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軍,譚文才,李占一,郭英潔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 130062)*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和城市人口數(shù)量大幅增加,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在城市建設和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軌道交通不僅方便了人們出行,還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出行品質(zhì).在部分城市100%低地板車輛因具有快捷、舒適、準時、方便和不受天氣環(huán)境影響等諸多優(yōu)點而被廣泛應用[1-3].
車輛隔熱性能直接影響著空調(diào)冷熱負荷的大小和旅客乘坐的舒適性[4-5].目前,國內(nèi)外諸多學者已對車體隔熱性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日本山田雅士[6]對在隧道內(nèi)運行的碳鋼車、不銹鋼車和鋁車K值進行了大量研究.張錫寧,李培清[7]提出車體結構邊界條件采用經(jīng)驗匹配法時,車體綜合傳熱系數(shù)可以通過兩個二維導熱問題相疊加的求解方法來計算.王玲,易柯等[8]將城鐵車客室模型簡化成二維,并沿車體方向選取部分典型截面,應用CFD軟件對簡化后的模型進行計算并得到傳熱系數(shù),通過面積加權的方法得出整車傳熱系數(shù).孫寶紅[9]在車廂圍護結構隔熱性能與客室內(nèi)流組織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對非靜止條件下車體傳熱系數(shù)進行了計算,對靜止條件下的車體傳熱系數(shù)進行了計算和實驗.杜子學,尉遲志鵬等[10]以重慶2號線單軌列車為基礎,通過分析研究得到了車體分區(qū)域和整車傳熱系數(shù)的計算公式,并以公式為依據(jù)計算得到了整車靜止條件下的傳熱系數(shù)。城軌車輛在車體結構中存在部分貫穿車體的金屬部件,這些金屬部件作為熱橋直接影響著車輛整體的隔熱性能[11],目前,國內(nèi)外對車輛熱橋傳熱的研究相對較少.
南方沿海城市由于夏季室外溫度較高且空氣中相對濕度較大,車輛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的空氣流通性較差,太陽輻射使該區(qū)域溫度變高,空調(diào)出風口處的格柵受冷風影響溫度降低,極易在格柵上出現(xiàn)凝露現(xiàn)象.因此合理的布置車頂部位的隔熱材、改善該區(qū)域溫度,降低格柵與周圍的溫度差至關重要.本文對南方某沿海城市100%低地板車輛車頂部位的內(nèi)裝隔熱方案進行了優(yōu)化,采用STAR-CCM+仿真分析軟件進行了仿真分析計算,對車頂部位的隔熱材進行選擇和布置,并通過試驗對優(yōu)化方案進行了驗證.
文中計算采用的列車編組包括3種車型,如圖1所示,分別標記為A車,B車和C車,由于冷凝水問題C車最嚴重,因此,本文僅對C車車頂隔熱方案進行優(yōu)化.C車斷面如圖2所示,C車車頂模型包括PET泡沫板,鋼結構,隔熱材,鋁型材滑槽(斷面圖中未顯示),客室頂板、鋁蜂窩側頂板和格柵,材料導熱系數(shù)如表1所示.邊界條件,車外溫度取該地區(qū)夏季最高溫度36℃,車內(nèi)溫度取空調(diào)設定溫度24℃,車輛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計算過程中給定第一類邊界條件.
圖1 100%低地板車輛模型
圖2 C車斷面圖
表1 材料導熱系數(shù)
采用STAR-CCM+仿真分析軟件,通過更改不同的變量對隔熱材優(yōu)化方案進行仿真對比分析,具體方法如下:
(1)鋪裝隔熱材的位置不變(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無隔熱材),隔熱材厚度分別為6 mm,9 mm,19 mm和25 mm;
(2)隔熱材厚度不變,鋪裝隔熱材的位置變化(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鋪裝隔熱材).
對粘貼6、9、19和25 mm厚隔熱材時車頂溫度進行仿真計算,根據(jù)仿真計算結果選擇合適厚度的隔熱材.根據(jù)計算要求,將頂板區(qū)域劃分為3個典型結構,編號分別為A1、A2和A3,其結構構成如下:
(1)典型結構A1構成為PET泡沫板,隔熱材,空氣、客室頂板、鋁蜂窩側頂板和格柵;
(2)典型結構A2構成為PET泡沫板,鋼結構,隔熱材,空氣、客室頂板、鋁蜂窩側頂板和格柵;
(3)典型結構A3構成為PET泡沫板,鋁型材滑槽,隔熱材,空氣、客室頂板、鋁蜂窩側頂板和格柵.
布置不同厚度隔熱材時,典型結構A1在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溫度分布如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隔熱材厚度為6 mm時,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最高溫度為33.8℃,隔熱材厚度為9 mm時,最高溫度為33.38℃,隔熱材厚度為19 mm時,最高溫度為32.48℃,隔熱材厚度為25mm時,最高溫度為32.21℃,由此可見,隔熱材厚度在19 mm以下時,隨著厚度增加,隔熱效果明顯增強,當隔熱材厚度由19 mm增加到25 mm時,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溫度最高溫度只降低了0.27℃,此時隔熱材厚度增加對隔熱效果影響較小,且隨著厚度增加,隔熱材重量增加,因此,本項目選取厚度為19 mm隔熱材.
圖3 典型結構A1不同厚度隔熱材溫度分布
圖4 典型結構A2、A3的仿真分析
在選定19 mm厚度隔熱材的情況下,對典型結構A2和A3分別進行了仿真計算,計算結果如圖4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典型結構A2和典型結構A3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溫度最大值分別為32.83℃和32.82℃,高于典型結構A1中同等厚度隔熱材時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最大溫度,且溫度較高的區(qū)域所占面積較大,這是因為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構成了熱橋,由此可見,熱橋對車頂隔熱效果影響較大.
選取厚度為19 mm的隔熱材將車頂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全部包裹,根據(jù)計算要求,將頂板區(qū)域劃分為2個典型結構,編號分別為B1和B2,其結構構成如下:
(1)典型結構B1構成為PET泡沫板,鋼結構,隔熱材,空氣、客室頂板、鋁蜂窩側頂板和格柵(隔熱材包裹鋼結構);
(2)典型結構B2構成為PET泡沫板,隔熱材,鋁型材滑槽,客室頂板、鋁蜂窩側頂板和格柵(隔熱材包裹鋁型材滑槽);
典型結構B1和典型結構B2仿真計算結果如圖圖5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隔熱材厚度一定時,典型結構B1最大溫度為31.82℃,與典型結構A2相比,最大溫度降低1.01℃,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鋼結構未包隔熱材的端部,除此區(qū)域外,其他區(qū)域溫度明顯小于典型結構A2.典型結構B2最大溫度為29.42℃,與典型結構A3相比,最大溫度降低3.4℃,最大溫度所占區(qū)域面積很小,大部分區(qū)域較典型結構A3相比明顯溫度降低.由此可見,采用隔熱材對熱橋進行處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溫度.
圖5 典型結構B1、B2的仿真分析
依據(jù)仿真計算結果,在南方某城市車輛試驗線路上對C車車頂隔熱材鋪裝進行了改造,并對改造前后C車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的溫度及濕度進行了記錄,改造前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無隔熱材,改造后在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上均增加了隔熱材.
測試時間選取天氣較熱的8月7日~8月9日三天的11∶30~16∶00,在同一時間點取三天的平均溫度,該時段溫度高,露點溫度相對較高,溫濕度自記儀安置在溫度相對較高的C車車頂端部和格柵附近,記錄間隔時間為10 s,同時在車輛站臺處安置一個溫濕度自記儀對車輛外部溫度進行記錄,測得站臺處最高溫度35℃,最大濕度96%.車頂端部鋼結構橫梁處優(yōu)化前后溫度對比如圖6(a)所示,格柵區(qū)域優(yōu)化前后溫度對比如圖6(b)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隔熱材鋪裝方案優(yōu)化后車頂區(qū)域受外界溫度影響明顯減小,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無隔熱材時C車車頂端部最高溫度和平均溫度分別為34.7℃和34℃,格柵附近最高溫度和平均溫度分別為34.5℃和33.9℃,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增加隔熱材后C車車頂端部最高溫度和平均溫度分別為26.6℃和24.3℃,格柵附近最高溫度和平均溫度分別為26.3℃和23.6℃.隔熱方案優(yōu)化前后分別使用露點儀對車頂端部和格柵附近的露點溫度進行測量,測得車頂端部最高露點溫度由28.5℃降低到25.9℃,平均露點溫度由26.9℃降低到23.5℃,格柵附近最高露點溫度由29.5℃降低到25.2℃,平均露點溫度由26.7℃降低到22.5℃.
圖6 不同區(qū)域優(yōu)化前后溫度對比
本文對南方某城市100%低地板車輛C車車頂部位隔熱材的選擇及布置進行了仿真計算和試驗,對不同方案進行了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1)從仿真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在隔熱材鋪裝區(qū)域相同的情況下,隔熱材的厚度對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區(qū)域的溫度影響較大,隔熱材厚度為6、9和19 mm時隨著厚度的增加,隔熱效果明顯增強,當隔熱材厚度為25 mm時,隔熱效果與19 mm時變化不大,合理的選擇隔熱材厚度可以有效的減小該區(qū)域溫度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
(2)從仿真計算結果可以看出,車頂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是主要熱橋,對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的溫度影響較大,對熱橋進行合理的處理,可以有效改善該區(qū)域溫度;
(3)試驗結果表明,使用隔熱材將車頂鋼結構橫梁和鋁型材滑槽包裹后,可有效減小客室頂板與車體頂板之間區(qū)域的溫度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起到降低露點溫度的作用.車頂端部區(qū)域相同測試點最高溫度由34.7℃降低到26.6℃,平均溫度由34℃降低到24.3℃,格柵附近相同測試點最高溫度由34.5℃降低到26.3℃,平均溫度由33.9℃降低到23.6℃,車頂端部最高露點溫度降低了2.6℃,平均露點溫度降低了3.4℃,格柵附近最高露點溫度降低了4.3℃,平均露點溫度降低了3.4℃,格柵表面溫度高于露點溫度,格柵表面不會出現(xiàn)冷凝水.