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編者按:節(jié)氣,是中國人將抽象的不可逆的時間,轉換為具體的重復出現(xiàn)的日常生活,以有聲有色的習俗作為時間段落的坐標。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從中吟花弄月,又隨季節(jié)發(fā)展出一套詩意化的生活方式,誕生出大量的詩詞歌賦,使本來平常的一個個日子變得有滋有味,無論朝代更替,即使兵荒馬亂也不被影響,一代代人復歸為泥土,又一代代誕生,它們就支持著一個偉大的民族,有滋有味地生生不息。
過了清明節(jié),緊接著下一個節(jié)氣就是谷雨了。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詠谷雨的一首《七言詩》: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shù)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在不刮風、不下雨的谷雨里,翠竹剛剛吐出新葉,傍晚微涼,友人到訪,與之論詩作畫、品茶賞竹的美好心境躍然紙上。
谷雨與其它節(jié)氣一樣,在我國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六個節(jié)氣,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jīng)300時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說。如《群芳譜》所言:“谷雨,谷得雨而生也。”作為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谷雨節(jié)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谷雨時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類農(nóng)作物的生長。民間農(nóng)諺有“谷雨時節(jié)種谷天,南坡北洼忙種棉”“谷雨前后,種瓜點豆”等句。
我國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鴻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于桑?!边@是說谷雨后因降雨量增多,水面的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振翅飛翔,開始提醒人們播種,然后是在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了。
元稹的《詠廿四氣詩·谷雨三月中》,就寫出了這三候的物象:谷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鳴鴻徒拂羽,信矣不堪聽。谷雨時節(jié)的南方地區(qū),“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柳絮飛舞,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訴人們:時至暮春了。唐朝詩人王貞白有《芍藥》詩:“芍藥承春寵,何曾羨牡丹。麥秋能幾日,谷雨只微寒?!边@是說,只有在谷雨時分,芍藥才顯得格外精神和美麗。
一過谷雨,春天就要結束,初夏快要來臨了,田野的景色顯得更為明媚、濃郁。孟浩然在《春中途中寄南巴崔使君》詩中云:“旅人游汲汲,春氣又融融。農(nóng)事蛙聲里,歸程草色中。獨慚出谷雨,未變暖天風。子玉和予去,應憐恨不窮。”谷雨時節(jié)的郊外風光、水面景色、不緊不慢的農(nóng)事活動都歷歷在目?!案≡聘毁F客心寒,故里空懷紫牡丹。谷雨毋須添國色,江南上巳杜鵑看?!边@是現(xiàn)代詩人吳藕汀寫的一首《谷雨》詩。描繪了谷雨時節(jié)的諸多景物,給人以聯(lián)想,思緒也跟著走進“百般紅紫斗芳菲”的意境里,走進那柳樹飛絮、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的濃濃春意中。
谷雨正處于春夏之交時期,也是新茶上市之際,詩人們常會圍桌品茗吟詩:林和靖的《嘗茶次寄越僧靈皎》一詩寫道:“白云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瓶懸金粉師應有,筋點瓊花我自珍。清話幾時搔首后,愿與松色勸三巡?!标懴B曉凇蛾柫w雜詠十九首·茗坡》中也有“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的詩句。清乾隆皇帝也寫了首《觀采茶作歌》:“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jīng)理;今日采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云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無事回避出采茶,相將男婦實勞劬。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谷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后賤,民艱觸目陳鳴鑣。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畢竟是皇帝,那口氣實在是大。
在很多寫谷雨的詩詞中,筆者以為宋人范成大的《蝶戀花》寫的最有特色: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江國多寒農(nóng)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這首詞上闋寫詩人泛舟湖上,微風拂過,滿眼綠意,由于水流曲折,橫塘塔看上去就在眼前,但實際上還離得遠呢。下闋寫農(nóng)人的生活,江南農(nóng)事開始得稍晚一些,村北村南的土地,到谷雨才耕完。這時水稻播種了,麥子抽穗了,很快就要到嘗新面收新繭的時候了。這首詞是范成大歸隱田園時所作的,田園之樂,在于與自然的親近,農(nóng)事之樂,也在于與自然的親近,不需要太多的修辭,自然已經(jīng)為我們準備好了一首首美麗動人的詩詞。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