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兒子留學前有段空閑時間,提出去國內(nèi)幾個城市轉(zhuǎn)轉(zhuǎn)。父子二人游,對我而言是“素質(zhì)提升夏令營”,兒子則是“夏令營營長”。短短一周,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種種問題。
兒子有點兒咳嗽,一路上,我不斷提醒他按時按量服藥,卻遭到一頓反駁:“這句話你已經(jīng)說三遍了,能不能不要像老媽一樣絮絮叨叨?”
路上我?guī)е患嬀磔S禮品,塞在背包里高出一大截。地鐵里擠上擠下,兒子看不下去,發(fā)出警告:“能不能不給別人添麻煩?你那個禮品背在身后,很容易碰傷別人,別人都要讓著你。豎著放在自己胸前,不好嗎?還有,你等車時總喜歡站在盲道上?!?/p>
我們住在一家連鎖酒店,離開前決定到頂層的一家火鍋店一探究竟。午間,火鍋店大廳空無一人,我隨口問服務員:“這幢樓住客這么多,火鍋店的廣告又天天宣傳,怎么還是沒人?”回到客房,兒子突然教訓起我來:“你怎么這么說話?”我如實交代:“我是好奇在營銷廣告和實際銷售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眱鹤哟舐曉憜枺骸澳阌行侣劽舾卸?,但你考慮人家的感受了嗎?大廳沒人,人家不知道,要你說破?”
和兒子同行,我被他一路說教,這似乎是他對我多年教育的一次強勢反彈。作為長輩,我感覺沒面子,但靜下心來想想又不無道理,仔細琢磨似乎有點兒意思。
在職場上,你的那些小毛病、認知問題乃至致命弱點,主管不會說,同事不愿說,下屬不敢說。所以,你常常會帶著某些缺點一路狂奔,直到觸犯別人的底線,才有人找你算賬。不過,如果你家有成長中的孩子,那么恭喜你——他們不會顧忌你的輩分、身份和面子,而會以他們理解的做人做事標準要求你。
當年,我給父親出過不少難題,也給過他不少難堪。父親離開那年,我兒子才6歲,什么都不懂,但是當爺爺彌留之際交代他“將來要考個研究生”時,我兒子居然認真地點了點頭。
父親走后,我成為一個獨立的父親角色,常常想到和父親辯論時的場景。我愛逞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本來要強的父親只是報以無奈的苦笑。我常常懊悔自己沒有對父親多些耐心、多些尊敬,哪怕語氣溫和一些也好。
兒子出國讀研究生了。鄉(xiāng)鄰跟我說,我父親若在世,不知道要開心成什么樣。我想,他一定更樂意見到我與兒子之間的“嘴仗”。20多年前,兒子出生時,他就開心地預言過:“哈哈,替我報仇的人來了!”
父子之間“嘴仗”的背后本無所謂仇與恨,只是世界上兩個最親密的男人之間的較量,往往是幼稚的弱者向成熟的強者單方面發(fā)起挑戰(zhàn),是后者對前者愛的一種體現(xiàn)。不同的父子,不同的格局。當弱者成熟起來,強者衰老下去,這種緊張的關系便日漸緩和、溫柔起來。
我想,當年我的父親應該能理解,而我也早已識破兒子的真面目。他的咄咄逼人里有幾分是恃寵而驕,有幾分是得理不饒人,有幾分只是腦筋急轉(zhuǎn)彎,還有幾分是夾雜著親密的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