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醫(yī)院骨科主任、肩關節(jié)中心主任,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骨科學會骨質疏松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骨科學會關節(jié)外科分會骨關節(jié)炎工作組副組長、北京骨科學會基礎學組主任委員。擅長各種肩關節(jié)疾病、老年骨關節(jié)及腰椎退行性疾病、膝關節(jié)運動損傷的診治,特別擅長早期骨關節(jié)炎的微創(chuàng)關節(jié)鏡下手術治療以及人工膝髖關節(jié)置換術。
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四上午
大家可能想不到,皺紋多也可能與骨折存在某些關聯(lián)。美國耶魯大學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參與某項臨床試驗的114名50歲左右女性的資料進行了調查分析,她們都沒有使用激素替代療法,也沒有接受過任何皮膚美容或整形手術,研究人員測試了她們額頭處及臉頰處的皮膚緊實度,并記錄其面部及頸部11處皺紋的情況,還檢測了她們身體不同部位的骨密度,結果發(fā)現:臉頰部及前額部位的皮膚越緊實,女性的骨密度就越高,而皺紋越多,女性的骨密度就越低;并且在同時考慮年齡、身體脂肪組成等影響骨密度的因素時,上述結論依然成立。因此,通過觀察面部皮膚情況,或許就能夠預測女性發(fā)生骨折的風險。
這個有意思的研究結果究竟有沒有可信度呢?薛慶云教授告訴我們,皮膚和骨骼這兩個組織當中,都含有一種很重要的成分,那便是彈性蛋白,或者叫作膠原蛋白。在皮膚當中,它是一種可維持皮膚和皮下彈性的重要物質。在骨骼當中,它更像是我們人體這座“大樓”中的鋼筋,骨骼里的鈣更像是水泥,當膠原蛋白在骨骼中搭起架子,鈣便有了地方沉積和附著。然而不管是皮膚還是骨骼當中的膠原蛋白,隨著人們年齡的增加,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少。當皮膚里的膠原蛋白減少,會引起皺紋的增多,而當骨骼中的膠原蛋白減少,鈣就沒有多余的地方附著,則可能會出現骨質疏松。
所以從醫(yī)學的理論出發(fā),皺紋和骨質疏松這兩者是有關聯(lián)的,但是否能通過看一下臉上的皺紋就做出骨質疏松的診斷,臨床上還需要一個長期的論證過程和檢驗過程。
很多人認為,骨質疏松就說明人老了,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骨質疏松實際上是一種存在較高風險的疾病,60歲以上的人群因為骨質疏松而導致壓縮性骨折的發(fā)病率可達到10%~20%,在70歲以上的人群中則可達到20%~30%,女性高于男性。發(fā)生壓縮性骨折或髖部骨折的老年人群,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的死亡率通??梢愿叱?倍多。但是,壓縮性骨折在國內或國外只有15%的診斷率,主要原因是人們不夠重視,很多人認為,年紀大了出現駝背、后背酸痛等癥狀是正常的。
薛教授分享了一個病例:有一位70歲的老奶奶,上了年紀之后逐漸發(fā)生了駝背,但她并沒有重視,后來又慢慢出現了背痛、腰痛的癥狀,直至無法活動了才去就醫(yī)。經過檢查發(fā)現,這位老奶奶的脊柱已經有多個椎體發(fā)生了楔形改變,從正常的長方形椎體變成了前短后長的形狀,表現在外部就是駝背。至于椎體楔形改變的原因,病理報告給出了答案:嚴重的骨質疏松。
老年人椎體的內部結構會出現骨質疏松,骨小梁的結構因此會變得很稀疏,一些輕微的外傷便可引起內部結構碎裂,發(fā)生壓縮性骨折,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骨質疏松的總人口數量不斷增多,骨質疏松成為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
如果僅僅是一個椎體發(fā)生楔形改變,患者駝背的癥狀很可能不明顯,但如果多個椎體相繼壓縮,患者慢慢就會出現駝背以及身高變矮的情況,這是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的一個變化過程。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老年人的身高變化,特別是駝背和身高變矮的外在表現,來推測是否有骨質疏松的可能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駝背都是由骨質疏松造成的,正常情況下,老年人衰老后身高會有所下降,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椎體之間的椎間盤脫水,從而造成身高變矮和出現輕微駝背的情況,但通常高度不會減少超過4厘米。如果身高縮短4厘米以上,就有可能是某個或某幾個椎體出現壓縮性骨折而導致的。
通常情況下,脊柱受力最大的地方,即下段的胸椎和上段腰椎較容易發(fā)生壓縮性骨折,老年人患上壓縮性骨折后若不及時治療,節(jié)段的受力會隨著駝背的程度而增大,這就不單單是壓縮性骨折的問題,還會壓迫肺臟、心臟和血管,使胸腔的體積變小,引起諸多并發(fā)癥。
如果脊柱彎曲壓迫了肺臟,肺部不能完全張開,血液循環(huán)受到影響,分泌物就無法排出,很容易發(fā)生細菌感染,引發(fā)肺炎。
還有一些壓縮性骨折的患者,胸腔上下徑會明顯縮短,即使深呼吸也不能吸收更多的氧氣,從而導致心慌憋氣等癥狀。此外,如果胸腔里的大血管出現彎曲,對心臟功能非常不利,這不僅會使心臟泵血的阻力增加,泵出的血液還容易在彎曲處形成動脈斑塊。
除了壓縮性骨折,部分骨質疏松的患者常常會出現腰酸和背痛的情況,這類人群約占所有骨質疏松患者的2/3,因此持續(xù)的腰背部疼痛也可以作為骨質疏松早期診斷的一個指標。但也要注意鑒別其他原因造成的腰痛,如扭傷、骨刺等,我們可以用手沿著脊柱輕輕往下敲打,如果是扭傷的疼痛,常常能按到一個壓痛點;壓縮性骨折的壓痛點則不明顯,叩擊痛較為明顯。
對于骨質疏松的高危人群,國際上有一個簡單的篩查標準,即“瘦小老太太”,也就是說,女性、偏瘦、體形偏小這3點是骨質疏松的高危因素。
對于骨質疏松的預防,薛教授介紹,骨質疏松風險較高的人群包括55歲以上的女性、65歲以上的男性和有早期骨質疏松癥狀的人群。此外,不愛喝牛奶、長期抽煙、長期飲酒的人群,也應及時前往醫(yī)院進行骨密度檢查。
骨密度檢查是通過輸入被測者的基本信息,請被測者平躺在檢測床上,依次掃描腰椎和髖部,然后現場得出結果。拿到報告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骨密度曲線判斷自己骨質疏松的程度。
報告上的3條線中,中間的那一條描述的是中國人從20到80歲大多數人的骨密度檢測值,如果您的骨密度值在綠色區(qū)域,說明沒有骨質疏松的問題,但如果進入黃色區(qū)域,就要關注骨質疏松的問題了,如果已經進入紅色區(qū)域,通常一個輕微的外傷就可能發(fā)生骨折,應當及時就醫(yī)。
在人體的眾多關節(jié)中,肩關節(jié)、手腕部、脊椎、髖關節(jié)是因骨質疏松最容易發(fā)生骨折的4個部位。
在這4個部位中,髖關節(jié)骨折尤其兇險,醫(yī)生常說髖關節(jié)骨折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意思不是髖關節(jié)骨折后就不會再發(fā)生骨折,而是髖關節(jié)一旦骨折很可能會奪去患者的生命,從此就再也沒有機會發(fā)生骨折了。
薛教授介紹,髖部骨折的人群當中,1/5的人可能會在一年內死亡。髖關節(jié)骨折和骨折后的并發(fā)癥非常兇險,據國內外研究顯示,髖關節(jié)骨折手術后發(fā)生血栓的比例可以達到40%~60%。若深靜脈血栓脫落后,會隨血流到達肺動脈引起肺栓塞,患者會命懸一線。如果患者還有心臟疾病、糖尿病等合并癥,手術的風險會更大,且術后只有1/3的人有希望恢復到骨折之前的行動能力,死亡率是同齡人的7~8倍。鑒于此,骨質疏松已經被列為危及老年人生命安全和生活能力的嚴重疾病。
由于人們逐漸認識到骨質疏松的危害,全民補鈣已經成為一種風氣,薛教授指出,盲目地補鈣不但不能解決骨質疏松的問題,反而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首先我們要弄清,哪些人才需要補鈣。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幾類:
(1) ?絕經期以后的女性和65歲以上的男性。
(2)飲食中鈣攝入偏低的人群,以及不愛喝牛奶,不愛吃豆制品,不愛吃綠葉蔬菜的人群。
(3)診斷骨質疏松或已經發(fā)生1次及以上脆性骨折的人群。
(4)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群,這些藥物包括利尿藥物、激素類藥物、化療藥物、抗帕金森病的藥物等。
如果自己確實需要補鈣,應該如何做到科學補鈣呢?食物當中,每250毫升牛奶約含300毫克的鈣,而沒有骨質疏松的人通常一天需要補充800毫克的鈣,女性55歲以上、男性65歲以上及有骨質疏松傾向的人群,每天需要補充1 000毫克鈣,如已經有明顯的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推薦每天補充1 200毫克的鈣。
對于正常人來說,早晚各喝一杯牛奶所攝入的鈣量可達到600毫克,再加上飲食中豆制品和蔬菜中所含的鈣,已經可以滿足每日所需,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專門通過藥物進行補鈣了。老年人的胃腸道功能不好,不能吸收的鈣滯留在腸道中反而會導致大便干燥。
真正缺鈣的患者,補鈣的同時應加用維生素D或多曬太陽,當陽光里的紫外線照射到皮膚以后,皮膚可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可有效促進鈣質的吸收。
市場上的鈣制劑有多種劑型,其中碳酸鈣的含鈣量是最高的,大約占40%,葡萄糖酸鈣的含鈣量則偏低。相比之下,碳酸鈣體積不大,對胃腸道的刺激較輕,且易于吸收,為更好的選擇。
鈣在酸性環(huán)境下吸收效果好,所以添加維生素C或檸檬酸也可促進鈣的吸收。
除了鈣以外,在維生素D的選擇上,薛教授表示,沒有嚴重骨質疏松的人群,選擇普通的維生素D較好,普通維生素D在吸收過程中需要經過身體的轉換才能發(fā)生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過量服用的危害。此外有文獻報道,普通維生素D具有營養(yǎng)神經的作用,且價格便宜,在藥店就能買到。但對于肝腎功能不好,身體轉換普通維生素D能力不足的人群,可選擇活性維生素D。建議患者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
運動對于骨質疏松的預防也很重要。骨骼中的鈣沉積需要沖擊和壓力,而運動的力量沖擊在骨骼上,可促進鈣的沉積以及膠原蛋白的合成。已經有骨質疏松的患者,為了防止受傷,可以選擇一些較為舒緩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
除預防骨質疏松外,在四周有保護的情況下練習金雞獨立,還可以增強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使老年人不容易摔跤,可間接性地減少骨折的發(fā)生風險。
前面提到,缺鈣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膠原蛋白,因此補充膠原蛋白對于治療骨質疏松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場上有很多膠原蛋白產品,但無論膠原蛋白還是普通蛋白,都是由氨基酸構成的,進入身體里均可重新“組裝”成膠原蛋白,因此不必專門購買膠原蛋白產品。每天食用的瘦肉、雞蛋和魚中的膠原蛋白含量其實已經可以滿足人體所需了。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