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吉喪
人類一旦馴服了領(lǐng)頭馬,其他的馬自然就會聽命
人生在世,不過數(shù)十年,每日見慣了一個腦袋兩條腿的同類也會覺得厭煩,百無聊賴的人生若有“異類”做伴,豈不更有趣、更精彩?
很多人在閑暇時與寵物嬉戲,下班回家擼著它就覺得心安,你哭泣時它伴你身旁,你歡欣時它也一同雀躍……好的寵物是我們的“寶貝”兼益友,貓貓狗狗、豬馬牛羊、蛛鳥蟲魚、蛇龜蜥蜴,都見怪不怪。
但你可曾想過,為什么很多動物愿意蒙人恩寵?
對于某些動物之所以能被馴化甚至成為人類伙伴,生物學家總結(jié)了六大規(guī)律:
第一條,能成為家畜的動物,它們所需要的食物能在人類居住地輕易獲得。素食動物吃隨處可見的植物或者某一類植物,植物很便宜,它們也不會和人類搶食;雜食動物更好對付,剩菜剩飯它們一樣吃得津津有味。
但是,特別挑食的純?nèi)馐愁悇游铮绱笮拓埧苿游?,因為我們難以提供它們所需的食物,且它們獲取食物的方式太過兇殘(甚至對人造成傷害),也就難以在人類屬地生存。
第二條,能成為家畜的動物,它們的成熟期不能過長。人類生命期限幾十年,我們不可能浪費太多時間悉心撫養(yǎng)一頭大象—靜靜陪伴它長達兩年的孕期、長達9年(雌象)或15年(雄象)的性成熟。
第三條,能成為家畜的動物,最好能夠在籠內(nèi)(圈內(nèi))生存繁衍。我們不可能圈養(yǎng)本性愛好自由的、有遷徙習性的大型鳥類,例如信天翁和北極燕鷗。
第四條,能成為家畜的動物,性格較為溫和。據(jù)聯(lián)邦政府統(tǒng)計,美國每年死于狗咬的有20~30人。這個事實告訴我們,狗也不是喪失攻擊性的動物。但是如果把飼養(yǎng)狗的6800萬人的寵物都換成天性兇殘的狼,相關(guān)死亡數(shù)據(jù)將成百上千倍地增長。
第五條,能成為家畜的動物,它們的“躲避反射”不能太發(fā)達;一遇到風吹草動撒腿就跑,可不是什么好事。人類很早就馴化了牛和羊,但是同樣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鹿,卻很難被馴服,因為它們一見勢頭不對,下意識就跑,還跑得比誰都快。
新晉寵物柯爾鴨
在國際運輸前,孟加拉貓需要接受“溫順等級”評級鑒定。
雖然羊也有類似的“躲避反射”,但是它們的群居本性,促使它們在遇到危險時盡可能地待在羊群之中。這一天性使羊看上去比羚和鹿更為“冷靜”。
第六條,能成為家畜的動物,它們最好能有穩(wěn)定的社會/家庭結(jié)構(gòu)。例如,馬就是社會階層分明的動物。奔跑的群馬之中,為首的是領(lǐng)頭的公馬,緊接著是地位最高的母馬及其后代,再后方的是地位居次的母馬及其后代。人類一旦馴服了領(lǐng)頭馬,其他的馬自然就會聽命。馬群是把人當成了“看起來有點不一樣的領(lǐng)頭馬”。
同樣,狗也把人當成自己的同伴;剛出生的禽類動物因為“印隨行為”,會把人類當作自己的媽媽。
思考上述六大規(guī)律,我們發(fā)現(xiàn),小型貓科動物算是一個“特例”:它們的食物來源本不容易在人類居所中天然獲得,貓不甘于被困于籠中,有著領(lǐng)地意識,同時性格陰晴不定;而且身為獨居者,貓并不把人類當成“主人”,反而可能把我們當成“保姆”。
與其說是人類馴化貓,不如說是貓馴化了人,我們甘愿鞠躬盡瘁,幫“主子”鏟屎喂食。因此,某一種貓究竟能不能被界定為寵物,其標準相比其他動物就更加曖昧不明。
有這么一種貓,它們不同尋常:小時候頑劣成性,瘋狂撕咬鐵籠、發(fā)出吼叫,飛檐走壁不在話下,有的還身懷絕技會“水上輕功”,就算掉進水里也不會驚恐萬狀—它們是金黃色皮膚、條紋和點狀斑紋間錯分布的孟加拉貓,俗稱“豹貓”。
孟加拉貓不是真正的豹貓,真正的豹貓指的是“亞洲豹貓”。那是一種原生地在孟加拉灣附近的野生動物,晝伏夜出,具有較強的侵略性與領(lǐng)地意識。
孟加拉貓則是原生亞洲豹貓與同樣是豹紋的埃及家貓的雜交后代。此種類的雜交培育和命名,可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直到1986年,孟加拉貓才成為受國際貓協(xié)會(TICA)正式認證的品種貓。
由于孟加拉貓?zhí)焐鷶y帶著亞洲豹貓的野性基因,它們比普通家貓更具侵略性。因此,如果主人想帶著它們進行跨國旅行,在國際運輸前,孟加拉貓需要接受“溫順等級”評級鑒定。
而溫順等級的評定,與這只孟加拉貓是亞洲豹貓的第幾代雜交后代有關(guān)。評級為F1級的孟加拉貓(1代孟加拉貓),是亞洲豹貓的第一代后代,它的野性血統(tǒng)和家養(yǎng)血統(tǒng)各占一半。
在絕大多數(shù)國家里,1代孟加拉貓都只能用作繁育目的進行養(yǎng)殖,不能放在市場上售賣,也不能作為寵物飼養(yǎng)。而大部分國家都不允許進口1代孟加拉貓。
F2等級的孟加拉貓(2代孟加拉貓),是由雌性的1代孟加拉貓和雄性埃及家貓雜交的后代;3代孟加拉貓,是由雌性的2代孟加拉貓和雄性埃及家貓雜交的后代;以此類推。
直到F4至F5等級開始,孟加拉貓才能被當成寵物。在澳大利亞、新加坡、歐盟國家和香港,只有5代及5代以上的孟加拉貓,作為寵物進口才屬合法。根據(jù)大多數(shù)國家法律規(guī)定,1代2代3代孟加拉貓都不是合法寵物,幾乎不能進出口,也不能公開在市場上販售。
4 代或5 代孟加拉貓,既有豹紋的漂亮外形,又有較為親近人的溫和脾氣
因此,嚴格意義上只有4代或5代孟加拉貓才是名副其實的“孟加拉貓”,它們繼承了不到1/8的野性基因,既有豹紋的漂亮外形,又有較為親近人的溫和脾氣。
孟加拉貓的例子使我們知道,成為寵物的標準也許還與血統(tǒng)的“不純正程度”有關(guān)。
“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钡纫幌拢唏R,所策何馬?韃靼野馬、普氏野馬、大宛馬、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矮種馬、英國純血馬……還是,斑馬?
到底為什么沒有人騎斑馬?
在動物界,斑馬一點也不罕見。它們大面積地分布在人類起源地非洲大陸,成群結(jié)隊在稀樹草原咀嚼草地,時不時抬起頭東張西望,格外警惕天敵獅子的現(xiàn)身。
斑馬擁擁簇簇,黑白條紋閃動不歇,直到把色盲獅子眼睛“閃瞎”。英文中形容“一群斑馬”的量詞“群”,可以用dazzle表示,a dazzle of zebras,是不是光讀起來都非常拉風、十分炫目?還有人說,斑馬是世界上最不甘寂寞的動物,因為如果身邊沒有同類,它就不安到無法入睡。
關(guān)于斑馬的傳說屢見不鮮,可是我們都沒親眼見過一個活人成功給斑馬裝上馬鞍、策馬揚鞭。科學研究證明,斑馬不適合被騎—這并不是因為斑馬非“馬”,它們確實是馬屬動物,只是和馬不同種。
斑馬是馬屬動物中目前唯一一種沒有成功被馴化的動物。它的體積比馬要小,這意味著它可能承受不了人體的重量,但這不是斑馬不能騎的主因。主要原因在于,斑馬的性格和習性,同溫良恭順、秩序井然的馬甚至驢(同是馬屬)都相去甚遠!
經(jīng)過一一辨析,我們發(fā)現(xiàn),斑馬除了“吃草”和“成熟期短”的特性之外,完全稱得上是“成為優(yōu)質(zhì)家畜”其余四條特質(zhì)的反面教材。
斑馬的棲居地與人類活動地并不重合,對人的信賴度也很低
斑馬后蹄力量大,經(jīng)常發(fā)生踹死同類的斗毆事件。
首先,作為東非大遷徙明星隊中的一員,斑馬每年的遷徙路途從300到1800英里不等。它們習慣逐水草而居,沒法只待在一個固定范圍生活。
我們馴服馬,是看中它們的運力和耐力。一匹駿馬,時速可達60千米以上,并且可以不停歇地跑上半天。但是斑馬則不同,它們雖然爆發(fā)力還行,與馬不相上下,但是耐力就遜色多了。
其次,斑馬的性格異常剛烈,同類之間不會和睦相處。斑馬后蹄力量大,經(jīng)常發(fā)生踹死同類的斗毆事件。并且,由于長時間生活在較為貧瘠的非洲大陸,開闊的大草原上只有其他草原動物和天敵獅子、鬣狗,斑馬形成了非常敏銳的“逃跑反射”。
此外,斑馬的棲居地與人類活動地并不重合,所以斑馬對人的信賴度也很低:你一靠近,它們就張開大口;你一伸手,它們就輕而易舉咬斷你的手指。有些斑馬甚至暴躁兇殘到戰(zhàn)斗力足以殺死一頭獅子。
斑馬雖然有群居的習性,但它們只是單純地“站在一起”,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卻始終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雖然有生物學家觀察到,斑馬的家庭一般由1只雄性斑馬和6只雌性斑馬組成,可一旦有斑馬被抓走,其他斑馬不會對捕獵者“臣服”,而是保命要緊,紛紛溜之大吉。于是,人們就不可能像馴服馬群中的領(lǐng)頭馬一樣,馴服斑馬群中并不存在的“領(lǐng)頭斑馬”。
如果你真的有幸圈養(yǎng)了一只斑馬,它的“擾民”特性也會令你頭大。普通馬兒總是安安靜靜,等待你添草、刷毛、裝鞍,唯獨勒馬時它會發(fā)出嘶叫。但是,斑馬的聲音頻率更廣,它們能發(fā)出很多不同的聲音,有的聲音類似于吼叫、尖叫;尖銳的叫聲能夠傳到數(shù)千米之外,幫助斑馬求偶。但在選擇寵物方面,刺耳的叫聲肯定是個扣分項。
其實,歷史上有人成功“馴服”過斑馬,并在眾目睽睽之下成功地策斑馬奔騰—羅斯柴爾德家族的Lord,就曾馴服斑馬拉動馬車。但是,連非洲人自己都說:“斑馬就是精神病里的戰(zhàn)斗機,你永遠無法掌控它?!?/p>
我們還是收起好奇,接受世界的多樣性,承認斑馬只是長得像馬的異類動物??偠灾邱R不夠你騎嗎?干嘛沒事老覬覦著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