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鋒,崔曉峰,張雷勇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6;2.合肥興泰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 合肥 230071;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安徽 合肥 230026)
新時期我國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正面臨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內在邏輯已從單純地解決創(chuàng)新要素供給不足向“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1]的方向轉變。進行科技活動的供給側改革,就是要培育科技創(chuàng)新要素的市場動能,關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017—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2]顯示,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連續(xù)處于世界高位,GDP總量穩(wěn)居世界第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也處于較好水平,居世界第17位,但技術應用水平卻不盡人意,遠遠落后于前兩者,居世界第73位。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技術應用水平之間的持續(xù)不平衡發(fā)展,其風險是不言而喻的,必然帶來科技活動中科技視野格局狹小、科技投入效率低下、體制機制不適應等諸多問題。
據研究,“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上下,距離發(fā)達國家40%的水平有較大差距”[3]。而作為我國科技產出主力的“雙一流”高校,其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在22.48%~23.87%,普通高??萍汲晒D化率平均為17%,而同時期的斯坦福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率卻穩(wěn)定在45%左右[4]。高校擁有較為豐富的科研和人才資源,是推動我國新時期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門,但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造成此種現狀的原因較為復雜。
目前,高??萍汲晒D化問題早已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其中與高??萍汲晒D化模式及高??萍汲晒D化影響因素相關的研究成果頗豐。關于對高??萍汲晒D化模式的研究,Weckowska基于交易和關系為重點的研究,提出設立高校技術轉移辦公室來推動科技成果商業(yè)開發(fā)的模式[5];王凱等基于創(chuàng)新系統視角的研究,借鑒美國高校演化出的“概念證明中心”,揭示高校內部不僅要通過組織模式創(chuàng)新與制度設計,還要積極融入區(qū)域創(chuàng)新生態(tài)系統[6];肖鵬等基于多維度視角的研究,提出了高校與企業(yè)聯合研發(fā)模式的5種類型[7]。關于對高??萍汲晒D化影響因素的研究,Corsten認為高校教授的價值觀以及科技成果的實用性、轉化收益率等因素會對高校技術轉化產生影響[8];Bonaccorsi等強調參與校企合作的科研資源、合作關系的穩(wěn)定性以及合作時間的時限性決定了校企合作技術轉化能否取得成功[9];Bennett則指出市場需求和技術供給要素會影響高校技術轉化[10];Phan和Siegel認為制度背景、高校組織背景和個人背景這三個方面會影響高校技術轉化效率[11]。國內對高??萍汲晒D化的研究起步較晚[12],黃祥嘉認為政策、法律法規(guī)、科研體制以及外部環(huán)境等因素會影響高??萍汲晒D化[13];肖龍階等從人才、市場和政府制度激勵等角度進行了研究[14];劉勇等提出科技成果的自身特性及校企溝通程度、中介與激勵機制會對高??萍汲晒D化產生重要影響[15];何彬等通過實證研究得出地區(qū)稟賦、產業(yè)結構會對我國高??萍汲晒D化效率產生顯著影響,金融發(fā)展程度對其影響不顯著的結論[16]。
可以發(fā)現,首先,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高??萍汲晒D化模式提出了不同見解,且現有研究多關注體制機制和經濟環(huán)境等因素對高??萍汲晒D化的影響與對策[17],并未進行模型建構,尤其是現實情境下產生影響的因素可能未被完全考慮進去,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的剖析尚欠深入。其次,科技成果轉化與“創(chuàng)業(yè)活動”存在共性,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前提是發(fā)現和管理創(chuàng)業(yè)機會[18],科技成果轉化成功的前提亦是識別并把握住轉化機會,鮮有學者提出過科技成果轉化機會這個概念以及機會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如何精準識別并把握住科技成果轉化鏈條中存在的機會,降低轉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暢通高??萍汲晒D化通道是目前亟待探索的關鍵問題。由此,本文將機會視角引入高??萍汲晒D化研究,通過扎根分析,梳理出轉化機會的影響因素并建構出理論框架,為高??萍汲晒D化提供對策建議。
本文擬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貫徹其所倡導的從現有資料及數據入手來建構理論的核心思想[19],對已有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研究,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會的影響因素,建構高??萍汲晒D化機會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
扎根理論由學者Glaser和Strauss在《扎根理論的發(fā)現》[20]中提出,其宗旨是在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實質理論。學者Strauss和Corbin指出,扎根理論的核心是用質化研究的方法建構理論,對調查獲得的資料進行概括,總結出新的概念并抽象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構建新的理論框架來解決某一問題[21]169。
扎根理論的研究流程包括:從原始資料中形成概述性范疇并對其進行逐級編碼;比較原始資料和概述性范疇,系統地詢問與概述性范疇相關的理論問題;將概述性范疇進行總結并建立相互之間的關聯;對資料進行系統編碼;建構理論,以獲得理論概念高度的整合性[22]。
為了更全面、準確地識別出高??萍汲晒D化機會的影響因素,本文遴選了《中國軟科學》《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科研管理》等國內較多關注高??萍汲晒D化的頂尖期刊。筆者于2019年4月6日在CNKI網站中同時以“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影響因素”等為主題詞進行搜索,共搜集到1 375篇相關文獻,根據摘要內容剔除部分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無關或者相關度較低的文章,最終剩下509篇。為了進行后續(xù)理論飽和度的檢驗,本文采用Filename Randomizer軟件,將上述文獻進行打亂處理,隨機挑出109篇留作驗證,對其余400篇進行開放式編碼及理論框架的構建。表1為開放式編碼文本資料的描述性統計表。
表1 論文資料描述性統計表
通過扎根理論,可以基于原始材料得到質性結論,最后將其可視化展現出來。但質性研究具有資料龐雜、程序繁瑣、耗費時力的特點,為了使分析過程更便捷、研究結果更可靠,本文借助ATLAS.ti 8軟件[23]來分析高??萍汲晒D化過程中影響轉化機會的因素,探尋這些因素的概念范疇、關聯及核心,建構高??萍汲晒D化機會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為高校合理高效地抓住機會促成科技成果轉化提供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按照扎根理論規(guī)范,本文對資料進行了逐級編碼[24]32-41,編碼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扎根理論編碼流程圖
1.開放式編碼
本文將需要進行開放式編碼的400篇文獻導入ATLAS.ti 8軟件,認真閱讀分析,標注反映作者主要觀點及結論的語句,從中發(fā)掘出新的概述性范疇。由于文獻數量龐雜,且開放式編碼有較大程度的交叉重復,因此將編碼進一步提煉并剔除出現頻率低于3次的編碼,經過歸納整理后,得到如表2開放式編碼范疇表。
表2 開放式編碼范疇表
續(xù)上表
除表2中所列范疇外,還得到高??蒲性u價機制、科技成果的特性、財稅政策影響等43個概述性范疇,詳見表3。
表3 主軸編碼得到的主范疇及其對應范疇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完成后,找到各概述性范疇之間的潛在邏輯關系,將各項范疇聯結起來的過程。通過分析,本文對43個范疇進行歸類,共形成11個更高層次的主范疇。主范疇及其對應范疇如表3所示。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須從主范疇中挖掘出核心范疇,并以“故事線”方式聯結相關主范疇,從而構建出精簡的理論框架[25]。選擇性編碼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選擇性編碼分析結果
4. 理論飽和度檢驗
本文將其余109篇文獻用于理論飽和度檢驗。結果顯示,理論框架內的范疇歸納得比較豐富,除框架內提到的11個主范疇外未發(fā)現新的重要主范疇,11個主范疇內部也未發(fā)現其他概述性范疇,由此認為本文的扎根結果在理論上是飽和的。
基于以上扎根理論分析,圍繞核心范疇的“故事線”概括為:高??萍汲晒D化階段性因素分為四個階段,其中成果屬性因素主要在研究與開發(fā)階段影響科技成果的轉化機會;各主體投入及關系因素影響
圖2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會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
了整個階段的轉化機會;中介因素主要影響開發(fā)與中試階段之間及中試與產業(yè)化階段之間的轉化機會;風險因素影響各階段之間的轉化機會;環(huán)境因素從外部對整個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轉化機會發(fā)生作用。借鑒日本科學家為轉化鏈條各階段之間命名的“魔鬼之河-死亡之谷-達爾文?!崩碚摚P者將其完善到模型中。對此,本研究構建出全新的高??萍汲晒D化機會研究的理論框架,稱之為“高??萍汲晒D化機會影響因素的理論框架”,如圖2所示。
階段性因素包含成果轉化的階段性主范疇(成果轉化周期、中試環(huán)節(jié)、轉化開放性、成果轉化體系的復雜性)。研究過程中發(fā)現,該范疇中的影響因子對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機會都有明顯影響。首先,時間周期過長的成果轉化,高投入和高風險并存將會大大減少成功轉化的機會;其次,高??蒲腥藛T缺乏商業(yè)化經驗和資金,企業(yè)畏懼技術和市場風險,難以對科研成果進行中試,造成成熟度低的成果很難得到被成功轉化的機會;最后,科技成果的成功轉化是多學科、多主體、多種投入相互交織的結果,復雜的轉化體系影響了高校科技成果被成功轉化的機會。
成果屬性因素包含科技成果屬性主范疇(科技成果的特性、科研項目立項驗收機制、跨學科合作研究、高質量科技成果數量)。目前,從高校實驗室得到的科研成果,一部分因為脫離了市場沒有進行成果轉化的可行性,一部分則由于科技成果復雜性的特征,加之高校缺乏單方面轉化資金,企業(yè)迫于技術壓力與風險,科技成果被成功轉化的機會明顯較低。據統計,當前我國科技成果產出的總量位居世界前列,但能夠有機會進入轉化鏈條的高質量科技成果卻少之又少。
中介因素包含中介聯盟機制(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優(yōu)勢資源共享)及知識產權主范疇(創(chuàng)新知識吸收能力、知識產權與專利管理、科技成果價值評估體系)。當前,高校缺少與專業(yè)型中介服務機構之間必要的合作,市場上的中介機構服務不到位且專業(yè)化程度不高,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成效不明顯,加之高校專利評估管理不規(guī)范、對科研人員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足,都將大大減少高??萍汲晒怀晒D化的機會。
風險因素包含風險管理機制主范疇(轉化風險、交易成本、風險投資機制)??萍汲晒D化是一個投入與風險“雙高”的活動,從最初的研究階段到最后的轉化階段,不僅存在著大量的運行成本,還存在著研發(fā)失敗,市場、知識產權威脅等風險。為了降低成本、規(guī)避風險,高校以及擁有成果的科研人員往往會選擇放棄轉化[26]79。
各主體投入及關系因素包含高校投入視角、科研人員視角、產學研關系、利益分配與權責機制四個主范疇。首先,大多數高校并沒有專業(yè)的轉化部門及專業(yè)工作人員,在成果轉化各個階段能夠提供的資金支持也比較有限,而且高??蒲性u價仍以基礎研究為導向,忽視應用研究,這都將極大降低科研人員的轉化意愿,進一步減少高??萍汲晒D化機會。其次,在與企業(yè)合作方面,高校與企業(yè)信息溝通不順暢[27],高校的科技成果往往不符合企業(yè)需求,符合需求的科技成果由于企業(yè)技術能力不足也得不到很好的轉化。最后,不健全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與權責機制也會抑制科研人員的轉化積極性。
環(huán)境因素包含政策影響機制(政府政策與法律法規(guī)、高??萍颊邔颉⒇敹愓哂绊?、科技獎勵政策)和外部環(huán)境影響機制主范疇(社會文化環(huán)境、資源分布、硬件設施支撐)。政府在高??萍汲晒D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現行政策和法規(guī)雖在一定程度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規(guī)范和促進,但整體設計尚未形成體系,如知識產權界定不清晰、標準模糊,極易引起產權糾紛,增加轉化的各方面成本[28]。而且,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多以論文及專著為主要形式,被學術界認可的高水平論文及專著多強調理論性[29]。
本文研究表明:高??萍汲晒D化本質上是一個“機會事件”,成果轉化的成功與否是基于復雜條件下的機會型概率事件,受到多種因素及其耦合作用的影響;階段性因素、成果屬性因素、中介因素、風險因素、各主體投入及關系因素以及環(huán)境因素六大因素會對高??萍汲晒D化機會產生顯著影響,通過對影響因素進行管理有益于提高成果轉化可能性;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創(chuàng)業(yè)活動”存在共性,借鑒識別創(chuàng)業(yè)機會是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前提,識別并把握轉化機會對促進高??萍汲晒霓D化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的研究貢獻與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研究視角方面。本文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創(chuàng)業(yè)活動”存在共性,進一步將科技成果轉化界定為是由“機會事件”引發(fā)和決定的過程,并把機會因素作為影響高??萍汲晒芊癯晒D化的重要前提,這在研究視角和思路上拓展了未來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空間。
第二,研究方法與研究內容方面。目前國內外對高??萍汲晒D化影響因素的研究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tài)[30],本文運用扎根理論,通過逐級編碼、充分挖掘、范疇歸納、關系梳理等手段,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出由階段性、成果屬性、中介、風險、各主體投入及關系以及環(huán)境等主要因素構成的高??萍汲晒D化機會影響因素理論框架,較為清晰地展示了轉化鏈條中影響轉化機會的諸多因素,較大豐富了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內的理論模型,對厘清維度劃分有著一定的價值。
第三,實踐指導方面。通過質性分析過程梳理出影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機會因素,有利于指導高校準確識別并把握轉化鏈條中的機會,提高我國高??萍汲晒D化成功概率;有利于為國家制定培育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的宏觀科技政策確定新的方向,推動國家新時期創(chuàng)新體系的建設。
第一,鼓勵進行應用型研究并與市場需求接軌,增加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機會??萍汲晒哂行路f性、先進性、實用性等特征[31]。從高校角度來看:高校應盡可能多地提供具有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并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科技成果,評判標準也不應只是重視成果數量,更要重視質量;此外,高校還應鼓勵科研團隊之間進行跨學科的合作研究,支持多個研究方向與領域的交叉融合。從國家角度來看:在科研項目的立項與結題上,資助經費支持的重心也要更加偏向與市場需求相銜接、產出的核心成果轉化價值大的項目。從高??蒲腥藛T的角度來看: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員要積極與企業(yè)聯系,利用高校提供的機會與平臺,走出實驗室、進入企業(yè),了解市場之所急與所需,幫助引導自身科研立項,使產出的成果能夠減少被市場接納的阻力;另一方面,高??蒲腥藛T要培養(yǎng)市場意識,將研究的興奮點從成果產出轉移到成果轉化活動,對于無時間或精力進行轉化的成果,可以通過盡量縮短轉化周期或者尋求由高校設立專業(yè)的轉化部門并引進多專業(yè)背景人才參與轉化體系等方法來增加轉化機會。
第二,在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效率,增加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機會。大多數科技成果要想交付市場使用,就需要經歷從研發(fā)到中試階段再到產業(yè)化這么一個復雜且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當基礎研發(fā)工作完成后,科研人員將難以獲得持續(xù)的經費資助,造成科研人員在后續(xù)階段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境地,也就逐漸失去了成果轉化的興趣;另一方面,高校產出的成果大多數技術成熟度較低,轉移到企業(yè)的成果往往也需要高??蒲腥藛T繼續(xù)提供技術支持,但是在此過程中科研人員幾乎得不到高校提供的任何經費支持,導致科研人員轉化意愿降低,甚至造成企業(yè)的重復研究與資源浪費。因此,政府須出臺相關鼓勵多渠道、多元化技術市場科技投入的政策, 加強技術市場科技投入機制建設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形成“經費投入—科技研發(fā)—轉化生產—產業(yè)化—技術升級—再投入”的閉環(huán)良性循環(huán)機制[32];高校也要在后續(xù)階段投入比早期研發(fā)階段更多的資金,同時兼顧投入效率,增加對后續(xù)轉化階段的支持,為高??萍汲晒麢M渡“達爾文?!?、跨越“死亡之谷”、抓住轉化機會提供強有力的經濟保障。
第三,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評價激勵與利益分配機制,增加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機會。一方面,高校應建立健全的評價激勵制度,并對傳統的重理論、輕轉化的科研評價導向與職稱晉升機制進行調整,將高??蒲腥藛T的成果轉化成績列入晉升考核;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利益分配機制是提高高??蒲腥藛T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的重要舉措。政府可以針對科研人員的偏好靶向施策[33],例如逐步降低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稅負,使其能夠得到更多成果轉化帶來的實惠;高??梢圆扇〗o予科研人員更多股權收益激勵等措施,這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機會。
第四,引入風險管理機制減少不確定性因素,增加高??萍汲晒霓D化機會。政府要引導多方機構積極參與高校的科研活動,鼓勵產學研合作并提供政策保障,以分擔高校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高校應完善成果轉化的風險管理機制,幫助科研人員分擔轉化風險與交易成本,減少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對于可能出現的轉化失敗狀況,制訂相對清晰、完善的解決方案,讓企業(yè)敢于進行風險投資, 為高??萍汲晒D化提供多元化的資金來源,以增加高??萍汲晒霓D化機會。
第五,協調統一產學研合作關系,增加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機會。首先,政府要鼓勵高校積極與R&D數量較多的企業(yè)進行合作, 促進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向企業(yè)轉移;對于成果轉化率較低的中西部地區(qū)高校,鼓勵其在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時打破地域限制, 開展廣范圍的區(qū)域合作, 將目光投入創(chuàng)新能力足的區(qū)域,并且尋求與東部地區(qū)的高校、企業(yè)、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34]。其次,企業(yè)應加大與高校的合作力度,完善信息溝通渠道,提高研發(fā)成果的承接力,發(fā)揮好企業(yè)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后,高校應加強同專業(yè)型科技中介機構及企業(yè)的合作,搭建產學研融合的成果轉化機制和組織模式,發(fā)揮各方在技術、市場和信息等方面的優(yōu)勢,構建科研成果協同轉化體系[35];高校也可以和政府、科研院所、企業(yè)按照市場管理模式建立科技產業(yè)園,對實驗室成果進行初步孵化, 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與合作模式, 搭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 發(fā)揮各方轉化優(yōu)勢。
第六,提高知識產權與專利的保護意識,增加高??萍汲晒霓D化機會。近年來,一些發(fā)達國家高校相繼采取了諸多促進知識產權成果轉化的措施,有效地提升了當地高??萍汲晒D化率。我國教育部也明確提出高校應充分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并將其放在與教學、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36]。高校應充分重視和保護知識產權與專利,制定并不斷完善系統的知識產權保護配套政策,營造良好、健康的創(chuàng)新氛圍,有效地保護高??蒲腥藛T的知識產權成果,從源頭上解除科研人員的后顧之憂。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引導科研人員樹立知識產權與專利保護的意識,定期開展相關講座與培訓,并將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加入對科研人員的考核,以此提高科研人員在創(chuàng)新過程中對知識產權與專利的重視。此外,科技中介機構扮演著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橋梁的角色[37],高校應加強與專業(yè)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在專利及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合作咨詢等方面的信息共享與資源整合,進一步增加高??萍汲晒晒D化的機會。
第七,營造良好的政策環(huán)境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增加高??萍汲晒霓D化機會。首先,政府應發(fā)揮出政策導向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正向影響,推出適宜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財稅支持政策和科技獎勵政策等,以提高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其次,高校應調整好科技管理政策導向,避免偏差較大的政策導向降低成果的轉化機會;最后,營造良好的外部設施支撐環(huán)境及學術界氛圍,也會大大增加高??萍汲晒霓D化機會。
本研究運用扎根理論探索性地提出理論框架,拓展了當前高??萍汲晒D化的研究體系,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本研究采用的質性研究方法在學術界頗有爭議,其信度、效度等方面還未經過系統的統計檢驗,因此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仍有待后續(xù)檢驗。另外,各主范疇對于高??萍汲晒D化機會的作用機制以及機會指數的測算還須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實證檢驗,以期取得能夠指導實踐的成果。研究資料方面,本研究采用的是文獻資料研究,得出的結論在實踐中不一定具有普適性,未來可以針對特定的研究對象進行廣泛的實地調研與訪談研究,以期獲得更貼近實踐的第一手資料。研究內容方面,本研究將創(chuàng)業(yè)活動中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引入以得到轉化機會這個概念,但創(chuàng)業(yè)機會在創(chuàng)業(yè)研究中有著比較完善的概念,未來可繼續(xù)探究轉化機會該如何定義以及如何建立完善的指標測量體系。隨著本研究的逐漸深入,筆者后續(xù)將著眼于機會因素在高??萍纪度搿晒a出—成果轉化鏈條中發(fā)生調節(jié)作用的實證研究,重點探究培育第二動能(成果產出到成果轉化的過程)的現實舉措、第一動能(高校科技投入到成果產出的過程)與第二動能的關系問題,以及涉及的高??萍纪度肴绾畏峙?、專項支持轉化基金的約束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