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電影:《鋼琴家》
豆瓣評分:9.2
導(dǎo)演:羅曼·波蘭斯基
主演:阿德里安·布勞迪
一句話推薦:當(dāng)生命交由另外一些人掌握,可怕的事情就發(fā)生了。
除了戰(zhàn)爭,還有什么能讓人眼睜睜看著親人坐在輪椅上從陽臺被扔下去而不敢作聲?能讓人站成一排兒戲一樣被挑選今天誰要被槍決?還有什么能讓一個國家的制度朝令夕改,完全沒有誠信和法律約束?能讓一群又一群人,被欺騙著扔進火車的集裝箱,拉到一個不為人知的小鎮(zhèn),集中處死……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里,生命如草芥。
《鋼琴家》根據(jù)波蘭鋼琴家瓦拉迪斯羅·斯皮曼(WladyslawSzpilman)的自傳體小說《死亡城市》改編。講述了一個在波蘭電臺工作的鋼琴師席皮爾曼(Adrien Brody 飾),在二戰(zhàn)即將爆發(fā)之時,一家人被趕進華沙的猶太區(qū),在戰(zhàn)爭的顛沛流離中,家人和親戚最終被納粹殺害,席皮爾曼本人也受盡種種羞辱和折磨的故事。
電影里,那些納粹分子總是帶著無窮無盡的暴力和嘲笑,來對待這幾百萬的猶太人。
喝醉了抓起拄著拐杖的人,讓他在廣場中間跳舞;把十幾歲的孩子,推向老婦人讓她們相擁著供他們?nèi)?不開心就從擦肩而過的猶太人隊伍里拉出幾個人槍斃;走路遇見不低頭沒有對自己卑躬屈膝的猶太人,就用槍桿教訓(xùn),并且不允許他走人行道,去走水坑……
看電影的時候,會一邊不自覺地憤怒一邊覺得滑稽:這些幼稚的欺負人的行為,并不像軍人用國家機器去征服另一群人,更像是無頭腦的捉弄和不經(jīng)思考的暴力。
沒有緣由和理智,只有心血來潮和恐懼——猶太人更聰明,一定不能讓聰明的人活在世上。
故事里的鋼琴師席皮爾曼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幫助,暫時有了藏身之處。戰(zhàn)爭愈加猛烈,朋友不得不拋下他,回老家尋得安全的住所養(yǎng)育兒女。此時席皮爾曼惡病纏身,卻還要在搜捕中逃亡。他在廢墟的閣樓上遇見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要求下他彈奏了鋼琴曲,美妙的琴聲令德國軍官萌發(fā)了惻隱之心,他暗暗幫助席皮爾曼直到俄軍對波蘭的解放到來……
這也許是整部電影里,在納粹軍官身上看見的唯一人性惻隱……
飾演鋼琴師席皮爾曼的阿德里安·布勞迪(Adrien Brody )是個猶太人,他略帶憂郁和謙恭隱忍的氣質(zhì),把這個角色詮釋得克制且深刻。他瘦削、筆直、堅挺的高鼻子從深邃的棕灰色眼睛中間一點點升起來,睫毛像棲息的蝴蝶翅膀,長長地垂在那里。猶太人氣質(zhì)里特有的神秘感與藝術(shù)氣質(zhì),總是從他微蹙的眉頭和笑起來向臉兩側(cè)延伸的嘴角展現(xiàn)出來。
有些人的臉美得能讓人一眼陷進去,大概說的就是阿德里安·布勞迪。
且不論希特勒發(fā)動對猶太人的大規(guī)模毀滅行動,僅僅是因為家庭丑聞。這些最下層的軍官在執(zhí)行時候的瘋狂和無腦,就能讓人明明白白看清群體無意識里,人性的惡。
當(dāng)生命交由另外一些人掌握,可怕的事情就發(fā)生了。
電影里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廣場中間,父親花20波幣買回來的那塊糖。
廣場上人群嘈雜、驚恐,剛剛為了躲避德國軍官的搜捕而捂死自己孩子的女人一直在哭泣著重復(fù)“我怎么能做那樣的事情”。父親把一小塊糖用小刀小心翼翼切成五塊,分給自己的三個孩子和妻子,五個成年人,捏著糖,放進嘴里,那是絕望的生活里,要為彼此活下去的悄無聲息的家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