬別,政治家需要用于“資政”,歷史學家需要“治史”,社會公眾需要“保障身份和利益”,工程技術人員需要“知識管理”……,同時,意識形態(tài)、社會體制、公民素質都會導致對檔案的認識差異。如果不能在更高的共同平臺上取得檔案的價值追求,必然是自說自話,難以構成共同話語平臺和學術獨立的檔案學理論體系。對此,我們卻并沒有去做更加形而上的理論歸約,而是放縱了學理的束縛,降低了學術門檻,檔案學領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可任意編造概念的混亂時期,如口述檔案、實物檔案、民生檔案、虛擬檔案、檔案治理、大文件觀……,即使邏輯混亂、語法不通也大行其道,使檔案學的科學嚴謹性大失水準,在學術界的聲望急劇下降。
軟實力不足,而硬實力也不盡如人意。檔案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十分強的學科,“術”是檔案學的源頭活水和立身之本。從西方進口的檔案學理論是由在檔案管理崗位上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作人員在西方管理“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中具有普遍價值的對我們有借鑒意義,但并不一定都適合于我國的檔案管理實踐,我們有吸收,當然也有舍棄,而舍棄的部分必須在中國的檔案實踐中去總結和提升,“術”的研究是無法繞過的。而現實不容樂觀。與改革開放初期不同,基層檔案工作人員在檔案學領域已漸漸喪失話語優(yōu)勢,由于他們的缺位和失語,檔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也難及時地反映出來并得到理論上的回應,從而進入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之中,與此同時,學院派學者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基本的檔案實踐體驗,并不善于或不屑于從檔案管理實際工作中提取研究課題,認為不夠學術檔次,而是緊盯歐美的發(fā)展動態(tài)和信息技術趨勢進行“暢想”,試圖“彎道超車”,在信息革命的大潮中謀得生存空間。
當前,檔案學學理基礎的消解,檔案管理“術”的研究越來越脫離實踐基礎,已使檔案學錯過了爭取學術獨立地位和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面臨越來越大的困境,也帶來了檔案事業(yè)逐步邊緣化的危機。檔案學是個小學科,研究范圍也不大,眾多碩士、博士需要學術認可和成就感的激勵,只有由檔案的邊界向外拓展,在信息資源、電子文件、數字技術等相關領域施展拳腳,更讓人憂心的是,也有學者在研究中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去檔案化”傾向。這讓我們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我們正經歷著一個悖論,即檔案教育大躍進式的發(fā)展一步步將檔案學逼進了死胡同。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來稿日期: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