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洛
摘要:“嘗試教育”主張“先練習后講解、先自學后師教、先試驗后引導、先實踐后認知”,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認知,由感性認識逐步體會其機理,上升到理性認識,后通過教師的引導講解對自己的認識進行驗證或糾偏,形成全面準確的認知,養(yǎng)成趣味探究學習的習慣。
關鍵詞:嘗試教育;測量技術;游標卡尺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0)12-0121-02
近幾年中職學校的學生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文化課基礎差,教師講的理論課不愿意聽;沉迷于游戲,手機,上網等;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自律性,大量的時間都是玩過去的。傳統(tǒng)的“教師主動講解、學生被動聽”形式一個班只有3-5個學生認真學,教學效果很差。而“嘗試教育”主張“先學后教”,學習每一項技術時,先讓學生人人主動參與嘗試;學生進行了自學和嘗試練習,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學能力和探究意識,發(fā)現了困惑的問題,就想弄懂它,或者猜到了解決問題答案需要老師進行驗證、補充或糾偏;這時候再進行教,大多數學生就愿意聽,問題就得到了解決,達到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學目的。
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以測量技術課中游標卡尺應用為例,談一談“嘗試教育”在測量技術課教學中的應用和體會。先以游標卡尺為例:
1構建“嘗試”平臺,點燃“嘗試”激情
1.1出示階段目標,把控嘗試過程
以一個班級30名學生為例,分成6個小組,每組5人。每組給兩個游標卡尺:分別是精度為0.02mm和0.05mm(測量范圍都是150mm)。先要告訴學生游標卡尺比較貴重,和鋼板尺不一樣,必須輕拿輕放,從盒內輕輕地拿出,每次測量完畢以后都要輕輕地放人盒內(盒內都有一塊海綿就足以表明其貴重)。第一階段先認識游標卡尺都有哪些零件構成?各個零件都叫什么名稱?游標卡尺是測量什么尺寸的?布置了這3個階段目標,就可以讓學生認真大膽地去嘗試了,思路可以打開:既要讓學生拿著看,動一動,又允許同學們用手機瀏覽器百科一下……(如果學生用手機上了百度百科馬上就有如下的游標卡尺圖樣:圖1游標卡尺各部位名稱圖)
進行了5-6分鐘的嘗試之后,讓學生相互討論發(fā)言展示嘗試成果3-4分鐘。教師要多賞識,少做負面評論。安排第二階段的嘗試目標:每個游標卡尺上帶刻度的尺子有幾個?都叫什么名稱?分別都幾個格?哪個尺子最重要?測量精度是多少?第二階段可以讓學生嘗試的時間長一些,譬如10-15分鐘,教師不要過多參與,讓學生大膽嘗試,大膽對照游標卡尺和手機瀏覽器,閱讀百度百科或其他瀏覽器百科。
[左圖是分度值為0.02mm和右圖是分度值0.05mm]
教師當然知道游標卡尺上的2個刻度尺:主尺(最小刻度單位是1mm并且是固定部分)和游標尺(最小刻度單位是0.02mm和0.05mm并且是活動部分)。但是不要過早給學生講解,要讓學生自己悟,而且讓學生悟出為什么:1÷50=0.02(游標尺上有50個格的刻度)和1÷20=0.05(游標尺上有20個格的刻度)。嘗試結束后,要簡明扼要地進行引導性講解,悟出正確結果的要表揚,沒有悟出結果的也要弄清學生的思考過程給以鼓勵。
1.2合作探究,掌握關鍵技術知識點
測量工件的內徑、外徑或深度時,如何讀取數值呢?這是測量技術的關鍵。讓學生合作討論,探究出讀取數值的技術要點。以0.02mm游標卡尺例,先讀整數:游標尺的“0”刻度線對應主尺在哪兩個“mm”刻度線之間。例如,在主尺的42mm-43mm之間時,整數就記為:42.;再讀小數:看游標尺的刻度和主尺那個刻度線對的最齊,以0.02mm的游標卡尺為例,假如游標尺上第8后面第2個刻度線和主尺的刻度線對的最齊,同時游標尺的“0”刻度線又過了42mm-43mm的中間時,小數部分應是0.80+0.02x2= 0.84;最終讀數是:42.84。這個嘗試過程可以長一些。每位同學讓自己的讀取方法寫出來,討論探究,達到正確結果為止。0.05mm的游標卡尺同樣道理讀取數值,只是游標尺每一格是0.05mm。
2總結“嘗試”成果,在“嘗試”中升華
經過了上面的嘗試,雖然學生會使用游標卡尺了,但似乎并不能快捷的測量尺寸,小數部分計算也比較麻煩。在工件內、外徑或深度測量時,應該組織學生又快又準地讀取游標卡尺數值。學生通過一段時間的測量嘗試得出:主尺讀毫米整數,游標尺看哪個刻度線和主尺刻度線對的最齊,也可以直接讀出。譬如:對于精度是0.02mm的游標卡尺,游標尺的“0”刻度線對應主尺在28mm-29mm之間時,整數是28.;對齊刻度是游標尺的6后面第3個格刻度時,小數部分就直接讀著.66;結果就是28.66mm。對于精度是0.05mm的游標卡尺,游標尺的“0”刻度線對應主尺在28mm - 29mm之間時,整數是28.;對齊刻度是游標尺的50后面第3個格刻度時,小數部分就直接讀著.65;結果就是28.65mm。因為前者游標尺每個格是0.02mm,后者是0.05mm。
機敏的學生嘗試測量了一段時間后,會有更高的升華。他們讀整數時懂得了預估小數,會迅速找到游標尺刻度線和主尺刻度線對齊的位置。游標尺的“0”刻度線如果在主尺的兩個毫米刻度線之間偏前半部,那么小數值確定小于0.50mm;游標尺的“0”刻度線如果在主尺的兩個毫米刻度線之間偏后半部,那么小數值確定大于0.50mm。尺子的測量范圍、測量時的姿勢和校零等也在教師的引導嘗試中升華了。
再說一下千分尺測量工具的使用,也是結構認識和使用技術兩個方面的問題。同樣運用嘗試教學法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千分尺的結構:通過外徑千分尺實物識別嘗試和學生用手機百度百科查詢,學生很快就熟悉了外徑千分尺的各部位元件名稱。外徑千分尺由尺架、固定測砧、測微螺桿、固定套管、微分筒、測力裝置和鎖緊裝置等組成;主要測量元件是微分筒,微分筒上的刻度識別很是關鍵。測量時先用棘輪接近,量爪接觸到測量部位時,微分筒響聲不能超過3次,否則就容易擠壓測量螺紋,損壞元件,降低測量精度。
外徑千分尺的示值讀取方法為:在固定套管上讀出與微分筒相鄰近的標記數值;用微分筒上與固定套管的基準線對齊的標記格數,乘以外徑千分尺的分度值(0.01mm),讀出不足0.5mm的數值,如圖4,即讀著12.32mm。同樣微分筒過了0.5mm線之后,主尺上讀取毫米整數15mm再帶上0.5mm,假如微分筒上讀小數0.20mm要和0.50mm相加,小數即讀著0.70mm,最終讀著15.70mm。
總之,通過一次次嘗試設計實施及課后的反思總結,“先學后教,先練后講,先試后導,先行后知”的嘗試教育讓學生能夠聚精會神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手腦并用地掌握技術要點,而且?guī)熒加洃浬羁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